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怀念一种声音
聂鑫荣
①画家的梦似乎与一种声音有关。这种声音叫作雨声。雨声从他出生和成长的方向,不断地传来,粗粗细细,高高低低,疏疏密密。在他的记忆里,总是弥漫着那样的雨气和雨声,太阳总是见不到的。
②一下雨,他爹总会站在老屋的台阶上,听着一院子的雨声,如醉如痴。然后把少不更事的他叫到身边,告诉他许多关于雨的诗句:“夜雨剪春韭”“梅子黄时雨”“梧桐叶上三更雨”“留得残荷听雨声”……他听不懂,但他看懂了雨声被花叶染就的绚丽颜色。
③然后,他们回到厅堂里坐下来。爹说:“你听——”在无数次的重复后,他的耳朵变得灵敏了:雨点先是小而密,落在薄薄的小青瓦上,叮叮咚咚,如珠玑在玉盘里乱跳;击在为采光而设的玻璃瓦上,声音尖脆,犹如琴声中的高音阶;打在木晒楼上的雨点,因晾晒衣服的脚步磨亮了楼梯地板,声音细腻而光洁;但前厅堂雕花檐板上的雨声,恰恰相反,浑厚而古朴;响在麻石台阶上的雨声,沉着而充满力度。雨越下越大,越下越密。他听见潺潺的流水声了,那声音来自高高低低的屋檐边的木笕。木笕节节相连,一直把水导到天井边;溜筒(打通的大楠竹)竖着与木笕相接,水便畅快地流入地下的阴沟。老屋的下水道纵横交错,水声急促犹如金鼓轰鸣。
④古城有句俗语:“下雨天,留客天。”他记得一下雨,家里就会有客人不期而至,都是他爹的挚友。雨是请柬吗?雨声中,他们谈天道、人道、医道、艺道;或者下围棋,落子声与雨声交错而响;或者,拉起京胡,唱他们所熟悉的京戏名段,音符从雨的缝隙里穿过去,居然没有濡湿……他坐在一边,看着,听着,如梦如幻。
⑤雨声中,他长大了,考上美术学院了;雨声中,他成家了,做了父亲……小巷、老屋和雨,成了他生命中最奇诡的底色。
⑥突然有一天,这一大片地皮划拨给了房地产商,旧城改造成了最时尚的口号。他怅然携家人搬进了世纪花园。小巷没有了,老屋没有了。那个地方建起了一条商业街,广告牌和霓虹灯,点缀着白天和黑夜。只有季节不会改变,下雨的日子依旧存在。但他记忆中雨的声音,没有了!巨大的规整的水泥匣子,嵌着一个个用混凝土、玻璃和钢铁构筑的巢。雨声呈现出呆板的灰色,节奏沉闷而压抑。这不是他感觉过的雨声!
⑦每逢下雨的日子,他会觉得格外无聊。妻子上班去了,儿子念书去了。从画室走到露台的檐下,从露台的檐下走到画室,如一匹落入陷阱的豹子,孤立无助。给朋友打个电话吧,该说些什么?什么也不想说。
⑧他决定,请些工匠,在露台上做一个屋顶,木屋架,盖上小青瓦,嵌上玻璃瓦。他希望找回那种声音。露台的屋顶很快就做好了。他还置办了一个瓷圆桌,四个鼓形瓷凳,一个烧木炭的红泥火炉,一个烧水的青陶提梁壶。
⑨下雨的时候,他坐在这里烹茶、沏茶,坐下来静静地听雨。露台的前方是敞开的,一抬头便看见一栋栋的高楼,整齐地排列着;所有的窗口都装着锃亮的防盗窗,窗口的后面都垂下厚厚的窗帘,害怕有人窥探自家的隐私;外墙挂满了空调的外机,像一个个难看的肿瘤……这样的背景,绝对不会生发出一种古典的雨声!他明白了,在未来的日子里,他将永恒地怀念一种雨的声音了。
⑩又是一个下雨的日子。他蓦地离开露台。急急走进这间静寂的画室。宽长的画案上:砚池里墨汁充盈;调好色的瓷碟一字排开;宣纸也早平铺好,四角用瓷镇纸压着。他拎起一支大斗笔,刷刷地画起来。他希望在宣纸上画出那一片久远的雨声……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08年第10期,有删改)
【注】①木笕:引水用的长木管,安在房檐下或田间。
作品第③段不惜笔墨对“雨声”进行了描写,这样安排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他”在露台上搭建了青瓦木屋架,设置了瓷圆桌、瓷凳、红泥火炉等,为什么却找不回“那种声音”?
“他”为什么怀念那“一种声音”?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年的召唤》回答13-18小题(共16分)
年的召唤
马国福
①酒水长,田野黄,老树望,糕点香,年关里飘着浓浓的暖意。
  ②年就像一个蹲在时间深处的老者,发如雪,须如弦,眼如泉,依偎在村口的老树下,久久守望。
  ③“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天推着年,在寒风中缓缓前行,由远而近的是熟稔的乡音。道道桃符红光满面,杯杯热酒倾诉衷肠,远走他乡的人,背着行囊,默念着远方亲人的召唤,辗转南北,回到他们久违的家园。没有了羁旅他乡的牵绊,没有了“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落寞,像一支支箭镞,将乡愁的箭矢精确无误地射向故乡的靶心。像一幅幅灵动的红剪纸,安静的故乡有了年的红晕。喜鹊以佛的慈悲心欢喜心,在家门口的白杨树上欢叫,报喜,迎接一个个远道而来的游子。脱了毛的老狗摇着尾巴,深情的眼眸盛满泪水,伸出长长的舌头,舔着久违的家人的裤脚。听到门的响声,卧在炕角的老花猫,跳起来,冲出门外,跟一别经年的亲人撒娇呢喃。就连那些木讷地反刍甘草的牛羊也不甘落后,停止咀嚼,深情地凝望回家的亲人是否瘦了。这些生灵,都是我们家族重要的一员。它们站在大地上最先感知到亲人到来的信息。
  ④年是在岁月深处汹涌成的一股潮水。它负载着背井离乡的人,穿过远方的河流、人流、山川、田野、站台,顺着故园的呼唤,将酝酿了很久的故园之恋,像酒精一样一次性燃烧。端起酒杯喝干,放下筷子唱歌,吼一声故乡,泪流满面;叫一声母亲,衷肠百结。所有的愁绪,所有的委屈,所有的欢喜,都盛在“年”这个被时间打造的情感酒杯中,没有顾忌,没有痛楚,端起来尽情分享。
  ⑤故乡如佛,年关如庙堂,让每一个游走他乡的游子皈依家园,平静、安详、幸福,醉倒在家的胸襟里。只要回到故乡,他乡的秩序、规则、面具统统远去,只有熟稔的风景, A 的脸庞, B的方言, C的故人,一切没有了距离,只有浓如酒、醇如蜜的真情。我一直把故乡当作自己的圣母,当作灵魂的佛门。每当过年的时候,总觉得自己的体内有一股火在燃烧,我知道,那是潜伏在我心灵深处的情感雷达,在时空深处感应着故乡的召唤,我在尘世间喧嚣孤单的心,才能归于安详。
  ⑥年,只是一种文化符号,情感标记,是岁月长河浣洗后让我们回归传统的生命节点。是年,激活了我们压抑在他乡被各种道具、面具覆盖、遮挡的心灵。你可以在异乡将泪水咽下,但顺着年的召唤,回到生你养你的地方,即便你泪水汹涌成河,你也会觉得,这是很幸福的事;即便你孤寂如地下沉默的煤,只要回到你的灵魂和这方水土血脉相连的家园,你的孤寂如煤燃烧,不觉寒冷。
  ⑦年,是穴居在我们生命深处的一个圣物,它是一种情感的召唤,文化的召唤,传统的召唤。顺着这声悠长的召唤,你会发现人世间最美丽恒久的爱恋,最温暖宽容的情怀花蕾一样,被年举在手中,在岁月的长河中,让你生命的原野芬芳遍地,美好丛生。
一声召唤,一腔爱恋。“年”是幸福的始发车站,携着眷恋上车,背着欣喜落座,这幸福的回归列车让你挥别尘世烟云,不觉悲凉,温暖久长。
(选自《人民日报》2008年2月,有删改)
13.根据文章内容,从“熟识、熟思、熟悉、熟透”中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填在第⑤段的横线处。
A处应填B处应填C处应填
14.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语句。(4分)
(1)匆匆的脚步像一支支箭簇,将乡愁的箭矢精确无误地射向故乡的靶心。
(2)一直以来,我都把故乡当作自己的圣母,当作灵魂的佛门。
15.在第③段中,作者为什么用较多的笔墨来写各种动物?(2分)
16.这是一篇感情丰富的散文,在行文过程中,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是。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写出了游子在他乡的感受和在故乡的感受。
17.请简要说说第⑧段画线句“一声召唤,一腔爱恋”在文中的作用。

阅读《每一棵草都会开花》,回答8-12小题。(共12分)
①回乡下,跟母亲一起到地里去,惊奇地发现,一种叫牛耳朵的草,开了细小的黄花。那些小小的花,羞涩地藏在叶间,不细看,还真看不出。
②我问:“怎么草也开花?”
③母亲笑着扫过一眼来,淡淡说:“每一棵草,都会开花的。”
④我愣住了,细想,还真是这样。蒲公英开花是众所周知的,开成白白的绒球球,轻轻一吹,满天飞花。狗尾巴草开的花,就像一条狗尾巴,若成片,是再美不过的风景。蒿子开花,是大团大团的……就没见过不开花的草。
⑤曾教过一个学生,很不出众的一个孩子,皮肤黑黑的,还有些耳聋。因不怎么听见声音,他总是竭力张着他的耳朵,微向前伸了头,作出努力倾听的样子。这样的孩子,成绩自然好不了,所有的学科竞赛,譬如物理竞赛,化学竞赛,他都是被忽略的一个。甚至,学期大考时,他的分数,也不被计入班级总分。所有人都把他当残疾,可有,可无。
⑥他的父亲,一个皮肤同样幽黑的中年人,常到学校来看他,站在教室外。他回头看看窗外的父亲,也不出去,只送出一个笑容。那笑容真是灿烂,盛开的野菊花般的,有大把阳光息在里头。我很好奇他绽放出那样的笑,问他:“为什么不出去跟父亲说话?”他回我:“爸爸知道我很努力的。”我轻轻叹一口气,在心里。有些感动,又有些感伤。并不认为他,可以改变自己什么。
  ⑦学期要结束的时候,学校组织学生手工竞赛,是要到省里夺奖的,这关系到学校的声誉。平素的劳技课,都被充公上了语文、数学,学生们的手工水平,实在有限,收上去的作品,很令人失望。这时,却爆出冷门,有孩子送去手工泥娃娃一组,十个。每个泥娃娃,都各具情态,或嬉笑,或遐想。活泼、纯真、美好,让人惊叹。作品报上省里去,顺利夺得特等奖。全省的特等奖,只设了一名,其轰动效应,可想而知。
⑧学校开大会表彰这个做出泥娃娃的孩子。热烈的掌声中,走上台的,竟是黑黑的他——那个耳聋的孩子。或许是第一次站到这样的台上,他神情很是局促不安,只是低了头,羞涩地笑。让他谈获奖体会,他嗫嚅半天,说:“我想,只要我努力,我总会做成一件事的。”
⑨刹那间,台下一片静。
  ⑩从此面对学生,我再不敢轻易看轻他们中任何一个。他们就如同乡间的那些草们,每棵草都有每棵草的花期,哪怕是最不起眼的牛耳朵,也会把黄的花,藏在叶间。开得细小而执著。
8.文题“每一棵草都会开花”与母亲的话“每一棵草,都会开花的”语句相近而含义不同,各是什么意思?( 2 分)
9.文章前四节运用大量笔墨细致描写各种草开的花,其作用是什么?( 2 分)
10.品读第⑥节画线的句子,联系上下文,分析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内心阳光的孩子?(可以引用原文回答)( 2 分)
11.结合全文分析“我”的形象,并说明“我”在文中的作用。(3 分)
12.生活中,总有一些人很少受到关注。选择你身边的其中一人.以花喻人写出一段话,表达你对他(她)的评价和关怀。(不得出现真实姓名,60 字左右)。(3 分〕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不久前,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公布了中国姓氏研究新成果。专家耗时两年,根据1110个县市、2.96亿人口、4100个姓氏的大量数据绘制出100张大姓分布图。研究发现:这些分布图与《中国人口主要死因地图集》中的疾病分布图有重叠,所有的姓氏和常见疾病之间似乎都存在一种说不清的重叠现象。
项目负责人袁义达说,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的国家,大约5000年前,姓就被定为世袭。其间绝大部分是父系社会,中国人都随父姓。而在遗传学上,只有男性具有Y染色体,因此,Y染色体就同姓氏一起遗传给他的后代。由此推断,同一姓氏的人群就具有同样类型的Y染色体以及它所携带的遗传基因。换言之,姓氏的分布和Y染色体遗传基因的分布应该是平行关系。那么中国姓氏在5000年中是稳定的代代相传,还是像日本一样是偶然一次出现的呢?日本在明治维新前只有少数的几个姓,明治天皇为了改革,要求全国人民都要有姓。于是,短短几年出现了8万多个姓,且多数以地名命名,比如松下、井上、田中等。日本人的姓氏就很难与遗传联系起来。
上个世纪90年代,为弄清姓氏传承的稳定性,袁义达对中国姓氏在历史上的分布也进行了一次调查。对宋、明、清和当今这四个时期的姓氏统计发现,一千多年来中国姓氏传承非常稳定,每个时期的姓氏分布曲线基本重合。他说:“中国人的姓氏不仅仅是一种传统文化,从科学角度来看,是祖先留给我们的非常好的研究遗传学的标本,是历史上男性活动的忠实记录者。”
两次姓氏统计完成后,他自编软件把100个大姓的分布制成了一张张彩色的姓氏分布图,从中可直观地了解到每个姓氏在全国的分布区域和在当地人口中的比例。他突然感觉这些姓氏分布图有点似曾相识,查阅《中国人口主要死因地图集》中的疾病分布图,这二者竟然有重叠,比如糖尿病在山东地区比较高发,而孔姓在山东出现的频率也是最高的。
袁教授当然知道,姓氏和疾病是没有直接关系的,而且疾病和Y染色体的关系也不大,疾病多数发生在常染色体上。可是,让人不解的是,并不只是一两张图相似,或者某个姓氏和疾病表现出某种关联性。姓氏和常见疾病之间一定存在某种内在联系,但又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
其研究欲望再次被调动起来。这种重叠现象是否和几千年来的人群活动有关呢?如果把常染色体的突变看作疾病,我们5000年中是以男性为主进行群体迁移的,Y染色体在迁移,和Y染色体同在一个个体上的常染色体必定也随之迁移,研究Y染色体的分布规律就能找出常染色体的某些分布规律,必定对研究某种疾病的起源有帮助。“这就好像我们现在研究禽流感病毒在通过研究候鸟迁徙的路线一样,”他形象地比喻说,“我们现在没直接研究疾病的分布,而是通过研究载体的分布来找出疾病分布的规律。”
研究还在深入。他认为,对姓氏和疾病关系的探究,可以为研究疾病起源的专家提供一些新的线索和资料。医药学领域现在就开始关注姓氏和遗传基因的关系,有可能为新药和个性化药物的研制提供线索。同样的病在不同人群身上的反应是不一样的,比如同样的感冒药对某些人十分有效,对某些人则没有半点效果。“如果找到姓氏和遗传基因的关系,那么,根据姓氏开发个性化药物甚至‘对姓下药’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摘自《北京科技报》,有删节)
下列对“中国姓氏”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姓氏可靠地记录了历史上的中国男性活动,又是当代研究遗传学的好标本。
B.中国人的姓氏不仅具有文化意义,还有相当的科学价值,且姓氏的传承具有相当的稳定性。
C.5000年中,中国人口以男性为主进行群体迁移,每个时期的姓氏分布曲线基本重合。
D.中国的姓氏和常见疾病之间存在某种内在联系,但又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

对“所有的姓氏和常见疾病之间似乎都存在一种说不清的重叠现象”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袁氏项目组绘制出的100张大姓分布图,跟早先的《中国人口主要死因地图集》中的疾病分布图惊人重叠。
B.文中举例说,糖尿病在山东地区比较高发,而孔姓在山东出现的频率也是最高的。
C.根据遗传学知识,姓氏和疾病应该是没有直接关系的,可是二者又分明表现出了某种内在联系。
D.姓的世袭和随父姓的中国传统,使得同一姓氏的人群具有同样类型的Y染色体及其携带的遗传基因;日本的姓氏数量后来居上,却很难与遗传联系起来。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调查宋、明、清和当今这四个时期的姓氏发现,一千多年来的姓氏分布曲线基本重合,
这说明中国古代人口无迁移。
B.有怎样的姓氏就会有怎样的疾病,比如糖尿病在山东高发,而孔姓在山东出现频率也最高,姓孔就意味着会生糖尿病。
C.疾病多数发生在常染色体上,和Y染色体的关系不大,而只有男性具有Y染色体,因
此,疾病跟男性关系不大。
D.以研究中国姓氏的分布为载体来研究中国人的疾病分布规律,不仅为研究疾病的起源提供了新的途径,也使根据姓氏开发个性化药物成为一种可能。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你知道虚拟水是什么吗?可不要轻易回答知道,如果你说虚拟水就是电脑游戏画面中的水,那么你就大错特错了。虚拟水是指生产商品和服务所需要的水资源。例如,生产1吨小麦需要耗水1000 m3,生产1吨稻米需要耗水2000 m3,1000 m3和2000 m3就分别是1吨小麦和1吨稻米的虚拟水含量。虚拟水也被称为“嵌入水”和“外生水”,“外生水”暗指进口虚拟水的国家或地区使用了非本国或本地区的水这一事实。虚拟水概念可以从农产品扩展到服务、加工以及材料,也可以理解为服务过程中或材料形成过程中所消耗的水资源。
虚拟水的理论结合了农业科学和经济学的思想,强调了水是农业生产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农业科学关注的是生产粮食需要消耗水,而经济学关注的是粮食生产用水具有多种机会成本,投入粮食生产的水可以用于其他用途,如生产替代作物或供应城市、工业和娱乐活动用水等。这两方面含义的结合意味着虚拟水的理论能够提供合理的水资源管理,在综合考虑影响水资源供求的各方面因素基础上优化其配置。从生产者角度看,一种产品或服务的虚拟水含量是生产这种产品和服务所实际利用的水资源量,其含量的多少是由该产品或服务的生产条件及其水资源利用效率等因素决定的。如生产相同数量的粮食,干旱区可能比湿润区要多消耗2至3倍的水量。从使用者角度看,一种产品或服务的虚拟水含量是指使用该产品或服务的地区为生产它们而消耗的水量。因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资源禀赋不同,粮食输入和用水的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也不相同。
虚拟水的研究可促进水资源的有效利用。从经济学的观点看,应当在水资源丰富的地区生产世界需要的水密集型产品。因为,在这些地区,水资源比较廉价,而且水资源使用带来的环境负面影响比较小,单位产品的生产所需的水量一般也较少。从水的生产效率较高的国家或地区向水的生产效率较低的国家或地区的出口虚拟水,意味着全球实体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虚拟水贸易还将水资源管理问题拓展到社会经济系统中,这显然增加了水资源管理的决策空间,拓宽了水资源研究问题的范围。虚拟水贸易的研究可以为资源的安全提供有效保障。由于运输距离遥远、成本高昂,富水地区和缺水地区之间实体水贸易通常十分困难,在缺水的国家进行虚拟水贸易可以减轻缺水国家水资源的压力,并且在解决地理政治问题甚至水资源“战争”上是一个有效的工具。
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方法主要有供给法、技术性节水法和社会化管理法,它们都具有一定的“硬伤”,跟它们比较,虚拟水贸易法有着显而易见的优势。虚拟水贸易能将水资源管理问题拓展到社会经济系统中,这显然增加了水资源管理的决策空间,拓宽了水资源研究问题的范围。虚拟水理论和实际应用的研究不仅涉及到工农业生产问题、水利问题,还涉及到国际贸易、区域经济以及国家宏观政策、产业调整等许多方面的问题。因此,它必将成为近些年内理论界、政府及企业探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焦点。
下列关于“虚拟水”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虚拟水是指生产商品和服务所需要的水资源也被称为“嵌入水”和“外生水”。
B.虚拟水不仅包括农产品,而且还包括服务过程、加工以及材料形成过程中消耗的水资源。
C.虚拟水的理论强调了水是农业生产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
D.虚拟水的理论能提供合理的水资源管理,因而应用这种理论肯定会解决水危机。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进口虚拟水的国家或地区使用了非本国或本地区的水就是“外生水”。
B.一种产品或服务的生产条件及其水资源利用效率等因素决定了虚拟水含量的多少。
C.虚拟水理论和实际应用的研究可以涉及社会领域各个方面的问题。
D.虚拟水贸易增加了水资源管理的决策空间,拓宽了水资源研究问题的范围。

依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虚拟水贸易既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水资源的压力还能节约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的费用。
B.通过贸易、利用虚拟水战略来解决缺水国家或地区的水危机是唯一有效的策略。
C.粮食从富水国到贫水国的贸易可以像石油产品从富油国到贫油国输送那样是可行的。
D.国家或地区间的虚拟水贸易能够实现全球实体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甲型H1N1流感病毒
甲型H1N1流感病毒是A型流感病毒,携带有H1N1甲型猪流感病毒毒株,包含有北美和欧亚猪流感、禽流感和人流感三种流感病毒的核糖核酸(RNA)基因片断,同时拥有亚洲猪流感和非洲猪流感病毒特征。医学测试显示,目前猪流抗病毒药物达菲对这种毒株有效。美国疾控机构的照片显示甲型H1N1流感病毒呈阴性反应。
流感病毒有三种类型:甲型(A型)流感病毒感染哺乳动物以及鸟类;乙型(B型)流感病毒只感染人类,疾病的产生通常较甲型病毒温和;丙型(C型)流感病毒只感染人类,并不会引起严重的疰病。
甲型流感病毒,包括上百种不同亚型的流感病毒。对于这些亚型的不同命名,来自于H和N的不同。
所谓H和N,是指甲型流感病毒表面的两大类蛋白质。H是红细胞凝集素(Hemagglutinin),其作用像一把钥匙,帮助病毒打开宿主细胞的大门;N是神经氨酸苷酶(Neuraminidase),能够破坏细胞的受体,使病毒在宿主体内自由传播。
根据H和N的形态,甲型流感病毒可由15种H型和9种N型进行排列组合,比如H1N1和H5N1等。即使是同一种亚型的流感病毒,也可能因为基因序列的变化,在病毒的传播性、致死率等方面出现很大差异。☆考♂资♀源€网☆
造成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的就是一种H1N1病毒。1918年以后,H1N1在人群与猪群中分别进化,可分别称之为人H1N1和猪H1N1。而此次新型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与猪H1N1病毒的关系最为密切。
甲型H1N1流感的潜伏期,较流感、禽流感潜伏期长,潜伏期有时长七天。
甲型HlN1流感的早期症状与普通人流感相似,包括发热、咳嗽、喉痛、身体疼痛,头痛等,有些人还会出现腹泻或呕吐、肌肉酸痛或疲倦,眼睛发红等症状。
部分患者病情可迅速发展,来势凶猛、突然高热、体温超过38℃,甚至继发严重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肺出血、胸腔积液、全身血细胞减少、肾功能衰竭、败血症、休克及Reye综合症、呼吸衰竭及多器官损伤,导致死亡。若患者原有的基础疾病亦可加重。
(节选自《科学百科》有删节)
下列不属于“甲型H1N1流感病毒”特征的一项是

A.它属于A型流感病毒,携带有H1N1甲型猪流感病毒的毒株。
B.含北美和欧亚猪流感、禽流感和人流感的核糖核酸基因片断。
C.它同时拥有亚洲猪流感和非洲猪流感病毒特征。
D.在目前,猪流抗病毒药物达菲对这种毒株有效。

以下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因为甲型H1N1流感病毒呈阴性反应,因而毒性较大,将感染哺乳动物以及鸟类。
B.甲型流感病毒亚型的不同命名,来自于H和N的不同,凡甲流病毒传播都较容易。
C.H1N1和H5N1属同一亚型的流感病毒,但在病毒的传播性、致死率方面有很大差异。
D.这次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与猪H1N1病毒的关系最密切,感染症状与普通流感相似。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流感病毒中的乙型和丙型只感染人类,因而其病毒本身较甲型病毒温和,无需防治。
B.H1N1病毒1918年以后在人群与猪群中分别进化,此次的危害将比1918年更严重。
C.甲型H1N1流感的潜伏期有时长七天,人们感染甲型H1N1流感七天后就会自然减轻。
D.部分感染甲型H1N1流感严重的患者有的可能继发严重肺炎等病症,甚至出现死亡。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