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示意某流域水系分布(a)和该流域内一次局地暴雨前后甲、乙两水文站观测到的河流流量变化曲线(b)。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a b此次局地暴雨可能出现在图1a中的( )
A.①地 | B.②地 | C.③地 | D.④地 |
乙水文站洪峰流量峰值小于甲水文站,主要是因为甲、乙水文站之间( )
A.河道淤积 | B.河谷变宽 | C.湖泊分流 | D.湖水补给量减小 |
读下面最佳人口规模示意图,回答各题。关于图中人口规模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P为较低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②P′为环境承载力③P′为较高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④P为环境承载力
A.①③ | B.①② | C.②④ | D.③④ |
图示反映了
①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
②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呈负相关
③当人口规模低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的增长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呈正相关
④当人口规模高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的增长将导致生活质量的下降
A.①③ | B.①④ | C.②③![]() |
D.③④ |
下图是1980—2007年福建省人口自然变动曲线图(单位‰), 读图完成各题。1990年至1999年间,福建省人口出生率为迅速下降,与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无关的是
A.战争因素 |
B.制度因素 |
C.计划生育因素 |
D.社会经济因素 |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图反映福建省人口增长模式已由传统型过度为现代型 |
B.由于自然增长率变动不大,因此福建省人口数量保持不变 |
C.1980年以来,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 |
D.1982年以来,人口死亡率持续下降 |
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人口发展的特点,从根本上说主要取决于
A.各国人口控制政策 | B.自然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
C.人口死亡率的高低 | D.自然灾害和战争冲突 |
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科学院开展了我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环境人口容量研究工作。若以年人均消费粮食500千克、550千克和600千克三个方案测算,我国耕地资源可承载人口极限分别为16.6亿、15.l亿、13.8亿。如按美国的消费水平,我国人口大致应控制在7亿之内。根据上述材料,回答各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我国目前人口已大大超过环境人口容量 |
B.我国的合理人口容量在16亿左右 |
C.我国人口约为13亿,与环境关系属良性循环,人口与资源之间几乎没有矛盾 |
D.从土地资源看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约为16亿 |
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
A.科技发展水平 | B.人口文化 | C.资源状况 | D.生活消费水平 |
关于我国人口容量的叙述,错误的是
A.我国人口与耕地资源之间的矛盾已十分尖锐 |
B.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 |
C.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均消费水平无关 |
D.我国的合理人口容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
为了揭示世界人口的分布状况,著名学者邦奇等创建了人类大陆图。在地图上取消陆地和海洋,仅画出人类密集的地区,面积较大的人类密集区称为人类大陆。世界上共存在四个人类大陆;东亚和东南亚;南亚;欧洲;北美东部。下图是世界人类大陆图的一部分,读图回答各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A代表欧洲 | B.B代表南亚 |
C.C代表东亚和东南亚 | D.A代表北美东部 |
D只形成孤岛而没有形成人类大陆,其原因是该处
A.地处沿海,湿热多雨,人烟稀少 |
B.深居内陆,环境承载力低,难以形成大面积人口密集区 |
C.利用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发展水稻种植业,形成人口稠密孤岛 |
D.自然条件优越,环境承载力强,形成人口稠密孤岛 |
关于C形成人类大陆的自然原因,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气候适宜雨热同期 | B.地形较平坦,土壤肥沃 |
C.日照充足,河湖密布 | D.交通便利,工业发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