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是一部多种文明并存和相互碰撞、融合的历史。阅读材料,结合所学 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佛教传入中国,必然会有一个与本地文明撞击的过程,特别是伦理道德方面。中华民族是一个对宗教比较宽容的国家,所以撞击是有的,但不激烈,很快就和平共处了。例如,孝在中国的政治伦理占极重要的地位,帝王也提倡以孝治天下。佛教要求信徒出家,这就与中国孝道对立起来。佛教只好迁就现实,暂时韬晦。在东汉三国时期翻译的佛经中,有不少讲到孝的地方,“欲令众生孝养父母故,以是因缘故,放斯光明”,以适应中国的伦理道德。撞击阶段一过,吸收阶段便随之而来。东汉桓帝时“宫中立黄老浮屠之祠。此道清虚,贵尚无为,好生恶杀,省欲去奢。”
——摘编自季羡林著《中印文化交流史》
(1)阅读材料一,以佛教传人中国为例,简要说明文明交流中碰撞和融合的过程。依据所学知识,说明佛教对中国思想文化的重大影响。
材料二 1400年到1800年间,相比于世界其它地区,欧洲政治和军事力量获得显著发展。这基于两个原因:(1)亚欧非大陆其它地区的科技文化创新最终传播到西欧地区。(2)新型火药武器时代已经到来,而西欧也已准备好迎接挑战。
在西欧发生的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不断发展,使得西欧人的思想传播至世界其他地方,并成为指导人类处理问题的各种方法。这些智力和文化发展有助于将理性科学作为衡量和解释自然世界以及人类行为的标准。
——摘编自埃德蒙·柏克Ⅲ等著《世界史:大时代》
(2)依据材料二,以中国与西欧为例,说明近代历史上世界各地区文明的相互影响和促进。
材料三 1853至1854年间,西方列强通过“修约”交涉,要求公使驻京,他们认为这是确立条约制度的核心环节。英国外交大臣说:“在任何与中国订的新约中,第一件事就是要提供公使驻京的权利。”美使柏驾说:“中国政府,从远方不能驾驭,到了它的身边,它就变得驯服多了。”这些要求都被清政府拒绝。列强认为不使用武力,就不能使清政府就范。在清政府方面,这一问题牵涉到天朝至尊的信仰,反对最为激烈。《天津条约》签订后,咸丰帝仍试图把公使驻京纳入清朝传统的外交体制,甚至打算用全免关税来换取列强放弃公使驻京的要求。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在京建立使馆。
——摘编自王立诚著《中国近代外交制度史》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对中西方围绕“公使进京”问题发生的冲突,谈谈你的认识。
材料四 长期以来,殖民主义者把农业和原料商品的生产作为殖民地的唯一领域。这些国家在取得政治独立之后,他们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关系中处于不平等地位。西方国家抬高工业品价格,压低原材料和初级产品价格。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提出反对国际经济旧秩序,要求废除国际贸易中不等价交换,要求稳定原料和初级产品价格。建立一种新的和公正的经济秩序,在政治独立后也要经济独立。
——摘编自高志平《不结盟运动倡导国际经济新秩序历程探微》
(4)依据《不结盟运动成员国分布图》简要说明不结盟运动成员国的分布和构成。依据所学知识和材料四概述不结盟运动成员国的政治和经济诉求。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1 《韩非子·有度》载:“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朝夕,指东西方向)《鬼谷子·谋》称:“郑(周)人之取玉也,载司南之车,为其不惑也,”(惑,指迷失方向)
材料2据《萍洲可谈》载,北宋时有人在广州看到“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
材料3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中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通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材料4鲁迅在《电的利弊》中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采当饭吃。”
回答:
(1)从材料看,司南至迟发明于什么时候?司南和指南针在哪些方面发挥了它的辨别方向的功能?
(2)应如何理解材料3的内容?
(3)材料4中鲁迅揭露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什么问题?
(4)指南针在近代西欧和中国的不同用途说明了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契丹旧俗,事简职专,官制朴实……。至于太宗,兼制中国(指得幽云十六州后,统治区域扩及中原),官分南北(官制分南面官、北面官),以国制(辽朝固有的制度)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之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辽史·百官志》
材料二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拓拔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豪英,皆为其用。得中国(指中原)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指辽、西夏)所为,皆与中国等。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50
材料三燕蓟之地陷于胡虏且百年而忘南顾之心者,戎狄之法大率简易,盐曲俱贱,科役不烦故也。
——余靖《武溪集·论河北榷盐》
回答:
(1)辽实行南北双轨政治制度的原因是什么?评价其历史作用。
(2)材料三所述燕蓟之民忘“南顾之心”的原因是否全面?为什么?
结合史实分析隋朝统一的社会历史条件。
“苛政猛于虎”,秦、隋二世而亡是后世许多开国君主的前车之鉴。“天子者,有道则人,推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一个“畏”字,促使不少统治者调整政策,从而出现了社会繁荣。请选择一个中国古代的繁荣时期,简要分析其原因与表现。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武则天进号“天后”,上书建言;“劝农桑,薄赋徭……禁浮巧;省功费、力役……”
——《新唐书》
材料二:魏晋以来,士族靠门第世代把持高位。武则天修《姓氏录》,以帝、后族及三公等高官为第一姓,“各以品位高下叙之,凡九等……当时军功入五品者,皆升谱限(列入上等士流),绅(指世家大族)耻焉。”
——《新唐书》
材料三:则天以女主临朝,大臣未附,委政狱吏,剪除宗枝……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旧唐书》
材料四:武则天大开科举,唐人称她“开汲引之门,进用不疑,求访无倦……才能者骤升。是以当代谓知人之明,累朝赖多士之用”。
——《陆宣公翰苑集》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武则天得以掌握政权近半个世纪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