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认为:“伴随着冷战的结束,最直接、最明显的损失是两个前超级大国建立的联盟体系的消失。……全球失去了对混乱和暴力的威慑,相应的,世界的未来少了一种确定性。”对材料观点概括最准确的是
| A.结束美苏“冷战”不利于国际社会的稳定 |
| B.美苏联盟体系曾经维护了世界和平 |
| C.“冷战”结束后新的国际力量对比尚未定型 |
| D.动荡的国际局面需要建立单极霸权 |
康有为认为:要达到幸福快乐的大同之世,必须推行 “公养”、“公教”、“公恤”的社会福利制度。……儿童6岁入“小学院”,11岁入“中学院”,16岁入“大学院”,20岁毕业。经过长达14年的义务教育培养,使每一个年轻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专门的技术训练。材料表明他
①深受儒家大同思想影响
②注重培养国民的民主共和意识
③主张效仿西方改善民生
④提倡学习西方人文职业教育
| A.①②③④ | B.①③④ |
| C.②③ | D.①④ |
下列论述的基本观点倾向于近代维新派的是
| A.“夫不可变者有伦纪、圣道、心术也,非工商器械、工艺也” |
| B.“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固,在人心不在技艺” |
| C.“当世恶疾,帝制为最,唯合众共和为世界之潮流,顺者昌,逆者亡” |
| D.“君权与民权合者情意通,议法与行法分则事易就,二者斯强也” |
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认为“鸦片战争的整个过程里,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战争以严酷的事实暴露了这种差距,促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当时爱国知识分子思考的结论是
| A.“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一切的黑暗。” |
| B.“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
| C.“我们应该准备怎么能适应这个潮流,不可抵抗这个潮流。” |
| D.“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指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这表明梁启超认为变法之本在于学习近代西方的
| A.科学知识 | B.选官制度 |
| C.军事技术 | D.教育与政治制度 |
汉印体现了汉代文化艺术博大雄浑的气象。为适合印面的方形,其布局严正均匀,端庄大方,笔画多方折、盘曲。下列篆刻最能体现上述特征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