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为某河流生态系统受到轻度污染后的自我净化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少量有机废弃物排入河流,不会使河流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发生明显变化,其原因是 。
(2)微囊藻是水华的主要生物之一,当河流中的N、P等元素含量变化时,对微囊藻的环境容纳量是否有影响?__________。
(3)在河流的上游段,溶解氧因好氧微生物的大量繁殖而大量减少,但在河流的中下游的水中溶解氧含量逐渐恢复,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要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情况,可采用黑白瓶法。该方法是从湖泊的一定深度取水样,测其初始的溶氧量。然后将水样分装在透光的白瓶和不透光的黑瓶中,黑白瓶都放回取样深度,一段时间后取出,再测黑白瓶中溶氧量,这些数值可用来研究该水层是否存在光能自养生物,以及它们固定太阳能的多少等问题。此时,白瓶中溶氧量的变化是瓶中生物________________之差。
(5)前些年,人们为了追求农业的高产出,大量使用农药化肥,使得河流受到的污染也慢慢加剧。请问,在该事例过程中人们违背了生态工程的__________________原理。
基因型为AaBb的水稻(24条染色体)的花药通过无菌操作,接入试管后,在一定条件下培养形成试
管苗。
(1)花药离体培养过程中材料的消毒至关重要,常用的消毒剂是。
(2)在剥离花药时,要尽量不损伤花药,同时还要彻底去除花丝,因为
。
(3)离体的花药需要接种到适宜的培养基,其主要成分包括
。(至少写出三类)
(4)花药培养过程不需光照,而幼小植株形成后必须给予光照,其原因是①、② 。
(5)培育成的试管苗可能出现的基因型有。
某兴趣小组就“泡菜腌制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变化”开展了研究,操作如下:某年1月4日下午选取1、2、3号三只相同的泡菜坛,在每个坛中加入洗净的新鲜莲花菜0.6 kg,再分别倒入相同量的煮沸并冷却的10%的盐水,将坛密封,置于同一环境中。封坛前进行第一次取样测定亚硝酸盐含量作为对照,后来定时测定,结果见下图。请问:
(1)在腌制过程中,会出现坛中溶液量增加,这是由于。
(2)根据图中数据,可知在腌制过程中的第天,泡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达到最大值,若要食用,至少要在腌制后的第天比较好。
(3)该小组对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是否合理?原因是
。
(4)为了降低亚硝酸盐含量,泡菜加工过程中可以采取什么措施?请简要谈一下你的想法。
。
腐乳是通过微生物发酵制成的佐餐食品,其制作流程如下,请回答有关问题:
(1)民间制作腐乳时,豆腐块上生长的毛霉来自空气中的毛霉孢子,现代的腐乳生产是在严格的无菌条件下,将优良的毛霉菌种直接接种在豆腐上,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
(2)制作腐乳的原料中哪种有机物含量比较高?毛霉可利用体内的酶将其分解成哪些小分子有机物?
。
(3)在用盐腌制腐乳的过程中,若盐的浓度过低会出现什么现象?
。
(4)卤汤中酒的含量为什么要控制在12%左右?
。
分析资料回答相关问题:
Ⅰ.“宁夏红”枸杞果酒是利用新鲜枸杞为原料,采用传统酿造技术与现代生物技术结合酿制而成。如图是某研究性小组的同学对枸杞果酒生产工艺进行考察后,绘制出的果酒生产工艺流程简图。
据图回答:
(1)枸杞果酒制作过程中,果酒的颜色会随着发酵时间而逐渐加深,这是因为。
(2)在果酒酿造过程中,如果果汁灭菌不严格,含有醋酸杆菌,在酒精发酵旺盛时,醋酸杆菌能否将果汁中的糖发酵为醋酸?说明理由。
。
Ⅱ.下面是家庭酿酒的具体操作过程:先将米煮熟,待冷却至30℃时,加一定量的“酒药”与米饭混匀后置于一瓷坛内(其他容器也可),在中间要挖一个洞,加盖并简单密封后置于适当的地方保温(18~25℃左右)12 h即成。现请你根据上述过程回答以下问题:
(1)先将米煮一煮的目的是;
要冷却后再加“酒药”的原因是。
(2)在米饭中央挖一个洞的目的是。
(3)俗语“一坛子好酒叫你弄酸了”常用来形容一个人不会做事,这句话背后蕴含了什么生物学原理?
。
以下是制作果醋的流程示意图。试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醋酸菌是一种好氧细菌,请用文字或化学反应式写出产生醋酸的原理
。
(2)某同学设计了右图所示的装置。装置中充气口的作用主要是在流程图中的_________阶段通入无菌空气;排气口排出的主要是________。
(3)在酒精发酵阶段主要发生的化学反应是 (总反应式)。
(4)若发现此过程中装置内温度有所上升,这是由于_______________的缘故。
(5)醋酸菌将葡萄糖或乙醇转化成醋酸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