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一个双链均被32P标记的噬菌体DNA由5000个碱基对组成,其中腺嘌呤占全部碱基的20%。用这个噬菌体侵染只含31P的大肠杆菌,共释放出100个子代噬菌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过程至少需要3×105个鸟嘌呤脱氧核苷酸 |
B.噬菌体增殖需要细菌提供模板、原料和酶等 |
C.含32P与只含31P的子代噬菌体的比例为1:49 |
D.该DNA发生突变,其控制的性状即发生改变 |
某生物兴趣小组将一枝伊乐藻浸在加有适宜培养液的大试管中,以白炽灯作为光源,移动白炽灯调节其与大试管的距离,分别在10℃、20℃和30℃下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单位时间内不同距离下枝条产生的气泡数目,结果如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实验研究的是光照强度和温度正确光合速率的影响 |
B.A点和C点的限制因素分别为温度和光照强度 |
C.B点条件下伊乐藻能进行光合作用 |
D.若在缺镁的培养液中进行此实验,则B点向右移动 |
图甲是H2O2酶活性受pH影响的曲线,图乙表示在最适温度下,pH=b时H2O2分解产生的O2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若该酶促反应过程中改变某一初始条件,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pH=a时,e点下移,d点左移 |
B.pH=c时,e点为O |
C.H2O2量增加时,e点不移动,d点左移 |
D.温度降低时,e点不移动,d点右移 |
将三组生理状态相同的某植物幼根分别培养在含有相同培养液的密闭培养瓶中,一段时间后,测定根吸收某一矿质元素离子的量。培养条件及实验结果见下表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氮气环境中该植物幼根细胞吸收该离子不消耗ATP |
B.该植物幼根正确该离子的吸收与温度的变化无关 |
C.有氧条件有利于该植物幼根正确该离子的吸收 |
D.与空气相比,氮气环境有利于该植物幼根正确该离子的吸收 |
下表是生物科学史上一些经典实验的叙述,表中“方法与结果”和“结论或观点”能匹配的是
关于细胞的叙述,错误误的是
A.植物细胞的胞间连丝具有物质运输的作用 |
B.动物细胞间的黏着性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有关 |
C.ATP水解释放的能量可用于细胞内的吸能反应 |
D.核膜上的核孔便于核质之间有选择地交流大分子,体现了膜的选择透过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