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山天文台于6月9号晚上9时,将一台天文望远镜对准织女星,并保持望远镜位置和一切状况不变,到6月10日望远镜再次对准织女星的时刻是
A.晚上9点 | B.晚上9点3分56秒 |
C.晚上8点56分4秒 | D.晚上8点3分56秒 |
图3是“某城市从市中心到远郊的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9~10题。该城市2000年与2009年地价变化反映了
①远郊地价升值幅度高于市中心②地价整体有所上涨
③中心城区范围缩小④城市规模扩大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在2009年地价变化曲线上,近郊区地价出现了两个峰值,根据城市功能分区理论模型推测该区可能建设了
①蔬菜种植基地②美术馆③大学城④高新技术开发区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图2是“我国某地城市化过程发展阶段示意图”,读图完成7~8题。阶段 I 所表示的城市化阶段是
A.缓慢发展阶段 | B.加速阶段 |
C.初级阶段 | D.逆城市化阶段 |
阶段II中,城市中心区人口密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①地价昂贵②交通通达性差③污染严重④远离商业中心
A.①② | B.②④ | C.①③ | D.②③ |
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因此,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据此完成5~6题。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是
A.气候类型 | B.交通通达度 |
C.资源丰富程度 | D.人均精神消费量 |
有关人口与环境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人口规模超过环境承载能力,必然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 |
B.“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这一举措,有利于协调人口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
C.人类发展史就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历史 |
D.控制人口、保护环境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
下表是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江苏省某市迁入人口年龄及性别统计表”。据此回答3~4题。
年龄段(岁) |
0~14 |
15~29 |
30~44 |
45~59 |
≥60 |
男性人口(万人) |
5.04 |
25.14 |
14.68 |
4.94 |
1.76 |
女性人口(万人) |
3.84 |
37.10 |
11.63 |
4.01 |
1.78 |
该市迁入人口的主要特征是
A.男性人口多于女性人口 | B.以青壮年人口为主 |
C.人口迁移主要受政治因素影响 | D.与该市原有人口年龄构成相似 |
迁入人口对该市的积极影响是
A.缓和了当地就业紧张局面 | B.制约了该市的经济发展 |
C.促进了该市的经济发展 | D.减少了该市的被抚养人口 |
图1反映了亚洲某国人口增长与构成的变化及其发展趋势。读图完成1~2题。该国人口变化趋势的一个突出特征是
A.年轻劳动力过剩 | B.老龄化趋势显著 |
C.自然增长率上升 | D.人口死亡率较高 |
人口金字塔示意图所示的亚洲某国,最可能是
A.日本 | B.印度 | C.澳大利亚 | D.巴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