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兴之初,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余年后刘彻强行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盲”。这种文化政策变化的路径实际上反映了( )
A.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此消彼长的残酷性 | B.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需要 |
C.道学理论的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 | D.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下图是《七七事变时的卢沟桥》
材料二中国军民自1937年起就牵制和吸引了包括关东军在内的约180万以上的日军。侵华8年,日军在中国战场伤亡130余万,居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军在各个战区伤亡人数之首。在太平洋战争前,日本陆军3/5以上的兵力和约半数的陆军航空兵,被牵制在中国战场上。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使日本统帅部只能投入陆军基本兵力的1/5和不到1/2的陆军航空兵,协同海军作战。……为太平洋战区的盟军反攻创造了条件。日本由于陷于中国战场,即使在苏联卫国战争最艰难的时期,日本仍不敢贸然北犯苏联。由于中国人民的坚决抗战,才使反法西斯联盟“先欧后亚”的战略得以实施。
——摘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
材料三 (日本侵略者)使中华民族蒙受了巨大损失。据不完全统计,战争期间,中国军民伤亡3500多万人。按1937年的比值折算,中国直接经济损失1000多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1300多亿美元。
——摘自胡锦涛《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回答:(1)根据材料一中所反映的事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发生这件事的必然性,并概括指出其影响。
(2)依据材料二、三,分析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主要贡献。由此说明了什么?
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虽然有较大发展,但仍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征,主要表现在( )
①民族工业资本大于商业资本②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③民族资本与外资相比,力量十分薄弱 ④民族资本与封建经济相比,自然经济仍然占绝对优势
A.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下列事件与英国有关的是( )
①太平天国失败②戊戌变法失败③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果实④国民大革命失败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②③④ |
帝国主义列强积极扶植袁世凯作为其统治中国的工具的主要原因是( )
A.清政府已无利用的价值
B.袁世凯是帝国主义的走狗
c.革命党人坚决反对帝国主义
D.维护在中国的侵略权益
武昌起义后,列强由准备武装干涉转为“严守中立”,导致这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 )
A.列强之间利益冲突争执不下 |
B.受“门户开放”政策的束缚 |
C.革命形势的发展超出列强的预料 |
D.认为袁世凯任内阁总理可以应付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