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盟会成立初期,孙中山指出:“现代文明国家最难解决者,即为社会问题,实较种族政治两大问题同一重要。我国虽因工商业尚未发达,而社会纠纷不多,但为未雨绸缪计,不可不杜渐防微,以谋人民全体之福利。欲解决社会问题,则平均地权之方法,乃实行之第一步。”由此可见( )
A.中国工商业不发达难以实现民生主义 |
B.民族民主革命比实现民生主义更重要 |
C.民生主义的目标是为人民全体谋福利 |
D.实现民生主义先要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
隋唐时期,淮水以北新增的有利于农田灌溉的水利工程是
A.郑国渠 | B.芍陂 | C.通济渠 | D.邗沟 |
某一时期有言:“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对于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先秦世卿世禄制的遗毒,造成文人品性不端,武人不能打仗 |
B.东汉察举制度的流弊,推荐出来的文人武将多不适任 |
C.唐代科举制度的弊端,考上秀才的寒门子弟多才识平庸 |
D.宋代科举取士的结果,导致重文轻武,武将怯于外侮 |
唐初赋税制度实行“租庸调制”,唐德宗以后改为“两税法”,两者最大的不同之处是
A.前者以粮纳税,后者以钱纳税 |
B.前者四季都征,后者夏秋两收 |
C.前者以地为准,后者以人为准 |
D.前者与授田相配合,后者仅征税不授田 |
关于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的作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打破了门第限制 | B.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
C.有利于选拔人才 | D.削弱了皇权 |
“中书出诏令,门下掌封驳,日有争论,纷纭不决,故使两省先于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唐朝《文献通考》中的这段记载,主要反映了唐朝的三省
A.运转过程不断完善 | B.工作效率极其低下 |
C.行政地位逐渐下降 | D.完全隶属于政事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