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大学生就业难是近年来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以下是北京某大学即将毕业的学生就择业问题发表的看法:
同学甲:我要根据自身专业特长,兴趣受好和能力找份自己满意的工作。
同学乙:我想考公务员,因为工作比较稳定、也更体面。
同学丙:只要留在北京,什么工作都可以。
(1)请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阐述实现就业对于劳动者的意义,并简要评析三位同学的择业就业观。
材料二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释放居民消费潜力,保持投资合理增长;扩大国内市场规模。”这就需要大力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大力发展社会化养老、家政、物业、医疗保健等服务业,积极发展网络购物等新型消费业态。鼓励文化、旅游、健身等消费,支持引导环保建材、节水洁具、节能汽车等绿色消费。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加强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2)扩大消费需求需要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社会再生产四个环节的有机结合。运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环节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二中的有关举措对扩大消费需求的积极作用。
材料三 近年来,人民币升值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谈到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影响时,办公室的三位老师有如下对话:
老师甲笑着说:“如果现在人民币升值,咱口袋里的人民币就值钱了,出国也神气多了。”
老师乙反对:“如果现在升值,恐怕你还没出国,就失业了。”
老师丙总结:“如果人民币汇率稳定,随着经济发展,咱口袋里的人民币还会多起来,出国时还能神气起来”。
(3)请运用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三位老师观点的合理性。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保障和改善民生,千方百计让人民富裕起来,已成为中国政府的一个重要执政理念。
运用政治常识有关知识,阐述党和政府必须千方百计让人民富裕起来。
要求:
(1) 围绕论题,在论述中正确运用所学过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2) 围绕论点,较为全面深入地展开论述。
(3) 根据论题要求,运用相关材料,理论联系实际地加以论证。
(4) 论点紧扣论题,论述合乎逻辑.学科术语使用规范。
读图并运用“经济常识”回答
图表1:近一年多来我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
图表2:2010年存款准备金调整情况
注: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
(1) 图1反映了哪些经济现象?(3分)
(2)图2反映我国采取什么样的货币政策?分析说明图一和图二间的相互关系。(5分)
(3)结合“经济常识”就解决图1反映的问题提出两条建议并说明理由。 (4分)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已制定宪法和现行有效法律共237件、行政法规690多件、地方性法规8600多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并不断完善。
2010年11月9日,《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发布实施。“意见”强调,必须坚持依法科学民主决策,规范行政决策程序,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作为重大决策的必经程序,切实解决违法决策、随意决策、拍脑袋决策问题。对违反决策规定、出现重大决策失误、造成重大损失的,要按照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严格追究责任。
(1)运用“民主政治依法治国”的知识分析说明上述材料。
(2)运用“实事求是”的知识分析为什么要切实解决“随意决策、拍脑袋决策”问题?
国务院决定,自2010年12月1日起,我国将统一内外资企业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制度,对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及外籍个人征收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至此,外资企业在税收政策上享受的“超国民待遇”被彻底终结。
用“经济常识”回答
(1)我国利用外资有哪几种主要形式?
(2)当前为什么要终结外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
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亿元)
运用“经济常识”回答
(1)为什么要积极发展文化产业?
(2)如何把我国的文化产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