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政治制度和社会组织方式的演进,是人类政治文明史的主要内容。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6世纪,梭伦对国家政权机构进行了改革,使公民大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所有合法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我们的制度是别人的模范,而不是我们模仿任何其他人的。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的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是平等的;让一个人负担公职优先于他人的时候,所考虑的不是某一个特殊阶级的成员,而是他们所具有的真正才能。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绝不会因为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闻。
——伯里克利 《在阵亡将士国葬典礼上的演说》
(1) 据材料一分析,在伯里克利看来,雅典民主政治有何显著特点?(4分)
材料二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普选产生……
附:1954年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和国务院领导人构成表(单位:人)

职务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国务院
党派
主席
副主席
委员
总理
副总理
国务委员
共产党
1
3
29
1
2
6
民主党及无党派人士
0
3
27
0
2
6

(2)据材料二 ,指出新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2分)据材料一、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要比较新中国人民代表大会与雅典公民大会的异同。
材料三  我认为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沟通,才能真实发挥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辛亥前后,人人言变法,人人言革命,太重视了制度,好像只要建立制度,一切人事自会随制度而转变。因此只想把外国现成制度,模仿抄袭。甚至不惜摧残人事来迁就制度……我们若不着重本身人事,专求模仿别人制度,结果别人制度,势必追随他们的人事而变,我们也还得追随而变,那是何等的愚蠢。其实中国历史上以往一切制度传统,只要已经沿袭到一百两百年的,也何尝不与当时人事相配合。又何尝是专出于一二人之私心,全可用专制黑暗四字来抹杀?这是我想写一部中国政治制度史之第二因。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序言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先进的中国人试图用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改造中国未能实现的原因。结合明清时期的相关史实,说明君主专制的强化对于当时的中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以此论证钱穆写书的“第二因”。
材料四   1787年宪法规定实行联邦制,采用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原则。这部宪法由序言和7条正文组成。第1条包括10节,规定美国国会的组成及其职权。第2条包括4节,规定总统的职权和产生方式第3条包括3节,规定美国联邦法院的组成及其职权。第4条包括4节,主要内容是规定各州的权利。第5条主要是宪法修正案提出和通过的程序。第6条主要是规定联邦宪法和根据宪法制定的法律为全国最高法律、各州法官均必须遵守。第7条规定宪法经9个州批准后生效。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美国民主政治与古希腊民主政治相比,在形式上和地域上有何创新之处?概括美国维护民主制度的方式。
(5)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简述你对古今中外政治制度演变的主要认识。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华盛顿在美国独立战争中的主要活动 古希腊的历史遗产 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文明”一词,由来已久,经历几千年的变迁,才有今天的含义: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一般分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文中的文明一词来源于古希腊的拉丁文(Civis)。意思是城市的居民,其本质含义是人民生活于城市和社会集团中的能力。中国汉语中的“文明”内涵对行为和举止的要求更高,对知识与技术次之。
材料二:文明在欧洲最早具有“进入人类开化状态的程度”的含义,以区别于野蛮落后状态,是出现在18世纪中后期的法国。
材料三:中国古代长期以文明自居,而以其他没有中国式行为和举止的国家和民族包括西方国家视为野蛮,称西方人为夷人、番、鬼。20世纪起中国把西方的“Modern”翻译成“文明”, “文明”一词被指为西方传来的文化,非常盛行,如看“文明戏”。
(1)材料一中,古希腊的“文明”内涵反映了古希腊文明的什么特点?指出中国汉语“文明”的内涵,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文明”的含义?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20世纪前后,中国对西方文明内涵的认识有何变化?并分析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
(4)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吸收了当时世界上哪些物质文明和制度文明的成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为世界文明做出了什么贡献?

工业革命不仅极大改变了英国和世界的经济面貌,也对人类社会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棉纺织业中机器织布机数量(单位:万台)

年份
1813
1820
1829
1833
1850
1861
台数
0.24
1.4
5.5
10
25
40

英国伦敦人口数量(单位:万人)

年份
1801
1831
1841
1851
1861
人口
111.7
190.7
223.9
268.5
322.7

英国各部门就业人员在劳动力总数中所占比例(%)

年份
1841
1861
农业
22.3
18.8
工商运输业
48.5
55.7
其他
29.2
25.5

——摘编自钱乘旦《第一个工业化社会》
材料二
如果海上及陆地上的交通没有同时发生革命,工业和农业就不可能如此迅速发展。……在铁路与运河沿线出现了新的工业区,铁路与运河能将产品运往遥远的市场。港口扩大了,以应付贸易的发展。1851年,在伦敦举行了第一届万国博览会,此时在全世界的铁路中,在全世界海洋上的远航船中,有一半属于英国。
——德尼兹·加亚尔等《欧洲史》
材料三
英国历史学家哈孟德夫妇曾对工业革命作过这样的总结:工业革命带来了物质力量的极大发展,也带来了物质力量相伴随着的无穷机遇。然而这次变革并没有能建立起一个更幸福、更合理、更富有自尊心的社会,相反,工业革命使千百万群众身价倍落,而迅速发展出一种一切都为利润牺牲的城市生活方式。正是这种利弊共存的双重特性,激发着那个时代以及后来的人们不断进行探索反思。
——李宏图等《工业文明的兴盛——16—19世纪的世界史》
(1)参考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工业革命是如何改变英国社会经济面貌的?
(2)19世纪初,在“海上及陆地上的交通”分别发生了什么革命性的事件?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交通运输业革命的角度分析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影响。
(3)阅读材料三,简述哈孟德夫妇对工业革命的评价。结合所学,概括指出19世纪上半期,针对工业革命的“弊”,先进人士在社会政治思想和文学领域有哪些探索?

中国古代自先秦开始已有“法治”的思想,其内涵随时间发展而不断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
——《韩非子·难三》
明君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
——《韩非子·有度》
材料二
鉴于《临时政府组织大纲》有不少缺陷,尤其是它仅为政府之规制而非为国民之规制,因而孙中山提出应另制新法。他在给参议院的咨文中说:“查临时政府现已成立,而国民组织之法尚未制定,应请贵院迅为编定颁布,以固民国之基。并据法制局局长宋教仁呈拟《中华民国临时组织法草案》五十五条前来,合并咨送贵院,以资参叙。”但被参议院拒绝。原因有两个,一是认为组织法的名称,不能包括“人权”的内容,因而主张制定一份名为“临时约法”的文本;二是认为立法如“受命于政府,有损立法独立之尊严”,应由参议院自行起草。
——徐矛《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做“法”,不赞成领导人说的话就叫做“违法”……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经过一定的民主程序讨论通过,并加强检察机关和司法机关,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1)阅读材料一,概括韩非子所说“法”的主要特征,并分析其在当时的积极意义。
(2)材料二中,参议院关于“新法”的认识和孙中山有何不同?结合相关史实,说明参议院的主张是否得以实现。
(3)阅读材料三,针对当时“法”出现的问题,邓小平提出了哪些主张?结合所学,简述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成就。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日军在太平洋战争期间兵力分布情况表:

战争爆发时
1942年
日本投降时
中国
战场
太平洋战场
东南亚
中国战场
太平洋
印度洋
中国战场(不含东北)
东南亚
太平洋
37个
师团
10个
师团
7个
师团
37个
师团
15个
师团
111万
多人
不到10.9
万人

材料二在如何看待中国战场问题上,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如果中国屈服,会有多少日本军队脱身出来?那些军队会干什么呢?会占领澳大利亚,占领印度,会和纳粹的大规模钳形攻势,在近东某处会合,完全切断俄国同外界的联系,瓜分埃及,切断经过地中海的所有交通线,难道不会这样吗?”
材料三

中国
美国
英国
伤亡
直接经济损失
间接经济损失
死亡
死亡
3500万人
620亿美元
5000多亿美元
40.5万人
37.5万人

材料四抗战中,四川(含重庆)先后接纳和安置了国民政府和各类机关约57个,迁川工矿企业约700家,高校48所,随行人员近4万人,至于难民多得无法统计;当时四川人口约7000万,八年抗战共征兵近300万人,为全国各省之冠!据国民政府的统计,抗战中川军伤亡人数为全国的2/10……八年抗战,国家总支出1.4万多亿元(法币),四川负担了1/3,还不包括四川抗日献金运动募捐的5亿。
《新华日报》发表《感谢四川人民》的社论,盛赞四川“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民族战争之大后方的主要基地”,四川人民“对于正面战场送出了多少血肉、多少血汗、多少血泪”!
材料五我三大国因此次进行战争之目的,在于制止及惩罚日本侵略,三国决不会自身图利,亦无拓展领土之意。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来在太平洋所夺得的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日本亦将被逐出其以暴力或贪欲所攫取之所有土地,我三大盟国轸念朝鲜人民所受之奴役待遇,决定在相当期间,使朝鲜自由独立。——中美英《开罗宣言》(1943年12月1日)
材料六 2012年9月14日,中国国家图书馆经过整理,首次公布了一批馆藏古籍文献,这些历史文献中关于钓鱼岛的种种记载表明,钓鱼岛属于中国领土不容置疑。
(1)其中最重要的一本书《使琉球录》,是明朝册封使陈侃所著。陈侃是明嘉靖13年(也就是1534年)出使琉球(现日本冲绳县——摘编者注)册封的正使,副使为高澄。陈侃回国后著书《使琉球录》,是现存最早记载中国与琉球海上疆界的中国官方文件。书中明确记载了“过钓鱼屿,过黄毛屿,过赤屿,目不暇接……见古米山,乃属琉球者。夷人鼓舞于舟,喜达于家。”国家图书馆研究员黄润华解释说:“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琉球人认为过了钓鱼岛列岛,到了古米山(又称姑米山,即现在冲绳的久米岛)后才算回到国家,而钓鱼岛则毫无疑问在中国的版图之内。”日本最早记载钓鱼岛的文献是1785年日本仙台学者林子平所著《三国通览图说》,晚于《使琉球录》近两百年。
(2)历史上的中外地图、文献也证明钓鱼岛是属于中国的固有领土。如:1863年,清朝绘制《大清壹统舆图》。1785年,日本林子平绘制《琉球三省并三十六岛之图》。1876年,日本陆军参谋局绘制《大日本全图》。1873年,日本出版《琉球诸岛全图》。1875年,日本出版《府县改正大日本全图》。1877年,日本出版《冲绳志》,其中绘有冲绳地图。1767年,法国人、耶稣会士蒋有仁绘制《坤舆全图》。1811年,英国出版《最新中国地图》。1877年,英国海军编《中国东南沿海自香港至辽东湾海图》。日本著名历史学家井上清著《钓鱼岛:历史与主权》《关于钓鱼岛等岛屿的历史和归属问题》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2012年9月16 日《华西都市报》第15版、18日第3版
材料七有人认为,日本是一个十分势利的国家,在国际关系上一贯崇拜强者,蔑视弱者,采取“与强者为伍”的外交战略。当今中日关系问题的关键在于,中国还不够强大,日本还不服中国。面对一个正在走向强大、又不够强大的中国,美日在对华政策上将拥有共同的利害,日本会倾向于“联合美国来牵制中国”。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各举一例)抗击日军的主要战役
(2)材料二中罗斯福设想了怎样的结局?该结局未能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结合材料二、三简要评价中国的抗日战争。
(4)结合材料四说明四川在抗战中的贡献。
(5)根据材料五,简要指出中、美、英三国制止日本侵略的具体目标。
(6)材料六中的两则材料都充分证明了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两则材料相比,哪一则材料更具有说服力?为什么?
(7)根据材料七,如果说当今中日关系问题的关键在于“中国还不够强大,日本还不服中国”,那么你认为我们要使日本右翼分子收敛其嚣张气焰的根本办法是什么?

南京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既见证了近代中国饱受劫难,又体现了近代中国奋进求索。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97年7月1日,位于南京下关的静海寺内悬挂起一尊大铜钟。钟的主体高1.842米,……四周铸上许多"回"形图案……现在,每天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每年8月29日,社会各界人士都要组织一次盛大的撞钟仪式,重温历史,警钟长鸣。静海寺因为浓缩着中国近代厚重历史而成为南京这个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一景。
──《光明日报》
材料二

图一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图二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材料三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炮声震动了中国,也震撼了亚洲。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外国)兵轮鼓浪而来,由沿海入长江,撞倒了堡垒一壁。……结果是"华夷抗礼静海寺,俨然白犬丹鸡盟",随后,"夷人中流鼓掌去,三月长江断行旅"。这场战争…… 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材料四也有另一种见解,把现代化作为自科学革命以来人类急剧变动的过程的总称,它不仅包括经济领域,也包括人类在政治发展、社会动员、心理适应和知识增长方面的急剧变化,它更重视社会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这派理论还特别提出"现代性"和"传统"两个概念,来对现代化过程进行对比分析。传统代表前工业社会的特征,现代性代表现代社会的特征。现代社会的特征包括如下方面:(1)民主化,(2)法制化,(3)工业化,(4)均富化……。
——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材料五 1912年元旦的《申报》以显著地位刊登庆祝标语和祝词。其中一条标语是"中华民囻万岁"。……在《共和国大总统履任祝词》的最后写道:"共和造端,一人首揭。榖我蒸民,振兴实业。四万万众,人足家给。轶美驾欧,扬我国力。"
——根据《申报的兴衰》和《清末四十年申报史料》整理
请回答:
(1)南京静海寺的大铜钟主体高1.842米和四周铸上许多"回"形图案,并选择在1997年7月1日悬挂,这跟哪两个历史事件有关?
(2)分别指出图一、图二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在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地位。
(3)材料三中"界碑"、"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4)根据材料四中关于现代社会特征的分析,结合所学知识,扼要指出辛亥革命在四个方面的表现。
(5)在材料五中,你认为《申报》把"国"字改为"囻"的用意是什么?学者们认为《申报》的祝词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时代要求,试结合时代背景简要说明理由。
(6)概括指出辛亥革命没有解决的根本问题是什么?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