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是有着顽强斗争精神的伟大民族,不畏强暴反抗侵略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请回答:
(1)以上三幅图片中,有清政府的官吏,有爱国诗人,有国民党爱国军官.请用一句话概括将它们归为一类的理由是什么?
(2)根据这一理由,请你分别简单介绍他们所进行的活动.
(3)“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这是爱国诗人丘逢甲的诗句。你能说出造成割台湾的不平等条约名称吗?这个条约还强迫中国开放了哪些地方为通商口岸
这个条约对中国社会有何影响?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秋瑾被清政府以革命罪杀害后引起舆论的不同反应。《申报》云:“秋瑾女士曾至日本游学,程度颇高。近被人指为徐锡麟党羽,遂被拿获,立予斩决,闻者莫不懔懔”。秋瑾“殊负新学名誉,此次惨被株连,无不同声叹息。”《时报》则发表文章称秋瑾是一个如“俄之苏菲亚、法之罗兰夫人”的女权革命者。“(秋瑾)女士平时持论谓:女子当有学问,求自立,不当仰给男子,今新少年动曰‘革命,革命’。吾谓革命当自家庭始。所谓男女平权是也。”同盟会机关报《民报》第16号以整页的篇幅刊登了徐锡麟与秋瑾的大幅照片,孙中山则说:“秋侠虽已捐躯,火神依然存在,毋忘我浙东受难同志。”
材料二:范文澜说:“秋瑾是中国历史上妇女的伟大代表人物。”“她认定革命是救国的唯一道路”,并“坚决走革命道路”。“她在轩亭口从容就义,用纯洁的血为中国妇女画出了一条鲜明的路线来,后来千千万万的爱国妇女,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参加了革命队伍,正像秋瑾所希望的那样,为‘我中国女界中放一光明灿烂之异彩’。”
(1)请概括材料一对秋瑾之死的不同评价?
(2)结合材料指出秋瑾具有哪些可贵的品质?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王莽从步入政坛到当上皇帝,共花了三十一年时间。汉朝遗留下来的社会问题十分严峻地摆在他面前,为了摆脱困境,他立志改革,“言必称三代,事必据《周礼》”,妄图按照儒家经典重建一个大同世界,一劳永逸的解决土地兼并、贫富不均、商人过度盘剥等社会问题。然而这种改进的着眼点不是向前看,而是向后看,被史家称为“托古改制”。
材料二:王莽改制的理论基础是儒家经同菜《周礼》,他在诏令中宣布:“更名天下田曰王田”,按照《周礼》实行“五均六管”,“五均”的要点是在大城市设立五均官,代表政府管理五均赊贷及管理工商,控制物价,征收商税等;所谓“六管”是指由政府统一经营盐、铁、酒、铸钱和征收山泽税,不许私人经营,另有依据《周礼》的改革币制和空前绝后的改制、改名运动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王莽托古改投影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2)王莽改制的依据《周礼》,维新变法时被康有为斥之为“伪经”,但二者同是“托古改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两次“托古改制”有何不同。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古代庶人“以麻为衣,则不能御寒,以麻著袍,则不能生暖”。传入棉业之后,“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棉作在中国广泛展开,大约是始自宋代:“木棉,宋、元之间,始传其种入中国。关、陕、闽、广,首得其利。”特别是广东和福建,首先成为最著名的棉产区。明清时期棉作几遍及全国各省区。徐光启《农政全书》提到华中湖北棉区,华北山东、河北等棉区,华东江苏、浙江棉区是当时的三大优势棉区。明清时期北方特别是山东的棉花大量输往江南,如东昌府高唐、恩县棉花“江淮贾客贸易,居人以此致富”,……形成“吉贝则泛舟而嵩诸南,布则泛舟而鬻诸北”的局面。而江南松江一带有“卖袜店百余家,合郡男妇皆以做袜为业,从店中给酬取直”现象出现。由于棉作的扩展和粮田面积的减小,至少从明代后期,江浙地区便开始从其他省份输入粮食;同时,其他省份也需从江南购入不可缺少的棉纺织品和其他产品。
材料二:鸦片战争前英国—印度—中国三角贸易最清晰简洁的路线图是:
注:19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对英属印度的出超年均在600万两白银左右。
——摘编自《中国近代经济史》
材料三:1821年,英制印花布4509匹,又剪绒与天鹅绒416匹在广州拍卖脱手……亏本60%以上。很明显的,销售英国棉制品的时代还没有到来……英国棉制品计印花布1744匹,白布工372匹,黑布860匹,仿制广州布720匹,棉纱5000磅,全部售出结果,亏本35%。……江宁条约(南京条约)后,……人们告诉公众说,只消中国人每人每年需用一顶棉织帽,不必更多,那英格兰现有的工厂就已经供给不上了;人们完全没有想到,远在英格兰人知道有棉织物的许多世纪以前,这三万居民的祖先从来就决不稀罕这种东西,而如今人们都以为这是他们“野蛮人的奢侈品。”
——转引自《英国资产阶级纺织利益集团与两次鸦片战争史料》
材料四“能证明战争底真实社会本质,或正确点说,真实阶级本质的,自然不是战争底外交历史,而是对于一切交战国里统治阶级所处客观地位的分析。”
——列宁
(1)根据材料一,概括从宋至明清中国棉花种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棉业的发展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印度—中国三角贸易给三国分别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3)有论者认为鸦片战争是英国纺织利益集团意图的结果,请联系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三、四谈谈你对此观点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生的美利坚面临的对手是最强大的国家,拥有最广大的殖民地,是唯一开始工业革命的国家,在北美投入正规军9万多人” ……华盛顿作为大陆军总司令赴任时,他发现这是一群从农村来的,服装各式各样的民兵,人们经常大打出手,并且不愿意续签从军契约。……全军弹药只有32箱,人均9发子弹,不够发起一次战役,士兵们别说按期拿不到军饷,甚至常常饿着肚子……1776年3个月内,华盛顿丢失纽约和长岛,部队因为逃跑、伤亡和服役期满,减员13000人,美国独立的美梦似乎要破灭了,人们开始绝望。
材料二 1776年《独立宣言》宣布美利坚合众国诞生时,13州结成的是松散联盟。中央政府权力很小,不设置国家元首。它只是13个独立主权国家之间的一个协调机构,它没有全国性的法律和军队,无权向各州课税和规定商业活动。各州享有独立与主权,它们自行征税、征兵、发行货币,自行制定对外贸易政策。华盛顿将它比喻为:“沙粒扭成的绳子”。并写到 “如果不建立一个赋有控制整个合众国的权力的政权,我认为,我们作为一个民族,其灭亡指日可待。
材料三耶鲁大学斯特林法学与政治学教授布鲁斯·阿克曼在评价华盛顿时说:“他的伟大不是智慧,而是道德”。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独立战争之初,华盛顿面临哪些严峻挑战?(8分)
(2)依据材料二,你认为美国建立之初,存在哪些弊端?美国采取什么措施解决这一问题。(4分)
(3)你如何理解阿克曼教授的这句评论? (3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7世纪时,日本奴隶社会面临严重危机。人们反抗情绪强烈,阶级矛盾不断激化;皇室和奴隶主贵族之间为了争夺劳动力和土地不断进行斗争。……640年,圣德太子派到中国留学30多年的高向玄理、南渊请安归国,他们带回隋唐的封建统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并传授给皇室贵族,为日本的封建化提供了思想基础。公元645年日本进行了一场名为大化改新的变革运动,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礼仪等,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大化改新后日本“遣唐使”陆续又成行十余次,每次都携回大量汉籍佛经,日本朝野上下竞相赞写唐诗汉文。各级学校教授儒学。遣唐使还输入唐朝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艺术,围棋、相扑、马球等体育活动也是从唐朝传入的。留唐学生、僧人还借用汉字偏旁或草体创造出日本的假名文字。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日本幕府统治陷入严重的危机。农民反抗斗争此起彼伏,下级武士公然违反武家法规,日益强大的大名也开始挑战幕府的权威,美国舰队武力叩关,日本被迫开国。……1
871年11月,以岩仓具视为特命大使的48人大型使节团前往欧美考察。他们先后访问了12个国家,认真考察了各国政治、外交、法律、军事、经济、文教、风俗习惯等方面的情况。……1868年至1889年,明治政府推行了“殖产兴业”“文明开化”“君主立宪”等一系列改革,日本走上了近代化道路。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回答大化改新给日本文化带来哪些影响?(2分,答对2点即得满分)
(2)日本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有何共同之处?
(3)日本两次改革学习的对象分别是谁?日本选择它们为学习对象的共同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