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今年以来,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生产经营面临困难,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国家迅速出台多项措施支持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解围。某校高三一班同学以此为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让我们参与其中。 对于我国中小企业状况,同学们获得如下材料:
中小企业的类型和范围:中小企业划分为中型、小型、微型三种类型。小微企业是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家庭作坊式企业、个体工商户的统称。
关于中小企业的一组数据:中小企业数量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0%以上,对全国GDP的贡献达65%、税收贡献超过50%、出口额占比超过68%、解决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中小企业的发明专利占全国的66%。
(1)根据材料信息,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说明国家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原因。(8分)
对于目前中小企业生产经营面临的困难及经营状况,同学们从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与阿里巴巴集团2011年9月对珠三角小企业调研形成的《珠三角小企业经营与融资现状调研报告》中,获取了珠三角小企业的如下数据

 
原材料
价格
工人工资
人民币升值
订单量
利润
与2010年相比变化幅度
上涨
20%~50%
上涨
20%~30%
升幅
3.7%
下降
30%
下降
30%~40%

注:该地区的中小企业大多是外向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该地区53.03%的小企业完全依靠自身资金周转,贷款满足率下降。
(2)指出图表反映的经济信息。并运用所学经济知识,就如何走出困境为中小企业出谋划策。

科目 政治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氏族制度 劳动者求职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2014年10月20日至23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在京召开。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总书记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全会提出了关于依法治国的一系列新观点、新举措,引发了各界干部群众的广泛关注。如“依宪治国、依宪执政”、“设立最高法院巡回法庭”“领导干部干预司法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重大决策终身追责倒查机制”等等,充分体现了党的治国理念有了质的提升。
(1)请运用“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知识,分析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性。
(2)根据材料,请运用“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的知识,分析四中全会提出新观点、新举措的哲理依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2015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幕大会上,习近平主席以“亚洲新未来:迈向命运共同体”为主旨发表演讲,全面阐述了中国的亚洲合作政策,并特别强调要推进“一带一路”的建设。习近平主席指出:“‘一带一路’建设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举措,将给地区国家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
“一带一路”是指“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是习近平主席在2013年9月和10月提出的战略构想,强调相关各国要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 回顾历史,两千多年前,各国人民就通过海陆两条丝绸之路开展商贸往来。从2100多年前张骞出使西域到600多年前郑和下西洋,海陆两条丝绸之路把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等输往沿途各国,带去了文明和友好,赢得了各国人民的赞誉和喜爱。两千多年的交往历史证明,只要坚持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完全可以共享和平,共同发展。
材料二:秉承“讲信修睦”、“协和万邦”的哲学理念,中国积极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带的建设必须把握以下特性:一是发展性。经济带建设着眼于沿途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要求合作国家的主权让渡,最重要的是基础设施互连互通,促进沿线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二是共赢性。沿线各民族都要从交流中获益,不是一方得,一方失的零和交易,而是双赢的。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多样性和文化传播”的知识,说明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对于当代文化交流的意义。
(2)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的有关知识,说明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依据。
(3)结合材料二,试用“当代国际社会”的知识,说明我国应如何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
材料一:下图为我国近年来GDP和城镇化率状况图。

注:城镇化率通常指一个地区常住于城镇的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例。发达国家城镇化率一般达到80%。目前,我国城镇化率按户籍人口计算仅35%左右。
材料二:城镇在聚集人才、聚集科技、聚集产业等方面有独特的功能。研究表明,城镇化每提高l%,可以替代出口10万亿元。未来10年,我国每年新增城镇人口将达到2000多万人,每年需要商品房至少是6亿平方米以上,再加上配套的商业、交通、医院、学校等,这是中国经济转型内需拉动经济成长的一个根本动力。
材料三:城镇化的发展在推进的同时,也对我国传统农村生活方式产生着巨大冲击。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回不去的故乡”成为很多人的共同“乡愁”。某地充分借鉴首批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县的成功经验,大力宣传农村生态文明意识,提升农民生活品质,并派专人深挖历史古韵。延续古风民俗,保持住具有独特地域特色的乡村风貌。同时,依托已有的旧祠堂、古书院、大会堂建设村级文化综合阵地,打造农民精神家园,在身有所栖的同时心有所寄,做到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材料四:袁隆平扎根农业第一线,他发明的杂交水稻技术,使中国整个水稻的产量提高了20%,增产的粮食每年可以解决7000万人的吃饭问题;李振声带领的团队在当地农民的配合下培育出了优质小麦新品种,在我国北方大面积推广种植,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小麦产量;著名杂交玉米专家李登海,创造了7个中国夏玉米高产纪录,他的种子在全国推广10多亿亩,增产1000多亿千克,增效1000多亿元!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对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意义。
(2)结合材料三,运用唯物论的观点解析该地的做法。
(3)结合材料四,从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角度,谈谈这些科学家的成就对你的人生启示。

自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整体布局全面展开,从提出亚洲安全观、亚太梦到设立亚投行和丝路发展基金、发展中澳中韩自贸区。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秉持构建命运共同体的精神理念,强调共商、共建、共享的平等互利方式,为亚洲和区域经济顶住下行压力提供了有力支撑,为世界发展提供了“中国机遇”,为解决全球热点问题发挥了中国作用,担当了大国责任。
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的知识,分析我国在处理国际关系中如何更好地承担大国责任。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8.1级浅源地震,严重波及我西藏自治区相关市、县。地震发生后,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级党组织科学指挥,共产党员顽强奋战,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应对重大突发灾害事件的强大能力,处处体现着党对藏族等少数民族群众的特别关心。在抗震救灾中,各族人民互帮互助,亲如一家,谱写了一曲曲民族团结、合力抗灾的动人之歌。
结合材料,分析抗震救灾所蕴含的政治生活道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