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史记•商君列传》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明夷待访录•财计三》
(1)概括材料一中两人关注的共同问题,指出二者主张的差异。
材料二 就中国现代化的特定形式而言,在19世纪后半叶,它只是中国社会大变动中的一个流向;20世纪初辛亥革命后,中国现代化才艰难地逐步上升为诸流向中一个带有主导性的趋势;20世纪50年代后,现代化才上升为大变革的主流,成为占支配地位的大趋势。
——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中国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为什么辛亥革命后中国现代化“艰难地逐步上升为诸流向中一个带有主导性的趋势”?
材料三 数据背后的中国(数据来源:豆丁网)
第一组 一五计划的基建投资比重分配(%)
农林水利 |
轻工业 |
重工业 |
运输业 |
贸易物储 |
文教卫生 |
城市公用 |
其他 |
7.6 |
6.52 |
51.68 |
19.2 |
3 |
7.2 |
3.7 |
1.1 |
第二组 在初期的人民公社,大多是几乡一社,平均规模为4797户,2万户以上得特大公社,全国就有51个。……1959年全国农业总产值比上一年下降13.6%,1960年比1959年又下降16.2%
第三组 1962年我国国民经济状况表
|
农业 |
工业 |
||||
总产量 |
粮 |
棉 |
总产量 |
钢 |
铁 |
|
原计划 |
比上年增长8.5% |
3216亿斤 |
2200万担 |
比上年增长5.7% |
670万吨 |
2亿吨 |
实际完成 |
比上年增长11% |
3400亿斤 |
2400万担 |
比上年增长8.5% |
720万吨 |
2.17亿吨 |
第四组 中国国民经济基本情况统计(摘编自《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2000》1999年12月采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情况或政策措施中,概括一个主题,并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论述。
(要求:主题立意明确,文字说明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史书记载,自北魏建国至魏孝文帝执政前近一百年间,北魏境内各族人民起义多达八十余次,这些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北魏统治。据记载,北魏统治者对外战争,把掳掠来的无数人口和财物分赏给参战的人员,把大量的“生口”变成了奴隶,进一步扩大了奴隶制。
材料二宋仁宗(1049-1053)年间,各级官员达到两万多人,比三十多年前的真宗景德年间增加了一倍;仁宗后期,“募天下骁雄横滑以为兵,几至百万。”比北宋建国之初增加了五倍。在仁宗1050年前后,当时的两税收入为:钱四百九十三万贯,绢帛三百七十六万匹,粮一千八百零七万石,国家总支出:钱三千三百一十七万贯,绢帛七百二十五万匹,粮三千零四十七万石。当时“养兵之费,在天下十居七八。”
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二,反映了当时社会面临哪些突出的社会问题?
(2)孝文帝、王安石采取了哪些措施试图解决这些问题?
(3)这两次改革一成一败的原因是什么?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改变了埃及是历史,给后人留下诸多启示。对此, 有的史学家认为改革“奠定现代埃及国家的基础”,有的却认为改革“并未设法把埃及建成为一个国家”,相反,“为外国资本家的剥削铺平了道路”。你赞成哪种看法?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材料二一个俄国官员在“二一九法令”颁布后,评价农民的变化时说:“人民挺起腰杆来了,杨子变了,面貌表情,步履姿势,言论谈吐,一切都变了”
材料三据统计,1860年-----1890年,俄国的生铁产量增加了2倍,钢产量和棉纺织业的产值都增加了3倍,而煤炭产量的增加则超过了19倍,石油产量猛增了200多倍,在此期间,俄国的整个工业产量增加了6倍,铁路线增加
了35倍多。
请回答:
(1)请你说出材料一所反映的历史信息有哪些?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源是什么?
(2)如果材料二的叙述是真的,那么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了怎样的历史现象?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当代著名历史学家胡绳说:“认为光绪帝是一个维新派的皇帝,也就是说,这个皇帝是代表软弱的民族资产阶级利益,企图实行一种民族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路线,只是遭到了惨败,这种看法不符合历史事实。”试结合维新变法运动的背景、目的和百日维新的内容,说明胡绳这一论断的正确性。
为什么说梭伦改革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