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诗人陈与义《襄邑道中》诗云:“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从哲学角度看,这首诗说明了
A.事物运动是永恒的 | B.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
C.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 D.静止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
“螃蟹效应’描述的是,用敞口藤篮来装螃蟹,一只螃蟹很容易爬出来,多装几只后,相互扯后腿就没有一只能够爬出来了。“螃蟹效应”对团队建设的启示有()
①要注重系统内部的有序性
②要重视关键部分的决定性作用
③要正确处理同一和斗争的关系
④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③④ |
基因农业网组织的一场品尝转基因玉米的科普活动,引发了知名人物方舟子和崔永元在网络上围绕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进行大辩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①价值判断因人而异,没有客观标准
②认识对象本质的暴露与展现有一个过程
③对事物的认识受主体差异的影响
④真理与谬误没有判断标准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③④ |
在“微时代”,网络与现实两个舆论场的分野一直与微博、微信的发展相伴而行。据此回答下列问题。网络带来的不仅是传播载体与传播方式的革新,它还不可避免地作用于有关内容的产生乃至思维方式的形成,从而使大量谣言的产生和传播获得可能。谣言的产生与传播说明了()
A.思维与存在总是同一的 |
B.谣言不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
C.意识的产生离不开一定的载体 |
D.意识能反作用于客观世界 |
品读《荀子·大略》:流丸止于瓯臾(读ōu yú),意为流言止于智者。下列关于“流言止于智者”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流言在德高望重者面前会不攻自破 |
B.智慧是检验流言正确性的重要标准 |
C.智者对外部世界的反映具有能动性 |
D.智者善于透过事物现象把握其本质 |
2013年12月15日嫦娥三号顺利登月后,嫦娥三号着陆器和“玉兔号”月球车完成第一次互拍。这是中国国旗在地外天体上的第一次“留影”。“两器”互拍成功,标志着嫦娥三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嫦娥三号成功登月进一步证明()
①人们能够不断创造并认识新的规律
②意识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
③科学设备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④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认识的发展,而认识的发展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A.①② | B.②③ | C.②④ | D.③④ |
一位哲学家说:“没有幸福就没有德行。如果没有条件取得幸福,那就缺乏条件维持德行。德行和身体一样,需要饮食、衣服、阳光、空气和住居。如果缺乏生活上的必须品,那么也就缺乏道德上的必要性。”这一观点()
①把幸福建立在物质生活条件的基础上,是不可取的和不现实的
②把物质生活条件和维持德行的条件画上等号,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③强调了生活上的必须品对道德的决定作用,具有唯物主义倾向
④夸大了人的道德品质和人的精神力量的作用,是唯心主义观点
A.①② | B.②③ | C.②④ | D.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