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华文明的主体部位在本质上是农耕文明,所以从来不主张远征。成吉思汗远征时还没有进入中华文明的主体部位。农耕文明依靠的是春耕秋收,精耕细作,强调的是“父母在,不远游”,讲究聚族而居,代代相传。
——余秋雨的演讲
  
材料二 希罗多德曾说,“希腊人一出生就与贫穷为伍”。希腊半岛大部分土地都荒瘠不毛,无法大量种植农作物,可当时人口增长速度很快。但这样的条件并没有阻碍古希腊的文明化进程。古希腊人或到海外经商,或到远方开辟殖民地。通过频繁的海上贸易,古希腊人把本土生产的经济作物和手工制品销售到四面八方,而强大的东方邻国本可以轻易地把这些不速之客们赶回大海,但他们对希腊人的到来却表示欢迎。他们认为,商贾云集,有利于当地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古希腊城邦史》
  
请回答:
(1)中华文明为什么“不主张远征”?(提示:请从地理特点、经济特点、政治特点和文化特点方面去思考作答)简要分析这种特性对中华文明带来的影响。
(2)古希腊为什么要进行海外殖民活动?(提示:读材料,然后从地理环境、经济特点、政治特点等方面去作答)这种活动对希腊文明起到什么影响?
(3)综合以上两则材料,你认为应怎样正确看待亚欧文明的差异?(提示:尽量用自己的语言谈认识,尽量深刻点)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古希腊的历史遗产 爱因斯坦的主要科学成就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上海见证中国近代社会历程”关键词表

发昌机器厂
中共一大
轮船招商局
《时务报》
五四运动
《青年杂志》
上海强学会
《申报》
淞沪会战
江南制造总局


阅读材料,从“上海见证中国近代社会历程”的某个侧面,选出3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运用这3个关键词对该主题进行简要阐释。

饮食的发展历程,展现了历史的变迁。
材料一: 盐自古被称为“食肴之将”


春秋时期,管仲在齐国为相,为适应诸侯争霸需要,致力于富国强兵,规定盐资源属国家所有,民制之盐须交官府尽数收购,由官府运销。

秦国商鞅变法,奖励耕战,百姓自由开采售卖食盐,官府从中征税。

汉武帝时期鉴于诸侯王国以经营盐业自富,盐商富累巨万,改为产、运、销完全官营,于是国库充实,民不益(增加)赋而天下用饶。

隋朝和唐朝初期,实行轻徭薄赋,通盐池、盐井之利与百姓共之,既不行官卖,又免征盐税。

唐朝后期因安史之乱,财政陷入困境,对盐业进行改革,政府统一收购盐,就地在盐场征税后批发给盐商,任其自由销售。

明朝实行纲运法,官府指定少数资本雄厚的商人,在向官府交纳盐款后,拥有收购和销售的特许专营权力。这对后来徽商的形成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清朝为打破徽商对盐业的垄断局面,于1832年实行“票盐制”,规定无论什么人,只要按章纳税,即可领票(经营食盐的凭证)经营。


——《中国盐税发展史》
材料二: 意大利从14世纪开始,(宴会上出现了)主菜和甜点之间的中间菜。宾客们利用上菜的间隔,进行一些轻松的谈话,同时品尝菜单上没有的菜,这使得厨师有了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成为让宾客惊呼的一道风景。中间菜以量大和品种丰富著称,中间菜还把食品和不能吃的装饰混搭在一起,装饰是画家和雕刻家精心创作。有一些中间菜成为完全人为的场景设计,需要艺术家的本事和演员的配合。在著名的“锦鸡福宴”上,中间菜就是一出神秘剧,有演出和对话,取材伊阿宋的故事(古希腊神话)。而教会对中间菜一直持强烈的批评意见,认为大吃大喝和亚当夏娃的罪孽有关,并批评不该采用异教徒的题材。在某种意义上,中间菜是文艺复兴这段“插曲”的前奏。
——摘自《权力的餐桌》
材料三: 鸦片战争后在上海等地出现了西餐馆,但是连“开眼看世界”的一批中国人都对其评价不高。国人认为西餐腥膻生冷,还有“野蛮之风”。郭嵩焘出使英国,曾携夫人“仿行西礼,宴请英国绅商士女”,国内攻击他“令内眷入席陪宴,有失体统”。到民国初年, 吃西餐开始成为一种时尚。很多人虽吃不惯却仍对其感兴趣, 这与中餐馆存在的问题有关……西餐让中国人耳目一新,《清稗类钞》(1916年徐珂所著)对此有详细描绘:“席之陈设,男女主人必坐于席之两端……及进酒,主人执杯起立(西俗先致颂词,而后主客碰杯起饮,我国颇少),客亦起执杯……进点后,可饮咖啡,食果物,吸烟(有妇女在席则不可)”。据说清华大学校长还对出国前的留美学生进行吃饭培训,包括如何保持优雅和安静。与此同时,一种既能像西餐一样显示格调和品味,又不违背华人口味的餐馆应运而生,其中以上海锦江川菜馆最为著名。
——摘自《近代西方饮食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和《西风东渐——衣食住行的近代变迁》
(1)阅读材料一的表格,对古代中国的盐业经营管理方式进行分类(写标号)并说明理由。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间菜的特点,并谈谈你对“中间菜是文艺复兴的前奏”这一观点的理解。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解读西餐在近代中国的发展变化。要求:提取信息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有必要的总结归纳。

(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说明:白鹿洞书院创于南唐,因朱熹和陆九渊在此讲学而得盛名,成为宋末至清初数百年中国重要文化摇篮之一。雅典学院是古希腊柏拉图创办的讲学机构,被称为欧洲的第一所大学;画面正中柏拉图和他的弟子亚里士多德正针锋相对的辫论,围绕着倾听两位哲人争论的是为数众多的各派古希腊知名学者。
比较图1、图2,结合所学知识,提取两项图片中所反映的学术活动的信息并作相关说明。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代中国被迫打开国门,经历了向西方学习的过程。随着学习的深入,思想界对于“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如何对待外来文化”等领域进行了深入地讨论。
材料一:《海国图志》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把外交与内政联系起采研究,要求国人不要把鸦片战争的失败完全“归咎于船炮之不若”,还要认识到与内政腐败有关.
——冯天瑜《中国文化史》
材料二:从思想史角度看,中体西用论正是传统与近代化相互适应、调整的结果,是一个有相对历史意义的文化——社会模式……当然,中体西用论有着严重的缺陷,它仍狭隘,仍有“华夷”等级秩序、文化中心主义等传统心理定势的沉淀的影响……这就不难理解,在维新人士那里,中体西用论被嘲讽为“以牛为体,以马为用一(严复语).客观而论在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中体西用论构成了其中的一个阶梯。
——冯天瑜《中国文化史》
材料三:相比之下,同时代的严复以全新的知识结构和深刻思想成为一代启蒙大师……在政治方面,严复在《原强》中提出“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的深刻命题……
孙中山在国内民族关系上,他坚决反对清政府的民族压迫……孙中山的民权主义,其核心是推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他对民生主义尤为注重。
——冯天瑜《中国文化史》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作者对《海国图志》的评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魏源编写的《海国图志》的内容及意义。
(2)概括材料二中作者对中体西用论辩证的评价。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严复和孙中山对中国思想界的重大贡献。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代以来,法兰西民族创造出独具魅力、光彩照人的文化,深刻影响了欧洲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就思想文化领域而言,18世纪的欧洲堪称法国之欧洲。当时的欧洲人……为法国启蒙思想家那些顺应时代潮流的新思想所折服。一时间,一股前所未有的“法语热”风靡除了英国之外的几乎整个欧洲。
——吕一民《法国通史》
材料二: 1850年,雨果在追悼某一位文学家时说:“他的所有作品仅仅形成了一部书……我们在这里看见,我们的整个现代文明的走向,带着我们说不清楚的、同现实打成一片的惊惶与恐怖。一部了不起的书,他题作‘喜剧’,其实就是题作‘历史’也没有什么。”
材料三: 20世纪40、50年代,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在法国文化界流行。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给世人描绘了一幅阴暗的世界画面:人生是荒诞的,现实是令人恶心的,人们在生活中充满恐惧感、迷惘感和孤独感。所以存在主义特别强调个体自由创造性、主观能动性,把人的意义、人的价值归结为人的自由选择与创造。
——吕一民《法国通史》
请回答:
(1)法国启蒙思想家的“新思想”有哪些?分析这些思想当时在欧洲广受欢迎的主要原因。
(2)雨果所追悼的文学家属于哪种文学流派?结合历史背景分析该文学家的作品中,令人感到“惊惶与恐怖”的社会现实是什么?
(3)萨特存在主义哲学出现的背景可能与20世纪哪些重大事件相关?有人认为,20世纪中期,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正在走向崩溃,这一观点是否符合史实?请说明理由。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