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画的特点有: ( )
①求抒情写意 ②在创作上讲究个性③由专业画家创作④在唐代成为中国画的主要形式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③ |
有人对中国近代某一卖国条约的危害作了形象描述:荷枪实弹的强盗不仅蛮横的拆除了我们家的大门,而且耀武扬威的开进我们的院子,旁若无人的站在我们家的甬路两侧。甚至还颐指气使地闯进我们的堂屋,用枪指着我们的脑袋。这一条约是()
A.《南京条约》 | B.《天津条约》 |
C.《马关条约》 | D.《辛丑条约》 |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革命》中称:“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哪一段插曲比鸦片战争为谴责‘帝国主义侵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它成为中国人对西方武力入侵和在此以后几乎整整一个世纪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地位的不满情绪的内容。除了从这一角度看鸦片战争外,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在该“趋势”背景下,费正清认为()
A.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开端 |
B.鸦片战争阻碍了中国现代化历程 |
C.侵略者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 |
D.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 |
自秦朝建立以来,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一直是古代政治体制演进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其实质是()
A.权力分配和权力结构调整 |
B.不同集团和阶级的利益之争 |
C.强化职能和提高行政效率 |
D.稳定统治秩序巩固国家统一 |
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A.君主集权加强 | B.皇权逐渐衰弱 |
C.内阁取代六部 | D.首辅权力失控 |
中国古代“纳谏”好像含有限君权的因素,但实际上所谓“纳谏”离开君主的主导就无法运转,因为劝谏最终依赖于君主的德行。据此可知,中国古代()
A.君主纳谏的结果是限制君权 |
B.劝谏是官僚享有的权利 |
C.君主纳谏的前提是维护君权 |
D.官僚劝谏约束了君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