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按照图1方式取得的切段若干浸入蒸馏水中1h后,再分别转入5种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A溶液和含糖的磷酸盐缓冲液中。在23℃的条件下,避光振荡培养24h后,逐一测量切段长度(取每组平均值),实验进行两次,结果见图2。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1mg/L的A溶液为促进切段伸长的最适浓度 |
| B.避光培养可以增加切段中生长素浓度 |
| C.切段浸泡在蒸馏水中的目的是作为对照组 |
| D.浓度为0.1mg/L时的两次实验数据偏差较大,应重复实验查找原因 |
艾弗里和同事用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进行实验,结果如下表。从表可知
| A.①不能证明S型菌的蛋白质不是转化因子 |
| B.②说明S型菌的荚膜多糖有酶活性 |
| C.③和④说明S型菌的DNA是转化因子 |
| D.①~④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
下列关于基因和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行为变化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基因在染色体上,因而基因与染色体的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 |
| B.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同时,等位基因也随之分离 |
| C.染色单体分开时,复制而来的两个等位基因也随之分开 |
| D.非同源染色体数量越多,非等位基因组合的种类也越多 |
假设动物某精原细胞的2对等位基因(Aa、Bb)分别位于2对同源染色体上,该细胞通过减数分裂产生精子时,可表示其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染色体和基因变化的是
下图是人体性染色体的模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位于Ⅰ区基因的遗传只与男性相关 |
| B.位于Ⅱ区的基因在遗传时,后代男女性状的表现一致 |
| C.位于Ⅲ区的致病基因,在体细胞中也可能有等位基因 |
| D.性染色体既存在于生殖细胞中,也存在于体细胞中 |
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群体中的性别比例为1∶1,原因是
| A.雌配子数∶雄配子数=1∶1 |
| B.含X的配子数∶含Y的配子数=1∶1 |
| C.含X的卵细胞数∶含Y的精子数=1∶1 |
| D.含X的精子数∶含Y的精子数=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