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下表。表中年代I到年代Ⅱ数据变化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外国商品进口中国数量 (单位:万两) |
中国外贸赤字 (单位:亿两) |
中国新设工厂数 (单位:家) |
|
英国 |
德国 |
|||
年代I |
9600 |
2800 |
1.66 |
79 |
年代Ⅱ |
4900 |
0 |
0.16 |
132 |
A.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的开放 B.洋务运动期间近代工业兴起
C.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 D.民国初年民族工业短暂春天
唐、宋之间仅相隔短短半个世纪的分裂,已成为中国以后历史的模式。国家再也没有像在汉朝崩溃以后那样,经历长达数世纪的混乱局面。其原因是,自唐朝起,中国文明规模巨大,根深蒂固,不可能形成长期分裂的状态。……中国人自己认为分裂和随之而来的混乱是反常的、不幸的。有句古话说:“犹如一个天空不能有两个太阳,中国不能有两个国家或两个皇帝。”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隋唐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政治基础 |
B.经济的发展和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消除了割据的经济基础 |
C.“大一统”的民族心理及对稳定的孜孜追求使分裂局面不能长久 |
D.君权神授和专制主义的极端加强对维护国家统一作用巨大 |
范镇奏章:“……宰相制国用,从古然也。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中书视民之困,而不知使枢密减兵……而欲阴阳和,风雨时,家给人足,天下安治,不可得也。”范镇揭示了()
A.秦朝丞相制度的弊端 |
B.唐朝三省六部制分权的优点 |
C.北宋中央分权制度的弊端 |
D.明朝废除丞相制度的好处 |
1898年1月的一天,在总理衙门西花厅,总理大臣李鸿章、翁同龢、荣禄等对康有为进行问话。康有为把荣禄驳得哑口无言,气得荣禄中途退场。这种现象说明的本质问题是( )
A.变法图强是大势所趋 |
B.顽固势力势单力孤 |
C.维新变法已深入民心 |
D.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
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人把当时中国的三个政治派别概括为“主保中国,次保大清”“主保大清,次保中国”“只保中国,不保大清”,这三个派别依次是()
A.洋务派 维新派 革命派 |
B.维新派 顽固派 革命派 |
C.保皇派 革命派 维新派 |
D.洋务派 革命派 保皇派 |
观察下图,这是日本的一幅宣扬军国主义的作品,图中的内容是日军在平壤大败清军。这幅画最早问世有可能是在()
A.1869年 | B.1894年 | C.1905年 | D.1910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