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氏症患者表现为运动时不自主震颤,十分痛苦。研究时发现患者神经末梢“多巴胺”明显缺乏,现在已知一种药物“利血平”可与“多巴胺”作用使之失去效用。
(1)某研究小组要对帕金森氏症的病因进行研究,作出的假设最可能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下为实验材料、实验步骤并预测结果以验证假设。
①实验材料和用品:一定浓度的“利血平”溶液、一定浓度的“多巴胺”溶液、小白鼠、生理盐水、注射器等。
②实验步骤:
a、分组:把_________________的健康小白鼠分成数目相同的甲、乙两组。
b、不同处理并观察:甲组小白鼠注射一定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组小白鼠注射__________________的生理盐水,在适宜条件下喂养并观察小白鼠的运动状况
c、再处理并观察:甲组小白鼠出现症状后注射一定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继续在适宜条件喂养并观察运动状况。
③预期实验结果:甲组小白鼠第一次处理后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象,再处理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组小白鼠则在实验过程中始终运动正常。
④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瘦素是动物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蛋白质激素,机体脂肪储存量越大,瘦素分泌越多。下丘脑的某些细胞接受到瘦素信号后,机体能通过复杂的神经内分泌网络调节摄食行为。
(1)脂肪是细胞内良好的 物质,与糖类相比,脂肪分子中氧的含量 。
(2)组成瘦素的基本单位是 。在核糖体中合成的瘦素蛋白,必须通过 进行加工和运输才能分泌到细胞外,随 运送到全身各处。下丘脑中的靶细胞通过 来识别瘦素。
(3)现有两类患肥胖症的小鼠,A 类小鼠肥胖是瘦素受体基因缺陷所致,B 类小鼠肥胖原因未知。分析以下实验:
组别 |
处理措施 |
正常饲喂一段时间后的实验结果 |
1 |
正常小鼠与A 小鼠连体共生 |
正常小鼠摄食量明显减少,A 小鼠无变化 |
2 |
正常小鼠与B 小鼠连体共生 |
正常小鼠无变化,B 小鼠摄食量略微减少 |
3 |
A 小鼠与B 小鼠连体共生 |
A 小鼠无变化,B 小鼠摄食量明显减少 |
(注:连体共生即通过手术使两只小鼠的血液循环贯通)
①根据实验结果推测,连体前A 小鼠体内瘦素的含量比正常小鼠 ,B 小鼠肥胖的原因最可能是 。
②为排除手术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可增设一组处理措施为 的对照实验。
分析有关科学探究的资料,回答问题。。
【实验一】
研究背景:某植物的种子自植株开花后60天开始逐渐成熟,至开花后8l天完全成熟。
研究目的:研究该植物不同成熟度种子自然干燥不同天数后的发芽率差异。
材料准备:
1.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背景,为测种子发芽率而准备实验材料的合理方案是____。
实验过程:
2.按照方案准备好种子后,将种子合理分组并发芽。下列不属于实验时需控制的因素是____。
A.每组种子的数量 | B.发芽的温度和湿度 | C.发芽时的光照 | D.芽的长度 |
数据采集及处理:
3.将实验数据绘制成下图,则该直角坐标系的横坐标名称是____,纵坐标名称是_____。
【实验二】
研究背景:该植物种子春播萌发后,对缺水环境很敏感,遇干旱后表现为胚根萎缩甚至脱落,发芽停止。
研究目的:对发芽不同天数的种子,干旱处理后再补水,通过比较干旱前后胚根的生长能力,研究发芽不同天数种子的耐旱能力,以便于指导农业灌溉。
实验材料:根据实验一的结果,选取最佳发芽率的种子。
实验过程:
4.此实验宜将种子固定在直立玻璃板上发芽,而不是用培养皿发芽的主要原因是 。
5.下列①~④为实验步骤:
①将种子固定在直立玻璃板上②干燥脱水4天(模拟春播干旱)
③种子发芽不同天数④测量发芽不同天数的胚根长度等
使用实验步骤①~④(步骤可重复使用),针对研究目的,用实验步骤的编号写出合理的实验流程。
研究者发现,小鼠舌头上的某些味觉细胞和小肠上皮细胞表面均存在蛋白C,该蛋白能和脂肪结合。为研究蛋白C的功能,进行了系列实验。
(1)蛋白C是一种膜蛋白,它在细胞内的 上合成,然后在 和 中加工。
(2)试验一:让小鼠舌头接触脂肪,结果发现正常小鼠小肠出现脂肪消化液,而去除蛋白C基因的小鼠分泌的脂肪消化液明显减少。由此推测,脂肪通过与味觉细胞表面的蛋白C结合,刺激了脂肪味觉 ,产生兴奋,传到相关中枢,再通过刺激 消化腺分泌。
(3)实验二:分别培养实脸一中两种小鼠的小肠上皮细胞,向培养液中加入脂肪分解物。与正常小鼠细胞相比,进入去除蛋白C基因的小鼠细胞的脂肪分解物减少,表明小肠上皮细胞表面蛋白C的功能是 。
(4)为了证实其他哺乳动物的蛋白C也有相似作用,可行的做法是从该种动物的基因文库中 蛋白C基因序列,然后以 的小鼠为受体,导入该基因序列,检测发育出的小鼠相关指标的恢复程度。
为研究棉花去棉铃(果实)后对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研究者选取至少具有10个棉铃的植株,去除不同比例棉铃,3天后测定叶片的CO2固定速率以及蔗糖和淀粉含量。结果如图
(1)光合作用碳(暗)反应利用光反应产生的ATP和___,在____中将CO2转化为三碳糖,进而形成淀粉和蔗糖。
(2)由图1可知,随着去除棉铃百分率的提高,叶片光合速率_____。本实验中对照组(空白对照组)植株CO2固定速率相对值是___.
(3)由图2可知,去除棉铃后,植株叶片中______增加。已知叶片光合产物会被运到棉铃等器官并被利用,因此去除棉铃后,叶片光合产物利用量减少,______降低,进而在叶片中积累。
(4)综合上述结果可推测,叶片光合产物的积累会_____光合作用。
(5)一种验证上述推测的方法为:去除植株上的棉铃并对部分叶片遮光处理,使遮光叶片成为需要光合产物输入的器官,检测______叶片的光合产物含量和光合速率。与只去除棉铃植株的叶片相比,若检测结果是_____,则支持上述推测。
研究发现豚鼠血清对人淋巴瘤细胞有抑制作用,而对正常细胞无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发挥作用的物质是L—天冬酰胺酶,它能将L—天冬酰胺分解,而淋巴瘤细胞自身不能合成该氨基酸,增殖被抑制。
(1)为验证该酶对两种细胞的影响,某兴趣小组进行了以下实验。
实验材料:正常细胞、淋巴瘤细胞、培养基(含细胞生长所需物质)、L—天冬酰胺酶
实验步骤:
a.分组
实验组:培养基 + L—天冬酰胺酶 + 淋巴瘤细胞
对照组:培养基 + ___________
b.适宜条件下培养后,观察细胞生长状态、检测L—天冬酰胺含量。
实验结果(如下表):
实验分组 |
生长状态 |
L—天冬酰胺含量 |
|
培养液 |
细胞内 |
||
实验组 |
缺乏 |
缺乏 |
|
对照组 |
正常 |
缺乏 |
正常 |
结果分析:
该实验利用了酶的__________特性;表中①应为__________;对照组细胞内L—天冬酰胺含量正常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 。
(2)患者多次静脉注射该外源性酶后疗效降低,是因为发生了____________反应;该酶口服无效,原因是____________。
(3)根据实验结果,你认为理想的抗肿瘤药物应该具有的特性是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