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指出:“五四运动是与新文化运动紧密结合的,而五四运动的发生和成功,也依赖于当时社会多元力量的威力。”下列对这段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准备了条件 |
B.五四运动的成功是工商学界共同努力的结果 |
C.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均有社会多元力量的参与 |
D.五四运动进一步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 |
在“大跃进”时期,少数农民自发地搞起了责任田,其办法是在不改变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定产到户,超额归己”。责任田效果明显,促使更多的农民起而仿效。到1961年底,安徽省90.1%的生产队实行过或者正在实行责任田。在三年困难时期,全国各地都出现了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田。这说明()
A.农民热烈响应国家的跃进计划 |
B.农村政策调整提高生产积极性 |
C.经济体制改革的试点已经开始 |
D.兼顾公私利益有利于经济发展 |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日趋成熟时期,对其表述错误的是()
A.提出了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目标 |
B.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
C.认识到了武装斗争的重要性,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
D.根据社会矛盾的发展变化,正确处理了国共两党关系 |
表一摘引了一部人物传记的目录,根据所学判断,表中空白处应该是()
目录 |
|
二十 |
指导敌后抗战和《论持久战》 |
二十三 |
新民主主义的理论 |
三十 |
|
三十二 |
全面内战爆发以后 |
四十 |
筹建新中国 |
A. 五四大潮的洗礼 B.长征
C. 上井冈山 D.重庆谈判
维新派认为教育“不当仅及于士,而当下达于民;不当仅立于国,而当遍及于乡”;“必使四万万之民皆出于学”(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材料主要反映了()
A.古代教育向近代教育的转型 |
B.维新派全民教育的理念 |
C.维新派认为教育应该为变法服务 |
D.维新派开启了中国教育近代化 |
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在此以后”的“此”是指()
A.《南京条约》丧失关税主权 |
B.《天津条约》增开十处通商口岸 |
C.《马关条约》允许外国设厂 |
D.《辛丑条约》严禁中国人民反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