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书会是宋代与科举有关的会社名称,或称课会,或称课社,或称文会。它和乡校、家塾、舍馆一样都是民间开办的学校,与宗学、京学、县学等国立学校并存而补充之。每遇大比之年,书会等民办学校也有人中榜及第,确实与科举考试有密切联系。抑或受到宋代都市文艺商品化趋势的左右,抑或为了解决自身的生存问题,书会渐渐地由读书吟课的场所转变为从事文艺底本创作和伎艺表演的民间自发组织。宋代的书会应不少。由于书会渐渐走向专门化(即专门创作和表演某一种伎艺),以致被人们视同为一般的“行会”,且统称之为“社会”。书会中从事伎艺底本创作的人称之为书会先生。从有关资料看,书会先生据其专长,各有所司,分工明确。
宋代书会先生一般是没有功名而精于文艺的民间文人和艺人。他们通常按照自己的审美认识和道德评价标准去进行文艺创作,并以获得商业利润为创作目的,即以文艺创作为谋生的手段。因此,他们是一个职业化的、自治性的民间文艺创作群体。他们的生活是自由的,甚至是放纵的。北宋词人柳永可谓是书会先生的先驱。他早年浪迹市井,放骸坊曲,为歌妓作词的经历与后代书会先生的生活方式无甚差异。
宋代书会先生创作的作品应该不少,而由于失载和散佚,今天能确认为书会先生创作的作品已不多,如小说《简帖和尚》,鼓子词《刎颈鸳鸯会》、戏文《张协状元》及一些曲子词和赚词。从现存的资料看,词是宋代所有伎艺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决定着伎艺作品的艺术品位和语言风格。而伎艺作品质量的提高也是词的质量的提高,伎艺形式的创新也是词体的创新。书会的创作和表演有助于词的传播和发展,尤其是鼓子词、唱赚和戏文的创作,导致了词体的发展和演变,即由单章体向联章体、套曲体、戏曲体嬗变。
书会先生活动的区域一般在大都市,其“衣食父母”(作品的消费者)主要是都市居民。为了占据更大的艺术市场和拥有更多的作品消费者,他们必须符合广大市民的欣赏水平和审美趣味,创作出为市民阶层所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他们所创作的文艺作品也固然属于市民文学。因此而论,书会先生是职业的市民文学作家,他们的作品是早期的市民文学作品。正如谢桃坊先生在《中国市民文学史》第三章“中国早期市民文学”中所说:“在中国文学史上,书会先生开辟了一条新的创作道路。……其创作目的不是为了‘经国之大业’或‘不朽之盛事’,而是服从现实的商业利益。他们必须向艺人提供脚本或刻印脚本以取得合理的报酬,这样才能在都市里维持中等以下的生活消费。由此使文学走上了商业化的道路。”
书会先生的功绩也就在此。他们推动了都市通俗文学的发展,为词走向社会、走向繁荣发挥了重要作用。
(龙建国《宋代书会与词体的发展》,有删改)
关于“书会”,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书会与科举有密切联系,是和乡校、家塾、舍馆一样的民间学校,对宗学、京学、县学等学校起补充作用。
B.书会的功能后来发生了变化。由最初的民间学校逐渐转换为从事文艺底本创作和伎艺表演的民间自发组织。
C.书会走向专门化的原因,既有受宋代都市文化商品化左右的因素,也有书会为了解决自身生存问题的因素。
D.书会后被视为行会,称为“社会”,其中有从事底本创作的书会先生,且他们据其专长,各有所司,分工明确。

对宋代“书会创作”的理解,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书会创作的主体是没有功名而精于文艺的民间文人和艺人。有其审美与道德标准,是业余松散的群体,赚取利润,用以谋生。
B.书会先生创作不是为了“经国之大业”,而是向艺人提供脚本或刻印脚本以取得合理的报酬,维持中等以下的生活消费。
C.书会的创作和表演有助于词的传播和发展,特别是鼓子词、小说、唱赚和戏文的创作,导致了词体的发展和演变。
D.词是书会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伎艺作品的艺术品位和语言风格,而伎艺作品质量的提高也是词的质量的提高。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北宋词人柳永浪迹市井,为歌妓作调的经历与后代书会先生的生活方式基本相同,他可以看作是书会先生的先驱。
B.为占据更大的艺术市场和拥有更多的作品消费者,书会先生在其创作中必须放弃自己的审美趣味,以迎合广大市民。
C.书会先生都生活在大都市,其作品的消费者是都市居民,创作的文艺作品为市民阶层所喜闻乐见,故其作品属于市民文学。
D.书会先生通过创作不仅为自己赢得较高的社会地位,而且使文学走上商业化的道路,推动了都市通俗文学的发展。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文后问题。
(一)
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画线的短句表达了作者______的感情;试将其改为较长的句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段政府镇压学生是“罗网”,是有预谋的,主要理由可以从本段文字中找出三条: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思想是一种需要
杨海文
一个根本不会思想的人是幸福的,不过,这种幸福是植物人一样的幸福。一个从来就没有自己思想的人是悲哀的,因为他的心灵总是被别人奴役着。只有会思想、有着自己的思想的人,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思想使得我们的心灵不断丰盈,使得我们的意志不断坚强,使是我们的人生不断成熟,——思想使我们的思想变得崇高起来。只要我们真实地活着,思想就是我们享受生命之轻的一种需要。
虽然我们都能思想,但并不是说我们都是思想家。真正的思想一定卓尔不群,真正的思想家都是受难者。因为鄙视明哲保身的“智慧”,因为鄙视过河拆桥的“精明”,真正的思想家在生活中要么被忽视,要么被误解和非议。忽视一个真正的思想家,是对这个思想家的侮辱。误解乃至非议一个真正的思想家,倒是正常的;然而,除了误解和非议,难道一个健康、文明的社会就不能拒绝布鲁诺式的殉难?
工于算计的人会把思想变成商品,他们也摇身一变成了思想家。他们指指点点,品头论足,但他们关心的不是思想,而是以思想家自居所带来的种种好处。他们就是《约翰·克利斯朵夫》中的那群巴黎人:“有本领把最高贵的思想变成舞文弄墨的玩意儿,把人类最壮烈的热情缩减到跟时兴的领带的作用一样。”
思想是一种美丽的享受,但无时无刻在炮制思想的人是自讨苦吃。思想着绝对不是胡思乱想,一个真正的思想是来之不易的。我们只有在不断咀嚼和品味中,方能展现思想的无穷魅力,——只有在实践中咀嚼,只有在苦难中品味。离开了汗水和泪水,任何思想都是虚假的。就像海德格尔所说:“当思想的勇气产生于存在的命令之后,命运的语言将会成熟。”“思想”到什么程度,是因为“实践”到什么程度。一个真正的思想家从来不会兜售无所不能的思想,在耕牛和马达拖出的历史中,没有思想神话。思想有自己无法逾越的边界。在“思想”这个词里,积淀了数不清的愉悦与悲伤,一个人的,一个民族的,以及整个人类的。也正是由于经受不住这份诱惑,我们开始了一生的思想。
(选自《随笔》2003年第5期)
“思想使我们变得崇高起来”具体是指
(不超过15个字)
“误解乃至非议一个真正的思想家,倒是正常的”是因为
(不超过45个字)
“耕牛和马达拖出的历史”指的是
(不超过20个字);
“没有思想神话”重在强调
(不超过30个字)

阅读下面的语段,按要求答题。
(a)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b)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c)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d)从槐树叶底,朝东数着一丝一丝下来的日光, 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e)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f)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在下面所列的词语中,给文中空缺处甲、乙、丙、丁选择恰当的词。
煮、泡、冲、烫;漫、细、忙、点;听得、听见、细听、聆听;洒、射、漏、照
甲()乙()丙()丁()
b句中作者列举了五处饱含秋意的景观,但用笔极简,其原因是()
A.这些景观虽富于秋的特色,但都为人所写过,作者要另辟蹊径,故而一笔带过。
B.这些景观虽富于秋的特色,但不足表现作者的情感,仅以此衬托,故而用简笔。
C.这些景观虽富于秋的特色,但一般人只是感觉得到却说不出来,故而一笔带过。
作者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面来描绘清晨在院中见到的景象,读来亲切感人。这是因为作者把个人的心情与故都的秋色自然地融化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
作者在f句中要求在“牵牛花”下还需有“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作为“陪衬 ”,是因为( )
A.只有这样,才构成一幅完整的图画,秋天的气氛才会显得更加和谐。
B.只有这样,才能让人更加体会到秋的意韵,理解作者无可奈何的心情。
C.只有这样,才能显出牵牛花昂扬的生命力,借以比喻作者不息的追求。

阅读下文,完成第下列各题。
天 真
鲍尔吉· 原野
①天真是人性纯度的一种标志。在成年人身上,即使偶露天真也非常可爱。天真并不诉诸知识,大学或中专都不培养人的天真,或者说那里只戕灭天真。天真只能是性情的流露。
②“我醉欲眠君且去”,能说出这种话的人惟有李白,如无赖童子。在李白眼里,世事不仅美好又无不令人沮丧。这是诗人眼里的生活。但李白赤条条地皈依于这种美好。他当不上官且囊中缺乏银两,但口出无可置疑之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的天才,毋宁说是十足的天真加上十足的才气。我们多么感谢李白不像绍兴师爷般老辣,也不似孔明那么擅逞谋略,不然文学史黯然矣。
③人们说“天真无邪”,言天真一物无不洁之念,如孔子修订过的“郑声”一样。但人生岂能无邪?所谓无邪只是无知而已,像小孩子研泥为丸,放在小盒子里,自以为旷世珍物。所以天真只存在于小孩子身上。每个小孩子都是诗人与幽默家,都讲过妙语。小女鲍尔金娜三岁时,我携她在北陵的河边散步。河水平缓,偶涌浪花,鲍尔金娜惊喜大喊:“小河在水里边。”小河——在——水里边,我想了很久。的确,小河若不在水里边,又在什么里边呢?倘若我们也肯把小河看作是一位生灵的话。鲍尔金娜还讲过“小雨点是太阳公公的小兵”云云。这些话很有些意思,但证明不了她亦是李白。儿童的天真只由无邪而来,一被语文、算术绕缠就无法天真了。可见知识是天真的大敌,因而一位有知识的成年人还保持天真,无异于奇迹。谁也不能说爱因斯坦无知,但他天真,拒绝以色列总统的职务,说自己“只适合于从事与物理学有关的事情”。这种天真,事实上是一种诚实。诚实最接近于天真。齐白石90岁的时候,翻出自己70岁时的画稿阅读,说:“我年轻时画得多好!”人们对此不禁要微笑,70岁还叫作年轻吗?况且他说自己“画得多好”。对九旬老者,70岁只能算是年轻。白石老人多么诚实,又多么天真。在他的作品中,有一幅“他日相呼”,画面上两只小鸡雏各噙蚯蚓一端怒扯。没有童心,谁能画出这样纯净的作品呢?艺术家的敌人,不外自身而已。自身在浊世中历练得巧慧、诡黠、熟练等等无一不是艺术创作的阻碍。若克服这种种的“俗”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你不可能一边争官、赚钱,又一边保持天真。老天爷不肯把这么多的能力都赋予一个人。国画家从古到今,反复喃喃“师造化”,所师者不外是一股浑然自在的气势。
④天真是“真”,由“天”而出,即余光中先生说的“破空而来,绝尘而去”。它得乎天性,非关技巧。黄永玉先生在《永玉三记》中,说喷嚏是“一秒钟不到的忘乎所以,往往使旁观者惊喜交集”,说镇定是“到处找不到厕所而强作潇洒的那种神气”。精妙,当然也睿智,但也透出说者在语言背后的天真。睿智或许可以模仿,但天真委实无法模仿。有的诗人,被人喊打惶惶如丧家之犬,原因就是在诗中不恰当地布置了过多的“天真”。其实,为文之道如为人之道,天真只是其中一路,可通之路又有万千。培根如老吏断案,李敖以骂挂帅,都见不到天真,但均可阅可喜。
⑤天真有时是诗,有时是睿智,有时是幽默,有时也是洞见。
⑥对于天真,最妙的回答是一个孩子为“天真”造句,曰:“今天真热。”
第②段中说“李白赤条条地皈依于这种美好”,这句话深刻地揭示出了李白这个人物形象的哪些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所说的“天真”包括哪些内涵?请联系全文来归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③段作者说“知识是天真的大敌”,又说知识广博的科学泰斗爱因斯坦是“天真”的,这样说是否矛盾?请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说“今天真热”的造句是对于天真的“最妙回答”。简要分析“最妙”在何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完成第下列各题
我心归去(有删节)韩少功
①我在圣·纳赛尔市为时一个月的“家”,是一幢雅静的别墅。两层楼的六间房子四张床三个厕所全属于我,怎么也用不过来。房子前面是蓝海,旁边是绿公园。很少看见人——除了偶尔隔着玻璃窗向我叽里哇啦说些法语的公园游客。
②最初几天的约会和采访热潮已经过去,任何外来者都会突然陷入难耐的冷清,恐怕连流亡的总统或国王也概莫能外。这个城市不属于你,除了所有的服务都要你付钱外,这里的一切声响都弃你而去,奔赴它们既定的目的,与你没有什么关系。你拿起电话不知道要打向哪里,你拿着门钥匙不知道出门后要去向何方。电视广播以及行人的谈话全是法语,把你囚禁在一座法语的监狱无处逃遁。从巴黎带来的华文报纸和英文书看完了,这成了最严重的事态,因为在下一个钟头,下一刻钟,下一分钟,你就不知道该干什么。你到了悬崖的边缘,你跳下去不会有任何声音和光影,只有虚空。
③你对吊灯作第六或六十次探究,这时候你就可以知道,你差不多开始发疯了。……很想念家里——似乎是有点没出息。倒不是特别害怕孤寂,而是惦念亲人。我知道我对她们来说是多么重要,我是她们的快乐和依靠。我坐在柔和的灯雾里,听窗外的海涛和海鸥的鸣叫,想象母亲、妻子、女儿现在熟睡的模样,隔着万里守侯她们睡到天明……
④我这才明白,为什么各种异国的旅游景区都不能像故乡一样使我感到亲切和激动。我的故乡没有繁华酥骨的都会,没有静谧侵肌的湖泊,没有悲剧般幽深奇诡的城堡,没有绿得能融化你所有思绪的大森林。故乡甚至是贫瘠而脏乱的。但假若你在旅途的夕阳中听到舒伯特的某支独唱曲,使你热泪突然涌流的想象,常常是故乡的小径,故乡的月夜,月夜下的草坡泛着银色的光泽,一只小羊还未归家,或者一只犁头还插在地边等待明天……
⑤故乡存留了我们的童年,或者还有青年和壮年,也就成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成了我们自己。它不是商品,不是旅游的去处,不是按照一定价格可以向任何顾客出售的往返车票和周末消遣节目。故乡比任何旅游景区多了一些东西:你的血、泪,还有汗水。故乡的美丽总是含着悲伤。而美的从来就是悲的。中国的“悲”含有眷顾之义,美使人悲,使人痛,使人怜,这已把美学的真理揭示无余。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任何旅游景区的美都多少有点不够格,只是失血的矫饰。
⑥我已来过法国三次,这个风雅富贵之邦,无论我这样来多少次,我也只是一名来付钱的观赏者。我与这里的主人碰杯、唱歌、说笑、合影、拍肩膀,我的心却在一次次偷偷归去。我当然知道,我会对故乡浮粪四溢的墟场失望,会对故乡拥挤不堪的车厢失望,会对故乡阴沉连日的雨季失望,但那种失望不同于对旅泊之地的失望,那种失望能滴血。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
⑦故乡意味着我们的付出——它与出生地不是同一回事。只有艰辛劳动过的奉献过的人,才拥有故乡,才真正懂得“游子悲故乡”的情怀——无论这个故乡烙印在一处还是多处,在祖国还是在异邦。没有故乡的人身后一无所有。而萍飘四方的游子无论是怎样贫困潦倒,他们听到某支独唱曲时突然涌出热泪,便是他们心有所归的无量幸福。
“任何外来者都会突然陷入难耐的冷清”中“难耐的冷清”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这句话,你如何理解?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第一段,作者就展示了自己在法国的优裕的物质生活,与下文记忆中故乡浮粪四溢的废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达了对故乡贫穷落后的忧虑与失望。
B.第三段里“对吊灯作第六或六十次探究”是无聊至极的举动,夸张的细节描写,夸大的语气,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寂寞、孤独与空虚。
C.第四段写对故乡的思念,选择了“小径”、“月夜”、“草坡”、“小羊”、“犁头”等日常生活里的意象,表现了对故乡的熟稔,思乡之情已融入了“我”的生活与血脉之中。
D.作者为文跌宕起伏,灵活化用诗文,记叙、抒情、议论有机结合,浑然一体。

E.作者从对法国游历的记叙开始,描写了自己独特的感受,再到思乡之情的抒发,最后是对“故乡”的思考与感悟,完成了主题的升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又是春天,窗子可以常开了。春天从窗外进来,人在屋子里坐不住,就从门里出去。不过屋子外的春天太贱了!到处是阳光,不像射破屋里阴深处的那样明亮;到处是给太阳晒得懒洋洋的风,不像搅动屋里沉闷的那样有生气。就是鸟语,也似乎琐碎而单薄,需要屋里的寂静来做衬托。我们因此明白,春天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好比画配了框子。
同时,我们悟到,门和窗有不同的意义。当然,门是造来让人出进的。但是窗子有时也可作为进出口用,譬如小偷或小说里私约的情人就喜欢爬窗子。所以窗子和门的根本分别,决不仅是没有人进来出去。若据赏春一事来看,我们不妨这样说:有了门,我们可出去;有了窗,我们可以不必出去。窗子打通了大自然和人的隔膜,把风和太阳引进来,使屋子里也关着一部分春天,让我们安坐了享受,无需再到外面去找。古代诗人像陶渊明对于窗子的这种精神,颇有会心。《归去来兮辞》有两句道:“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不等于说,只要有窗可以凭眺,就是小屋子也住得住么?他又说:“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意思是只要窗子透风,小屋子可成极乐世界……就近有庐山,也用不着上去避暑。所以,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
……我常想,窗可以算房屋的眼睛。刘熙载《释名》说:“窗,聪也;于内窥外,为聪明也。”正如凯罗《晚歌》起句所谓:“双瞳如小窗,佳景收历历。”同样地只说着一半。眼睛是灵魂的窗户,我们看见外界,同时也让人看见了我们的内心;眼睛往往跟着心在转,所以孟子认为相人莫良于眸子。我们跟戴黑眼镜的人谈话,总觉得捉摸不住他的用意,仿佛跟面具相对,就是为此。据爱戈门(Eckermann)记1830年4月5日歌德的谈话,歌德恨一切戴眼镜的人,说他们看得清楚他脸上的皱纹,但是他给他们的玻璃片耀得眼花缭乱,看不出他们的心境。窗子许里面的人看出,同时也许外面人看进来,所以在热闹地方住的人要用窗帘子,替他们私生活做个保障。晚上访人,只要看窗里有无灯光,就约略可以猜到主人在不在家,不必打开了门再问,好比不等人开口,就从眼睛里看出他们的心思。关窗的作用等于闭眼。天地间有许多景象是要闭了眼才看得见的,譬如梦。假使窗外的人声物态太嘈杂了,关了窗好让灵魂自由地去探胜,安静地默想。有时,关窗和闭眼也有连带关系,你觉得窗外的世界不过尔尔,并不能给你什么满足,你想回到故乡,你要看见跟你分离的亲友,你只有睡觉,闭了眼向梦里寻去。于是你关起了窗。因为只是春天,还留着残冷,窗子也不能整天整夜不关的。
(节选自钱钟书《写在人生边上》)
文章第一段说“屋子外的春天太贱了”“春天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原因是什么?
(1)“屋子外的春天太贱了”是因为:
(2)“春天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是因为:
文章第二段引用陶诗《归去来兮辞》中的诗句(见画波浪线处),有何用意?
本文以“窗”为题又为纲,有什么好处?
作者在文章最后说到关窗,他的用意是什么?从中流露出怎样的心态?
生活中常有“打开心灵的窗户”之说,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写出你对“打开心灵的窗户”的感悟。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