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当玫瑰花开的时候
[智利]佩·普拉多
老园丁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的玫瑰花。他像蜜蜂似地把花粉从这朵花送到那朵花,在各个不同种类的玫瑰花中进行人工授粉。就这样,他培育出了很多的新品种。这些新品种也了他心爱的宝贝,也引起了那些不肯像蜜蜂那样辛勤劳动的人的妒忌。
他从来没有摘过一朵花送人。因为这一点,他落得了一个自私、讨人厌的名声。
有一位美貌的夫人曾来拜访过他。这位夫人离开的时候同样也是两手空空,没有带走一朵花,只是嘴里重复嘟哝着园丁对她说的话。从那时起,人们除了说他自私、讨人厌之外,又把他看成了疯子,谁也不再去理睬他了。
“夫人,您真美呀!”园丁对那位美貌的夫人说,“我真乐意把花园里的花全部奉献给您呀!但是,尽管我年岁已这么大了,我依旧不知道怎样采摘下来的玫瑰花,才能算是一朵完整而有生命的玫瑰花。您在笑我吧?哦!您不要笑话我,我请您不要笑话我。”
老园丁把这位漂亮的夫人带到了玫瑰花园里,那里盛开着一种奇妙的玫瑰花,鲜红的花朵好像是一颗鲜红的心被抛弃的蒺藜之中。
“夫人,您看,”园丁一边用他那熟练的布满老茧的手抚摩着花朵,一边说。
“我一直观察着玫瑰开花的全部过程。那些红色的花瓣从花萼里长出来, 仿佛是一堆小小的篝火中取出来还能继续保持它那熊熊燃烧的火焰吗?
花萼细嫩,慢慢地从长长的花茎上长了出来,而花朵则出落在花枝上。谁也无法确切地把它们截然分开:长到何时为止算是花萼,又从何时开始算作花朵?我还观察到当玫瑰树根往下伸展开来的时候,枝干就慢慢地变成白色,而它的根因地下渗出的水的作用,又同泥土紧紧地结合起来了。
“结果我连一朵玫瑰花该从哪儿开始算起都不知道,那我怎么把它摘下来送给他人?要是硬把它摘下来赠送给别人,那么,夫人,您知道吗?一种断残的东西其生命是十分短暂的。
“每年到了10月,那含苞持放的玫瑰花蕾绽开了。我竭力想知道玫瑰是在什么地方开始开花的。我从来也不敢说:‘我的玫瑰树开花了。’而我总是这样欢呼着:大地开花了,妙极啦!
“在年轻的时候,我很有钱,身体壮实,人长得漂亮,而且心地善良,为人忠厚。那时曾有四个女人爱我。”
“第一个女人爱我的钱财。在那个放荡的女人手里,我的财产很快地被挥霍完了。
“第二个女人爱我健壮的体格,她要我同我的那些情敌去搏斗,去战胜他们。可是不久,我的精力就随着她的爱情一起枯竭了。
“第三个女人爱我英俊的容貌。她无休止地吻我,对我倾吐了许许多多情意缠绵的奉承话。我英俊的容貌随着我的青春一起消逝了,那个女人对我的爱情也就完结了。
“第四个女人爱我忠厚善良。她利用我这一点来为她自己谋取利益,最后我终于看出了她的虚伪,就把她抛弃了。
“在那个时候,夫人,我就像是一株玫瑰树上的四朵玫瑰花,四个女人,每人摘去了一朵。但是,如果说一株玫瑰树可以迎送100个春天的话,那么一朵玫瑰花只能有一个春天。我那几朵可怜的玫瑰花,就是因此而永远的调零了。
“自此以后,从来没有人在我的花园里拿走过一朵花。我对所有到我这花园的人说:‘你什么时候才能不热衷于那些分割开来的、残缺不全的东西呢?假如你真能把每件事物的底细明确地分清楚,假如你真能弄清玫瑰长到何时算作花萼,又从何时开始算作花朵的话,那么,你就到那玫瑰开花的地方去采摘吧!”作者在开头三节叙述了人们对老园丁的妒忌与讨厌,其用意是什么?
我们常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但老园丁为什么从来没有摘过一朵花送人呢?请概述原因。
作者为什么要写老园丁的爱情经历?园丁的感情生活为什么没有圆满的结局?
请从修辞与表达作用两方面对画线语句进行赏析
这篇哲理小说刻意探讨了一种人生命题,也即“如何去爱”的态度和方法问题,请简要谈谈你对此的理解。(100字左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暴雨
纪富强
那木刚刚翻下马背,忽见前方不远处腾起一阵阵半丈高的烟尘,空气里迅速充满了令人窒息的腥酸味。紧接着,一阵橘黄色的旋风斜刺袭过来,卵石般的雨粒噼噼啪啪砸落下来。起初,雨粒并不密集,但势大力沉,后来,如浇如泼,天地一片灿白。那木迅速缩进马腹下,不料枣红马仰天一记长嘶,蹄下踉跄几步就势卧倒,再也不肯挪动半寸。
那木狼狈地蹿跳起来,发现头上那盏黑色的执勤帽已经没了,但腰里的“五四”式手枪还牢牢地别在那儿。在出发前他特意转到马后,检查了那个鼓鼓囊囊、上下齐宽、顶口夹载了“条凳”型长锁的绿帆布口袋,口袋由外到里都是干的,这让那木情不自禁地对着马腚笑了笑。马似乎很有感应,甩甩马尾示意领情,高抬马头提醒继续上路。
那木皱眉望望前方的泥泞,忽然发现拐向临近一条山沟的土路上布满了依稀的马蹄印和马粪。这一发现,让那木改变了主意。他牵起马缰绳直奔山沟。山沟里到处蒿草漫膝,长满了密密麻麻的粗壮的粟子树,虽是下坡,但举步维艰。不过那木信心坚定,这条路虽从未走过但他清楚地知道它能快速地通向哪儿。
可那木错了。满山遍谷的果子树正处在旺盛的熟果期,那种氤氲不散又浓得化不开的栗子花香直熏得人和马都醉眼迷离。那木头昏脑胀几次险些失足从陡坡上跌落下去,枣红马沉重的喘气声和回音,搅动的整个寂静的山谷渐渐有些阴森恐怖。
那木看见两间隐蔽在沟半腰树丛里的石房子时,力气和意志似乎都已经虚脱。牵马走进院落,那木发现有两位老人正在漆黑的屋子里席地而坐,一声不响地剥着山坳里收获的黑毛豆。
“你是公家人?”老妪乍见那木有些惊慌。
“咋上这来了?”老汉背对着那木问。
那木望望墙上挂着的熊皮和双管猎枪,下意识地攥紧手中的口袋:“路过,走岔道了。两位老人,有吃的吗?我买些。”
老汉依然坐着未动:“我认得你,你隔几个月就去山那边给下矿的劳力送钱,这是自找苦吃。”
“没办法,他们不认存折和银行卡。”那木回答,“我们也正在想办法。”
“锅里有毛豆,炕上有水,吃完了快走吧。”老妪眼神里已经没有了抵触。
那木点点头,环视寒酸简陋到极点的屋子,边脱下半截袖警服拧着雨水,边去炉灶上抓起尚有余温的毛豆剥开往嘴里捣。
“粟子树是你们的吗?靠什么收入?”那木狼吞虎咽地咽着饭。
老妪停了动作,定定望着他:“哪有收入?人和马都吃不饱,你……多大了?”
那木回答清脆:“刚过了生日,三十二了!”
老妪“哦”了一声:“吃点儿垫垫快走,还有雨。”
那木应着,去炕头喝水时,悄悄在碗下压了五块钱。
“这沟叫‘迷魂沟’,以后记住,别从这过了。”那木临走,老汉也没回头。
再下沟的路就平缓些了,那木骑上马,一直虚弱地趴在马背上。突然,马像嗅到了什么,飞快地撩起四蹄,小跑着冲进一条溪流。
枣红马低头畅饮,猛然间却浑身一颤!抬起头来不停地甩头喷着响鼻。那木背后也立时窜起一股凉意,他很清楚马这样意味着什么。
果然,他迅速发现了前方不远大粟子树背后的阴谋。
那是一匹棕色的矮马,马上的人却又高又壮。那木尚来不及掏枪,对方的枪先朝天响了。
“把口袋扔过来!”说完,枪管对准了那木,显然对方是个亡命徒,如此近的射程,那木明白若不丢钱就得丢命。
可那木是个警察。等那木也举起枪时,对方枪声却再次砰然轰响!
那木霎那间伏向马背,却发现对面的壮汉竞已仰头栽倒。矮马发出一串凄惨的嘶鸣。那木忽然想起自己匆忙中连枪的保险都没能打开,却怎么也搞不明白眼前到底发生了什么。
这时,一务黑影从那木马下经过,径直走上前去,抱起歹徒扔在矮马背上,然后牵马朝这边走来。那木认得他的背影和他手中那支双管猎枪。
“谢谢……大伯!不过,你得跟我回一趟派出所……”那木心有余悸地说。
“不用了,以后别再走‘迷魂沟’。”老汉经过那木,面无表情:“他是我儿子,死不了!”
那木呆呆地、吃惊地望着老汉的背影,还有棕色矮马背上那名壮汉眼中的熊熊烧起的恨。
老汉看见那木的绿帆布口袋就知道怎么回事了,他太知道自己儿子是什么样的人了,那些劳动力远不如他有个家呢!所以绿口袋里的钱千万不能出事。
(选自《小说月刊》2011年第10期,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完全正确的两项是()
A.第一段对暴雨的描写和标题照应,形象生动的写出环境的恶劣,突出人物性格,营造了一种紧张的氛围,奠定悲凉的情感基调。 |
B.那木本是给山里的矿工送钱,可是看到路上的马蹄印和马粪,改变了主意,想探个究竟,充分显示作为一个警察高度的职业素养和责任感。 |
C.那木问老妪“靠什么收入”,老妪回答中用了省略号,是因为作者的问话勾起了老妪内心因家境贫寒而产生的凄苦之情,但又不想说出。 |
D.全文通过大量的动作,语言,心理描写塑造了鲜明的人物性格,同时运用运用比喻、拟人、衬托等多种表现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 |
E.文章的结尾,深化了主旨,在自己的儿子和山里的劳力之间,老汉选择了他人,这使老汉的形象变得更加可敬,丰富了文章的思想内涵。
(2)文章中多次提到那木的马,请结合全文分析“马”的特征及对它的描写的作用?
(3)小说的主人公那木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4)文章结尾“警察遇险”和“老人枪击儿子”这两个情节看似突然,但有其合理性,结合全文做简要探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如果说“格物致知”着重于思想上对客观准则的认识体会,那么“诚意”就更进了一层,深入到了人们的意志和情感中来。道德意识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状态,知、情、意三者是融为一体的,如果仅有思想上的认识而没有意志和情感来推动,这种道德意识就会软弱无力,不能转化为行动。诚意就是不自己欺骗自己,以保持意志的纯洁专一。有了这种纯洁专一的意志,就能产生强烈真挚的情感,完全发自内心,丝毫不出于勉强。
如何达到“至诚”,通过什么途径达到“至诚”呢?《中庸》认为有两条途径:一条是“尊德性”,即明白自己的本性。一条是“道问学”,即从事学习、接受教育。《中庸》曰: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自诚明”就是由天生的“诚”出发,达到对一切事物的了解,这就叫“性”;“自明诚”则是通过学习,把“诚”体现出来,这就叫“教”。前者即“尊德性”,后者为“道问学”。 “尊德性”是达到“至诚”的一条途径,要达到“至诚”的最根本的修身方法应该是“慎独”,也就是内心反省。一个人时也要慎独,求学问道,进行自我修养,做到使自己意念真诚。“道问学”是达到“至诚”的另一条途径。“志于道,据以德,依于仁,游于艺”是孔子自述的“道问学”宗旨。“道问学”分为五个步聚: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这是对《论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具体发挥。学就是广泛地学习各种知识, “学”与“问”大体指获取知识的手段,“思”与“辩”则是内心的思维活动,“行”则是把知识用之于实际行动来进行具体实践。《中庸》认为如果能够按照“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这五个步骤去做,“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若加倍努力,那么“虽愚必明虽柔必强”,任何人都能达到目的,这种认识环节的系统化和秩序化的排列,仍有其现实意义。
“诚意”是儒家一贯重视的。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人们的自觉性是一个必要的前提,如果没有诚,也就谈不上道德。《中庸》从哲学的角度出发,着重于道德实践中的一般性的价值标准,把诚看作是贯通天人关系的桥梁。曰:“诚者,天之道也”。“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诚”就是天道,它本身不是什么另外更高的东西产生的,而是“自成”的,它不但“自成”而且还产生万物、派生万物。在“诚者天之道也”之后,接着又说“诚之者,人之道也。”诚之者就是把“诚”体现出来,通过“诚”达到“天人一体”。人如果淋漓尽致地把“诚”体现出来,达到了“至诚”的境界,那么就可以与天地共存了。《大学》则从道德实践的角度,揭示诚的心理意义。曰:“故经礼三百,曲礼三千,其致一也(一:谓诚也),未有入室而不由户者。君子之于礼也,有所竭情尽慎,致其敬而诚若,有美而文而诚若”。这就是说,诚泛指人的道德品质。这种品质和人的情性联系在一起,“诚于忠,发形于外”,是不能掩饰的,用一些假相来掩饰自己,也可以从他的外部表现观察出真相来。
(选自张庆生《从政之道 在于明德》)下列对“诚”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对于“格物致知”,着重于思想上对客观准则的认识体会,“诚意”更进一层,着重于意志和情感的推动。 |
B.“诚意”就是不自己欺骗自己,以保持意志的纯洁专一,这种意志是产生强烈真挚的情感的条件。 |
C.“诚”在《中庸》被看作是道德实践中的唯一的价值标准、贯通天人关系的桥梁,是天道,它不但“自成”而且还产生万物、派生万物。 |
D.“诚”泛指人的道德品质,这种品质和人的情性联系在一起的,这是《大学》从道德实践的角度,对诚的心理意义的揭示。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庸》认为达到“至诚”的两条途经是明白自己的本性和从事学习、接受教育,即“尊德性”和“道问学”。 |
B.“自诚明谓之性”,“自诚明”就是由天生的“诚”出发,达到对一切事物的了解,这就叫“性”即“尊德性” |
C.《论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是对“博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等五个步聚的具体发挥。 |
D.“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 是认识环节的系统化和秩序化的排列,在现实中仍有意义。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求学问道,进行自我修养,做到使自己意念真诚,是慎独的体现,而慎独应该是达到“至诚”的最根本的修身方法。 |
B.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人们的自觉性是一个必要的前提,如果没有诚,也就谈不上道德,因为“诚意”是儒家一贯重视的。 |
C.“诚之者,人之道也。”,是说人如果淋漓尽致地把“诚”体现出来,达到了“至诚”的境界,那么就可以与天地共存了。 |
D.“诚于忠,发形于外”,诚是不能掩饰的,我们可以从一个人的外部表现观察出他是否用一些假相来掩饰自己。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二胡悠悠
余显斌
雪,很大,夜很静。一把火,从他房后烧起,一眨眼间,席卷了整个茅屋。他跑出来,随着他的,只有一把二胡。
他没有回头,即使回头,也看不见什么,因为他是瞎子。风吹来,浑身很冷。在风里,他一步步走了,最终,变成一粒黑点,消失在天边。
从此,他漂流异乡。
陪伴他的,是一把破旧的二胡,小镇村庄,一路行来。二胡声,在他走过的地方流泻,如一声声低低的诉说,细细的,蛛丝一样。
夜里,他歇宿在破庙里,草堆后,静穆地坐着,一双盲眼,一动不动,望着虚空。手指颤动,一缕月光水色,从琴弦上淌出,闪着波纹,扩散着,荡漾着。
他走过的地方,要一点剩饭,或者两个冷馒头。
一般的,他只吃一半,另一半,放在自己寄宿的地方,草堆旁,或者是破庙里。第二天走时,留在那儿。
大家都说,这瞎子,穷讲究,不吃隔夜东西。
他没说什么,摇头叹息。要饭时,仍多要些,拿回寄宿的地方。剩下一些,放在那儿。有时,要少了,他不吃,把要来的东西都放那儿。
这日,一个雪天,他头晕眼花,倒了下去。醒来时,一个女孩的声音,清脆地响起,醒了,你终于醒了。
他点头,慢慢坐起来,很是感激。无物感谢,就拿起二胡,闭着眼,手指颤动,一支乐曲,婉约流淌。
曲子停止了,一切都静静的。
过了很久,女孩醒悟过来,赞叹,你的二胡拉的真好啊,我去告诉师傅,你就跟着我们杂技团吧。说完,女孩一阵风,跑了。
不一会儿,女孩进来了,坐下。
他一笑,道,不收瞎子吧?是啊,一个杂技团要一个拉破二胡的干啥啊?
你别急,我再求求师娘。女孩说。
他笑笑,在女孩离开后悄悄走了,一步一步,走向流浪的远方。二胡音,仍如水,随他流淌。时间,也在二胡声中流淌。
他在乞讨和流浪中,慢慢老去。
一日,在一个破庙里,他摸着个人,睡在那儿,奄奄一息。显然,是饿的。他忙拿出讨要的馒头,喂他吃下。两个冷馒头下肚,那人有了精神气,坐起来。那夜,没有旁人,只他俩。他坐在神案前,手指轻弹,两滴乐音溅下,闪着晶亮的光。然后,二胡音悠扬,在静静的夜空响起,一会儿如一缕花香,拂过人心;一会儿如一丝轻风,浮荡如纱。
那人静静听着,罢了,哑着嗓子一声长叹,是《月夜鸟鸣》吧,真是人间一绝!
他笑笑,眨眨已盲的眼,和衣躺下,道,睡吧,明天,还要讨饭呢。
那人,也睡下。
以后,他拉二胡,挣点小钱,养活两人,因为那人也是瞎子。夜里,坐在破庙里,他拉二胡,那人听。在奔波中,一天一天,他走向生命的尽头。那天,他吐了几口血,靠在一个草堆旁,对那人说,你不是想得到《松风流水》的乐谱吗?今天,我给你拉。
你——怎么知道?那人惊问。
你是瞎子;右手食指有弦痕,是拉二胡的;在这个人世,能欣赏我二胡的,只有两人,一个是个女孩,另一个是我的弟子。他道,脸上有一丝温馨。
师父!那人跪下,不再哑着嗓子,流着泪喊。
他点头,微微一笑,你多次向我讨要《松风流水》的音谱。又悄悄一把火烧了我的茅屋,不就是想逼我带着乐谱逃走,你好中途盗取吗?哎,世间最好的乐谱不在纸上,在心中。这些年,你跟在后面,我知道。没说破,是想让你跟着吃苦,时间长了,就领会了我当年的话。
说完,二胡音流出,始如蚊痕,继如流水,最后,如一地灿烂春光。
音乐越来越低,流入地下,渺无音痕。
二胡落下,他也倒下。
你知道是我,为什么不恨我啊?那人抱着他,号啕大哭。
你是我的弟子,我的——知——音。他说,带着一丝笑,咽了气。
那人跪下,恭敬地叩下头去。然后,拿起二胡。月夜里,二胡音如水,波光闪闪,流泻一地。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①二胡声,在他走过的地方流泻,如一声声低低的诉说,细细的,蛛丝一样。
②他点头,慢慢坐起来,很是感激。无物感谢,就拿起二胡,闭着眼,手指颤动,一支乐曲,婉约流淌。小说对女孩的描写虽着墨不多,却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试分析小说安排这一人物形象的用意。
瞎子师傅无疑是这篇小说的主人公,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瞎子师傅这一人物形象。
小说最后才点明两位瞎子是师徒关系,其实前文已有多处暗示。试结合文本加以探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灵感一词本意为一种神的灵气的吸入,意谓神把灵气送入了诗人的灵魂。英国文论家阿诺·理德说:“每当某人讲出来的东西好像显得不是从他自己本身那里来的,而是从一个他自身以外的某种力量或作用那里来的时候,我们就常常会说这个人被灵感了。”
灵感的概念来自西方,然而,西方有的文艺理论家却认为中国、尤其是古代中国的艺术更重视灵感。贡布里希就说过:“没有一种艺术传统要比中国古代的艺术传统更加竭尽全力于灵感的追求。”确实,中国古代文艺虽没有直接的灵感概念,但颇多与灵感相似的论述。比如说“兴会”,在古典诗学中一般就是指兴到时心与物会,诗思涌动,诗情勃发,汩汩而不可遏止的灵感状态。如唐释皎然《诗式·取景》中说:“有时意静神王,佳句纵横,若不可遏,宛若神助……”清代画家张庚则从自身体会说到:“当其凝神注想,流盼运腕,初不意如是,而忽然如是者是也。谓之为足,则实未足,谓之未足,则又无可增加,独得于笔情墨趣之外,盖天机之勃露也。”我国心理学界对灵感也进行了有价值的探讨,主要是从思维这一人脑的功能角度展开的。灵感意指人们在思维过程中突然闪现的、富于创造性的、令人茅塞顿开的心理现象。而理解这一心理现象又必须把灵感放到整个思维系统中来考察。也就是说,灵感这一高级思维活动的发生不是单一的心理活动(潜意识的或显意识的)结果,而是与大脑中的其他心理活动密切联系着的,是大脑高度的综合性和协同性的结果。钱学森曾指出:“灵感是综合的,人脑的综合功能是非常重要的。”灵感激发的心理机制正是植根于人脑的整体性综合功能之中。也就是,灵感是人脑自动化协同作用在某一临界点上的总爆发和巨大活力的释放。现代医学成果确认,大脑左右半球分别具有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功能,且二者是互为补充的。近年来又在脑神经网络中发现了海马、尾状体的一些神经元,存在着“对比”机能,综合整理感觉信息的功能。当人脑两半球活动达到高潮,只要出现某种偶然的契机。便会使它们整体组合起来,从而协同奏出宏大的思维交响乐——审美灵感。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审美灵感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升华,是人类意识活动的某个聚光点。
灵感是人类的一种思维活动,但却不是一种思维方式:它既非纯逻辑思维过程,亦非纯形象思维过程。所谓灵感实则是人的逻辑思维、形象思维以及审美直觉的聚合结晶;是人在蓦然间洞见了宇宙的奥蕴、事物的本质、人生的真谛时所闪射出的思维火花;它是一种思维骤然升华时的高层次的创造活动。
(选自陈大柔《美的张力》,有删结)下列对“灵感”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灵感是人在蓦然间洞见了宇宙的奥蕴、事物的本质、人生的真谛时所闪射出的思维火花;它是一种思维骤然升华时的高层次的创造活动。
B.所谓灵感,它既非纯逻辑思维过程,亦非纯形象思维过程,实则是人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聚合结晶。
C.审美灵感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升华,是人类意识活动的某个聚光点,是人类的一种思维活动,也是一种思维方式。
D.灵感是人脑自动化协同作用在某一临界点上的总爆发和巨大活力的释放。是一种可以由人主观控制的心理现象。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灵感指人们在思维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心理现象,而理解这一心理现象必须把灵感放到整个思维系统中来考察。 |
B.“兴会”,在古典诗学中一般就是指兴到时心与物会,诗思涌动,诗情勃发,汩汩而不可遏止的灵感状态。 |
C.灵感激发的心理机制正是植根于人脑的整体性综合功能之中。钱学森曾指出:“灵感是综合的,人脑的综合功能是非常重要的。” |
D.灵感一词本意为一种神的灵气的吸入,英国文论家阿诺·理德说:“没有一种艺术传统要比中国古代的艺术传统更加竭尽全力于灵感的追求。”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现代医学成果确认,大脑左右半球分别具有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功能,二者互为补充,存在着“对比”机能。 |
B.灵感常表现出闪现性、创造性、顿悟性心理特征,它不是单一的心理活动结果,只出现在诗、画等艺术创作领域。 |
C.中国古代重视创作中灵感的捕捉,虽没有直接的灵感概念,但与灵感相似的论述还是很多的。 |
D.中国现当代对灵感进行的有价值探讨,主要是科学界从思维这一大脑功能角度展开的。 |
一次持续性的雾霾天气过程往往具有显著阶段性特征,是一次持续时间长、阶段性特征明显的雾霾混合性天气。持续性雾霾天气的第一阶段是霾阶段,该阶段PM2.5浓度增加显著,是能见度降低的主要原因;第二阶段是大雾阶段,该阶段迅速增大的相对湿度,是导致能见度下降的重要因素,在持续性大雾天气的静稳条件下,导致PM2.5浓度累积增加;第三阶段,由于北方冷空气的入侵,大雾天气结束。可以看出,雾霾过程能见度的变化和相对湿度、PM2.5浓度、温度、风速的变化具有很好的阶段性对应关系。相对湿度与能见度在整个过程中保持稳定的负相关线性关系。由于温度决定了相对湿度的水平,因此温度与能见度的关系实际上反映了相对湿度与能见度的关系;而从整个过程来看,PM2.5与能见度是明显的非线性关系,在第一阶段PM2.5对能见度影响的速率要明显高于第二阶段,而在第二阶段中,PM2.5对能见度的影响水平几乎保持不变。风速与能见度是正相关的线性关系,从整体上看,风速越大能见度越好,而从风速对能见度影响的线性趋势上看,第一阶段风速对能见度的影响速率要大于第二阶段风速对能见度的影响速率,第三阶段能见度随着风速的增加而迅速增大,反映出风速对雾霾过程能见度的转好有重要的作用。
(摘自《雾霾天气的影响及对策》,有删改)持续性雾霾天气过程往往具有哪几个阶段?每一阶段的显著特征是什么?
雾霾天气的形成和发展与气象条件有什么关系?
“遛狗不见狗,狗绳提在手,见绳不见手,狗叫我才走。”雾霾天气对人们的影响越来越严重。如何才能减少雾霾天气,请结合现实谈谈你个人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