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幅画作的主题是五位仕女:她们的棱角分明,好像是用斧头砍出来的,透视法和明暗对比都为平面所代替。右边两个人物的头部严重变形,其中一人的鼻子在脸上折成扁平的。这幅画最可能是哪一位画家的作品?
A.莫奈 | B.梵高 | C.塞尚 | D.毕加索 |
1989年11月26日苏联《真理报》发表文章说:“如果说在初期我们认为这基本上指的是纠正社会机制的部分扭曲现象,只是完善过去几十年间形成的、已经完全定型的制度的话,那么,现在我们说,必须根本改造我们的整个社会大厦: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这意味着苏联改革
A.全面推进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
B.全面否定了斯大林体制的弊端 |
C.正式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D.全盘否定苏联的社会主义历史 |
1907年革命家秋瑾被清政府杀害,在当时中国舆论中心的上海,几乎没有一家报纸不发出哀惋和抗争之声,仅《申报》第八天就刊出秋瑾诗六首,有关秋瑾的文字达三万多字,广大人民进一步认清了政府的反动本质。这一现象表明
A.广大人民肯定了报纸的教化功能 |
B.报纸宣传是成为社会变革的推动力 |
C.清政府积极推动近代报刊业发展 |
D.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的严格控制 |
《女学报·做学生的快乐》(1903年)登载:“现在上海几个女学堂的女学生,一个个神清气爽、磊落大方……身体没有一点弯曲,好似春天的修竹一样细直……比那种涂脂抹粉、一步三扭的小脚伶仃的样子,真是天地了。”这表明当时上海
A.拥有宽松良好的办学环境 |
B.妇女政治地位超过了男子 |
C.人们的审美观与西方看齐 |
D.社会风尚发生较大的变化 |
不同的经济模式折射出不同经济学派的经济学说。在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始终存在着两大相互对立的经济学说——自由主义和凯恩斯主义。他们
A.看似相互矛盾但目的一致 |
B.对国家干预经济看法一致 |
C.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
D.始终都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
1914年12月,民国政府农商部向各省发出饬文称,一战“未始非工商发达之转机,凡各省种种实业, 俱应切实整顿,所有大小工厂悉予竭力维持,一面趁外货入口稀少之时,改良土货,仿照外货”。政府发表该饬文旨在
A.反对世界大战 | B.倡导民主科学 |
C.宣扬实业救国 | D.维护领土主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