“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继续用好‘人口红利’,更加注重依靠‘人才红利’。这就必须一靠教育、二靠科技,两者有机结合,使中国创造财富的能力得到巨大提升,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012年8月29日在北京召开的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作出如上表述。下图为“我国不同年龄段人口比例随时间变化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下列关于我国人口红利期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青壮年人口比例较大,劳动力充足 ②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
③15岁以下人口比例减少,教育投资减少④老年人口比例上升缓慢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人口红利期结束后,我国面临的人口问题主要表现为
①人口老龄化严重,社会保障体系压力较大 ②劳动力数量急剧减少
③人口数量多,劳动力减少,青壮年负担加重 ④人口出现负增长
A.①② | B.①③ | C.③④ | D.②④ |
读福建省某山区县1960-1990年有关情况的统计资料,回答1-2题。
年份(年) |
森林覆 盖率(%) |
耕地面 积(km2) |
年降水 量(mm) |
气温年 较差(℃) |
河水含 沙量(%) |
粮食总 产量(万吨) |
人口 (万人) |
1960 |
39.7 |
100.6 |
1560 |
18 |
1.3 |
9.9 |
41.5 |
1990 |
20 |
132.8 |
1080 |
25 |
3.8 |
12.5 |
62.8 |
从1960年至1990年,下列各项统计中变化幅度最大的是
A.森林覆盖率 | B.河流含沙量 | C.人均耕地面积 | D.人均粮食产量 |
造成该地30年中粮食单产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耕地面积增加 | B.人口增长过快 |
C.毁林开荒导致气候恶化 | D.农业科技发展 |
下图表示某地农业生产投入的变化过程,读图回答1-2题。影响该地区农业地域类型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自然条件的变化 | B.市场需求的变化 |
C.科学技术的发展 | D.国家政策的变化 |
图中④阶段比③阶段更有利于该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这是因为
A.引进了新的蔬菜品种,更适合在当地种植 |
B.减少了化肥、农药的投入,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 |
C.增加了科技投入,提高了经济效益 |
D.通过农副产品的综合循环利用,促进了经济发展,维护了农业生态平衡 |
图中①②③④表示在发展农业生产时分别改造或保护的区位因素是
A.温度、地形、水源![]() |
B.温度、土壤、地形、水源 |
C.湿度、土壤、地形、水源 | D.通风、地形、水源、土壤 |
读图,完成1~2题。图中能正确反映我国城市化水平变化的曲线是
A.甲 | B.乙 | C.丙 | D.丁 |
在图示期间,与美国相比,我
国
A.城市人口数较少 | B.城市人口数增长率较低 |
C.城市人口比重较低 | D.城市人口比重增长率较低 |
下表为我国某城市人口资料。读下表,完成1~2题。
1982年 |
1990年 |
2000年 |
|
总人口(万人) |
35 |
167 |
701 |
0~14岁(%) |
35.27 |
14.63 |
8.![]() |
15~64岁(%) |
58.36 |
83.15 |
90.39 |
65岁及以上(%) |
6.37 |
2.22 |
1.11 |
该城市自1982年至2000年
A.人口自然增长率很高,人口增长迅速 |
B.人口出生率增高,人口老龄化问题得到缓解 |
C.人口出生率大幅度降低,人口死亡率大幅度增高 |
D.人口增长速度很快,有大量青壮年人口迁入 |
该城市是
A.南京 | B.深圳 | C.西安 | D.沈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