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教育发展状况表
年代 |
初等教育 |
中等教育 |
高等教育 |
|||
学校数 |
在校生数 |
学校数 |
在校生数 |
学校数 |
在校生数 |
|
1949年 |
34万 |
2 400万 |
5 219 |
127万 |
205 |
11.7万 |
2003年 |
49.13 万 |
1.25 亿 |
10.09 万 |
9 115.13 万 |
1 911 |
1 175.05 万 |
出现以上变化的原因包括
①“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②“211工程”的推动
③我国人口的持续大幅度增长 ④《义务教育法》的出台
A.①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费正清、赖肖尔在《中国:传统与变革》一书中认为,宋代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下列各项可以为作者提供论据的是: ()
A.雇佣关系这种新型的生产关系产生 | B.市镇大量出现 |
C.草市开始在偏远的农村出现 | D.“市”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
关于英文称呼中国国名为“CHINA”一词的来历,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来源于瓷器,因为在英语中中国和瓷器都是“CHINA”;也有人则把“CHINA”与丝绸挂上钩。这主要反映了:()
A.丝织业和制瓷业已经超过官营手工业 |
B.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尤其是丝织业和制瓷业 |
C.制瓷和丝织属于小农经济中的副业 |
D.中国大量贩卖瓷器和丝绸出口欧洲国家 |
“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这一商业现象有可能出现在:()
A.宋朝 | B.汉朝商业都市繁荣 | C.南北朝 | D.唐朝草市繁荣 |
周朝实行“工商食官”的政策,但其后来被打破。打破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和私营手工业的部分行业超越官营手工业,分别是在: ()
A.春秋战国时期、明朝 | B.汉朝、唐朝 |
C.明朝、清朝 | D.春秋战国时期、宋朝 |
《周礼▪考工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材料反映的是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
A.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 | 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 |
C.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 | 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