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能动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下列能够反映20世纪中国“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和“奋起救亡,勇于变革”的史实是( )
A.《马关条约》和公车上书 | B.瓜分狂潮和义和团运动 |
C.《辛丑条约》和戊戌变法 | D.《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 |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据材料可以推断出
A.周王赏赐诸侯土地和人民 |
B.分封制确保了周王对全国的有效统治 |
C.西周分封的主体是同姓亲族 |
D.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的疆域 |
音乐电视起源于美国。刚传人拉丁美洲时,当地的节目主持人把西班牙语和英语夹杂在一起说,引起了“外国文化入侵”之类的批评。但是到20世纪90年代,人们注意到音乐电视使拉美国家之问彼此更加关注,文化共享的程度也增加了。据此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拉美和美国的现代化相互促进 | B.科技的进步促进了文化交流 |
C.殖民主义的历史影响仍然存在 | D.电视是影响极大的传播工具 |
罗素指出:“浪漫主义者注意到了工业主义在一向优美的地方正产生的丑恶,注意到了那些在‘生意’里发了财的人(在他们认为)的庸俗,憎恨这种丑恶和庸俗。”可见,浪漫主义兴盛的主要原因是()
A.抒发个人情感追寻理想世界的驱动 |
B.商业经济发展导致拜金主义盛行 |
C.工业革命使“理性的胜利”成为谎言 |
D.浪漫主义者对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 |
存在主义哲学在20世纪四五十代的法国十分流行,它把孤立的个人的非理性意识活动当做最真实的存在。让·保罗·萨特给人们描绘了一幅明暗的世界画面;人生是荒诞的,现实令人恶心,生活中充满恐惧,下列作品中,在美学风格上与萨特的哲学主题相呼应的是( )
对下面的《1960—1997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对照表》解读正确的是( )
统计年份 |
1960年 |
1965年 |
1971年 |
1997年 |
学校数目 |
11 289所 |
434所 |
328所 |
2170所 |
①1960—1971年、1971—1997年两阶段高校数量的变化趋向相反
②1960—1971年发展状况体现了“文化大革命”对高等教育的严重破坏
③1971—1997年的发展情况受恢复高考、“科教兴国”战略、“希望工程”等因素的影响
④该表启示我们社会进步要重视教育,发展教育要尊重规律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C.②③ D.①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