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杨一民的一天
胡天翔
杨一民是个菜贩子。
清晨,杨一民骑着空三轮,去城东的蔬菜批发市场批了一车青菜。
杨一民卖菜的那条街叫大华街。大华街上是禁止卖菜的,街里面规划得有蔬菜市场。租不起摊点,杨一民这样的小贩子就推着自行车、三轮车、架子车,甚至挑着两个箩筐在路边卖。对他们的流动卖菜行为,有时城管管,有时工商管,有时没有人管。
杨一民刚把三轮车在路边停好,过来一个买红萝卜的。拣好萝卜,杨一民刚要过秤,街北头传来大喇叭的吆喝声——城管来了。想着城管一会才能过来,杨一民就接着秤萝卜。萝卜称完了,买萝卜的掂着走了,杨一民却走不掉了。听见大喇叭一响,街北头的菜贩子老鼠一样闪进了巷子里,城管的车呼一下就开过来了。没有号牌的白色“半截头”停在杨一民小小的三轮车前。从车里下来一个穿制服的年轻人。看着杨一民讨好的微笑,制服什么也不说。
“我不卖了,我回家。”杨一民说。
“那你就回家吧。”制服说。
制服生气了,抓住三轮车车帮,没用劲就把车子掀翻了,红萝卜、青萝卜、土豆、西红柿、辣椒,骨碌碌地在地上滚。
“你赔我的菜!”杨一民抱住了制服的右腿。
“好,我赔你的菜!”制服真生气了,他不管不顾地走着。杨一民像是绑在他腿上的沙袋。制服拖着杨一民走,杨一民拖着地。
看到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半截头上又下来个年轻人,平头。平头吐了一口痰,弯腰抓住了杨一民的右脚。平头要把杨一民从制服身上拉开。杨一民抱得紧,平头一使劲,拽掉了杨一民的一只鞋。杨一民脚上的鞋太破了,鞋帮和鞋跟拽开线了。差点被闪倒。平头生气了,扔了鞋,一抬脚就踹到杨一民的屁股上。杨一民的屁股受了这一“脚掌”,疼痛通过大脑指挥双手,杨一民乖乖地松手了。
“你别松手啊!治不了你!”平头说。
看到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制服与平头钻进车子,鸣着长笛到别处执法去了。
躺了一会,杨一民站起来,找到鞋子,却穿不上了。杨一民光着右脚,拾地上的红萝卜、青萝卜、土豆、西红柿、辣椒,总还有些没烂的。
杨一民推着三轮车来到汤全喜的鞋摊前。杨一民和汤全喜认识。
“惹他们干啥。”汤全喜说。
“唉!”杨一民叹气,“多少钱?”
“不拿了,你够倒霉的。”汤全喜说。
“唉!”杨一民说。
杨一民骑着三轮车在小巷子里转悠、吆喝。到四点多,菜也就快卖完了,没想到却来了好运。在一个巷子里,三个妇女围着杨一民的三轮车拣菜,过来一个骑电动车戴墨镜的年轻人。连电动车都没下,墨镜递给杨一民一张五十的票子,说称四斤辣椒。接过钱,新呱呱的,杨一民就塞进了褂子兜里。接过辣椒,没等杨一民去找钱,电门一拧,电动车蹿远了。
杨一民无心再给三个妇女讲价,称完菜,骑上三轮车离开了那条巷子。没找的钱就算城管赔弄烂的菜了,杨一民安慰自己。
走到大华街,汤全喜还没收摊。想上午补鞋汤全喜没要钱,杨一民就喊汤全喜去喝两盅。在小酒馆,点了四个小菜,要了两瓶半斤的二锅头,一人一个一次性杯子,杨一民和汤全喜一口接一口地喝上了。喝着喝着,一瓶酒就剩小半瓶了;喝着喝着,杨一民的脸变红了;喝着喝着,杨一民说话了。
“×他娘,今天没白挨打,捡了个便宜。”杨一民把四斤辣椒卖了五十块钱的事给汤全喜说了。
二锅头喝完了,又要了两小碗刀削面,一算账,正好五十。杨一民从褂子兜里掏出那张五十的,递给酒馆老板。老板看了正面,又看了反面,还对着灯光照了照,终于把纸币放进了验钞机。
那个绿色的盒子发出了刺耳的警报声。
“×他娘啊……”杨一民直跺脚。
一阵暮霭袭来,街上的路灯显得更暗了,杨一民拖着沉重的脚步,踉踉跄跄地走在小城的路上。
(摘自2012年第6期《四川文学》,有改动)为什么杨一民明知城市街道上禁止卖菜但他仍然在路边叫卖?小说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请简要分析小说结尾环境描写的作用?。
试分析下列句中“唉”字体现的人物心理。
①“唉!”杨一民叹气,“多少钱?”
②“唉!”杨一民说。
杨一民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结合小说分条概括。
有人认为,这篇小说是批判城管暴力执法这一“城市之痛”;有人认为,这篇小说是揭示进城农民工这一群体的生活艰难。对此,你所持的观点态度是怎样的?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教养指数和文明的疾病
朱大可
①中国人的礼貌,似乎已成民族自我整容的重大议题。据媒体报道,最近一项在1500名欧洲酒店经理中进行的调查显示,日本人当选世界最佳游客,中国人则在世界最差游客中名列第三。与此同时,外交部也公开发布《中国领事保护和协助指南(2007年版)》,其间列举了19种寻求领事保护的常见问题,提醒本公民出国时要在公共场合表现平静,不要大声说话,避免突出自己;不要在公共场所参与他人的争吵,如此等等。
②关于中国人教养的海外指责,正在演变为一种喜剧式的笑声。在阿姆斯特丹最大的钻石专卖店盥洗室里,贴有唯一的中文告示是:“请不要站在马桶上!”这与其说是对中国游客的讽刺,不如说是对整个民族的劝谕。尽管法国人在上述排名中被列为世界最差游客,但只是因为他们拒绝说英语而已,法国人和英国人的教养,依然是全球公民的榜样。这是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伟大成果。欧洲耗费了三百年的时间,完成了关于国民教养的塑造。后发民族俄罗斯,耗费一百多年向法国学习礼仪和音乐,日本人则先后向中国和欧洲学习技术、制度和教养,于是,这两个民族最终都“脱胎换骨”,摇身成为“先进文化”的代表。
③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一个号称“礼仪之邦”的文明古国,却逐渐丧失文明优势,成为教养指数低下的负面样板。问题的要害在于,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人把粗鄙当豪情,把无知当朴素,把暴力当革命,把失礼当率真,把低俗当可爱,把仇恨当爱国,又把无耻当成了反叛?
④作为种族文明的个人表达,教养是礼貌、风度、修养、德行和健康心理的混合体。教养要求我们展开内省,明辨自身的社会角色,在捍卫主体自由的同时,尊重他人(其他生物)的权利和感受。教养是所有财富中最昂贵的一种。做一个有教养的中国人,比做一个有钱的中国人远为重要。教养应当与独立、自由、民主、正义、诚信和个人尊严一起,成为国民的核心价值。
⑤毫无疑问,教养不是西方民族的文化专利,更与所谓“资产阶级思想”无关,而是人类文明的普世标准。教养和国家发达程度呈正比关系。它是文明的旗帜,并据此展示民族的精神高度。只有教养指数高涨的民族,才具备区域和全球领导力,并承担维系国际秩序的使命。而对于无教养的国度,任何华丽的“盛世叙事”,都只能是自我陶醉的幻梦而已。
⑥作为一种优美的意识形态,教养不是政治规训和德育美育课程的结果。早在80年代,就已出现了“五讲四美”的口号,此后,以政治正确方式展开“精神文明”教育,耗费大量人力和物力资源,结果却收效甚微,相反,由于互联网的无名氏效应,粗鄙化正在变本加厉。近年以来,第三代儒家崇尚恢复礼教,民俗学家号召保卫民俗,企图用磕头之类的礼仪来改造国民,提升国民的文明礼貌程度,却还是缘木求鱼,舍本逐末之举。政治灌输方式,易于引发民众的逆反心理,而恢复磕头礼节,则只能滋养新的奴性。此外,举止谈吐固然是灵魂的显现,但终究是教养的表皮,犹如那些华丽的衣物,可以脱卸和伪饰。只有教养本身才能直达灵魂,从内部解决文明的危机。
⑦在GDP指数保持高位、奢侈品被大肆哄抬的今天,全民教养指数却在继续跌落,并有归零的危险,而我们竟然对此毫无警觉。应当感谢西方人,他们发现并警告了我们的疾病。但没有任何一种现成药方,能够挽救这濒死的教养。西方人费了三百年才养成的事物,我们要耗费更多的年份去重构。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事实。
(选自朱大可《孤独的大多数》)请分析第二段列举欧洲、俄罗斯和日本的例子在全文中的作用。
简要分析全文的论述层次。
第四段中说“教养是所有财富中最昂贵的一种”,请结合全文分析其含义。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周作人:铁的优雅
温源宁
①周先生,动作像一只老鼠那样悄无声息,说话的嗓音从不高于耳语,行走的姿态几乎像是老妪,却有一种孤芳自赏的气概——是冷漠呢还是有礼貌的轻蔑?已足以拒人于一定距离之外,容他作自得其乐的从旁观赏。他言谈举止所表现的彬彬有礼正是对于任何亲密接触的屏障。而在发笑或笑出声来的同时把那子弹头式的脑袋上下摆动,却是可以亲近的表示,但也不可随随便便。很难想像有谁能够漫不经心地对待他。
②他的书斋是他工作和会见宾客的地方,他整洁的书斋可以说是物如其人。一切都放在合适的位置,所有的地方一尘不染。墙壁和地板有一种日本式的雅致。桌椅和摆饰都没有一件多余,却有一种独一无二的韵味。这里一个靠垫,那里一个靠垫,就平添了一份舒适的气氛。还有那些书籍,在玻璃书橱里码放得多么整齐,而且种类繁多,从有关性心理的著作到论述希腊宗教的典籍,中文、日文、英文、希腊文,不一而足。整个房间弥漫着宁静的、好学不倦的气氛,使人联想起那些在埋头阅读和评书论人的娓娓交谈中度过的欢乐时光。
③在周先生看来,这个世界是多么富有人性而又多么渺小!在写作时,他总是避免那些使得人类分裂成敌对营垒的重大问题。他喜欢花较多一点时间来写一些细小事物,写一些“没有人提起,没有人记得的琐事”,从而,使得我们对那一切可能世界里最不可能的事物也都关心起来。就这样,他养成了他那种散文写作艺术——不是麦考利带有公开论坛气氛和大声加重语气的那种,而是伊利亚那种,也有不知不觉因而引人入胜的唯我哲学和闲散情调。周先生的散文简直是把闲谈发展成了美术。他有一种极其难得的本事,能把一个人生活中无关紧要的琐事变成为闲聊天时的含金话语。他能借助于无足轻重的题材写出意味深长的文章。在他非常富有人性的园圃里,白菜要比玫瑰更加美丽动人。读他的散文会使我们相信,苍蝇要比有关于“天道、预见、自由意志和注定的命运——命运注定、自由意志、绝对预见”之类的思想更有意思。
④我们不该忘记,周先生还有另外一面,在他身上还有不少铁的因素。他那双抿紧的嘴唇和嘴唇上边的胡髭,都使人联想到坚定和果断。他难得介入各种是非纠纷,但是,一旦介入,就该挡在他道路上的那个人倒霉了丨他对敌人的打击是既快且准——只消干脆的狠狠一击就够了。对付北平女子学院院长经利彬的那一击就是一例,多么利落,多么漂亮!周先生做什么事情全都能够无往不胜的秘诀,也许就在于清楚地知道他要的是什么,更重要的还在于知道他自己能力的限度。在委员会的会议上,他很少说话,但是凡有议论,都能言必有中;这是因为事事都经过深思熟虑,从不犹豫不决、大惊小怪,永远沉着冷静,给人的印象是,他这种人,逍遥自在时高兴,面对风浪时也高兴。
⑤风浪!提起风浪,令人联想到海洋;提起海洋,又令人联想到舰艇。仿佛是命运的奇特讽刺,周先生这位散文作家,还确实曾经是一名海军军官学校的学员!但是,归根到底,又并不非常奇特。还有什么能比一艘铁甲战舰在海上乘风破浪更加优雅动人的呢?不错,周先生正好就像一艘铁甲战舰,他有铁的优雅!
(选自《不够知己》,江枫译,有删改)本文写出了周作人“优雅”的特点,请从仪态举止、工作环境和文学创作这三方面概括说明。
请解释第3节划线句子的含义。
请分析第4节划线句子的作用。
请结合文本赏析文章第5节的语言特点。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家中那只柯基犬,玲珑小巧,却爱运动,只要房门一打开,它就蹿出门去,然后不停地回望,希望你把它跟随。如果你跟随了,他会露出妩媚表情,即便是四肢肥短,小巷通衢,草地河畔,泥沙荒野,也回报给你足够的速度,让你已它为荣。
有个邻人也喜欢它的乖巧模样,远远地看到它过来,双手插进衣袋,做鼓弄食物的形状,且不停地呼唤。它自然是兴冲冲地奔跑过去,但邻人摊开的却是空空的手掌,它期盼的眼睛里,便弥散出一片迷惘。被捉弄过几次,以为它不会再听从邻人的召唤了,却见它依旧闻声前往。但是,当邻人爱抚的手,刚要伸下来的时候,它却猛地转身跑走,徒让邻人的手①凝固在半空之中。它则在远处眺望,不停地吐弄着它分红的舌头,表达着一种顽皮的嘲笑。
其实,邻人也不存恶意,只不过他是个上了年纪的乡下农民,被儿子接近小城来住,看到城里人对狗比对人还娇宠,他心里有一丝不平。
他见我在不远处对他微笑,脸一下子就红了,嗫嚅道:"你看看我,都一大把年纪了,还欺骗一只狗。"我说:"没关系,狗不像人那样爱记仇,只要你真的给它食物,它还是会跟你亲近的。"
"等等。"他说罢,转身进了楼梯,很快就又出来了,手里攥着几粒干果,他朝着我的爱犬招招手,"小小,你过来,爷爷这里有好吃的哩。"
居然称之为"小小"(他孙子的乳名)!这样亲热的称呼,连狗都吃了一惊,但最终还是②迟迟疑疑地走近了他。吃净干果,小犬用温热的舌头舔舐着他干裂的手心,情意殷殷。
小犬让他暖意萦怀,总想给楼宇里的人们贡献些什么。看到楼前有块空地,依着农民的本性,他翻土施肥,修埂打垄,中了一篇紫苏。紫苏是上好的调味菜蔬--生拌,或佐以咸菜,祛毒,开胃,为居民所喜。
紫苏体贴老人的用心,迅速蔓延出一片绿意,那嫩嫩的芽瓣,正是入时的美味,他招呼邻居道:"紫苏就是给大家种的,快来吃个鲜吧。"
大家自然就来了,叶绿如酥,有谁不稀罕呢?人门小心地掐着嫩叶,他笑眯眯的注视着,说:"尽管掐吧,紫苏命贱,你越是掐得很,它越是繁衍的茂盛。"
但是,人们还是掐得很节制,刚一成撮,就停住了。这让他很不解,催促道:"掐就是了。"邻居脸一红,说:"够了。"
后来,他回老家打理一些事情,紫苏被他暂时以往在那里。被遗忘的紫苏,反而疯长。疯长的紫苏,会变老,会变的不能入口,邻居们懂得这个道理,新乡,与其让紫苏变得无用,不如安心享用,便放手去采摘,以至于怀抱盈满,口中整日都是紫苏的余香。
从老家归来,他本以为那片紫苏一定很荒疏,没想到紫苏却依旧青绿、娇嫩、齐整、油亮。这之后,他只管给紫苏锄草、施肥,让它长的好,然后退隐到紫苏之外。暗看邻居采摘的欣喜。
翌春一日,小区里的一个老妇人抱来了两棵香白杏的树苗,对他说:"在紫苏的空地上,应该在种两株杏。因为紫苏喜阴,有树遮挡,它就多了青嫩。再有,天长白杏,地长紫苏,上下都有收成,邻居们就多了喜乐。还有,白杏和紫苏,有了高楼,对比着就有好的景致,你说是不是呢?"
"是,是,自然是哩。"便帮老妇栽下杏树。
杏树也一如紫苏,体贴人心迅速发育,一年成株,两年开花,三年就结果了。四年以后,果实满枝,看着就让人喜。杏子挂在枝头,也不做宣言,任由嗜食者随意摘取。
两个老人自然不会想到,他们的种植唤来了一群别样的人情格局--楼宇里的人,每每相见,都要轻声细语的相互问好;阶梯一染飞尘,无须他人提醒,总有人主动打扫;路灯初上,相约散步;亭阁之下,对弈恳谈……一如笑可以传染,善行也一径蔓延开来。
(作者凸凹,文章选自《散文2012精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13年,有删改)
| 1. |
请结合上下文赏析划线的词语。 |
| 2. |
对人们采摘紫苏,老人的表现前后有什么不同?原因各是什么?请结合本文分析。 |
| 3. |
善行是如何"蔓延"的?请结合全文分析。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每个人都是有生有死的,但一个社会是可能不死的。"社会"为什么能长久存在?因为有"文化"。而文化是如何起作用的?是基于人的群体性。群体可以超越个体的局限性。每个个体的人有生有死,但不同的人的生与死是有时间差的,生不同时,死不同刻,而不同时间生死的人,不同代际的人,会有共处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个体的人生经验、知识、感觉、发现、发明等等,可以互相交流,互相传递,可以i变成别人的东西,保存在别人那里。一个人的生命会逝去,但是他一生的知识积累,不一定随他的生命结束而消失,它们会传递给继续活着的人,可以传递给很多人。这种不断传递,就成为社会很多人共同的知识即文化,保存在很多人的头脑中,形成一个不断增加的、动态的、分数的"信息库",这个信息库又反过来不断塑造着新的社会成员的态度和行为,这就是文化的传承。同时,由于各种信息载体(石刻、竹筒、书本、磁带、光盘等)的存在,人们可以把在世记录下来,储存起来,留给后人,这样,即使一个社会真的消失了,一个文化中断了,但后来的社会,其他文明活着的人可以从那些很久以前死去的人那里学习各种知识--人和人可以跨越时间、空间的障碍,进行交流和学习,分享知识和经验。
文化传承中,有很多这种跨越时间、空间继承的例子。比如我们今天经常说"西方文化来自古希腊罗马文明",实际上,尽管古希腊罗马本来就属于欧洲,但他们的很多文化成就,并不是通过他们自己生物性的后人直接传到近代欧洲的,而是通过阿拉伯人"转手"的。因为在中世纪,欧洲本身的很多古典文化的东西中断了,而这些东西保存在阿拉伯人那里,后来"文艺复兴",欧洲人不是从自己的前辈手里,而是从阿拉伯人那里又"取回"了很多古希腊罗马人创建的知识。
社会和文化可以使人"不朽"。像唐朝的诗人李白,是一个具有有限生命的人,而他保存在各种文献中的诗和诗的风格,则是"文化"。"人"是会消失的,但"文化"保留下来了,社会长存,文化不死,创造文化的人也就"不朽"了。一个人创造的文化不仅能保留,还能传递,还能影响别人,能激发别人的灵感,实现"再创造" ,所以传统可以成为新文化的土壤。
文化的传递,必须是一种历史过程,所有文化都必须是积累的,没有积累,没有超越生死、时空的这种积累,文化就不可能存在。
从"个人和群体"的角度理解文化,"文化"就是在"社会"这种群体形势下,把历史上众多个体的、有限的生命的经验积累起来,变成一种社会共有的精神、思想、知识财富,又以各种方式保存在今天一个个活着的个体的生活、思想、态度、行为中,成为一种超越个体的东西。当一个新的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上时,这套文化传统已经存在了,这个新的生命就直接生活在其中,接受这种由很多人在很长时间里逐步创造、积累的文化,所以文化具有历史性。
文化的历史性是广义的,不仅具体的知识和技能是在历史长河中积累传承的,更深层、更抽象的很多东西,比如认识问题的方法、思维方式、人生态度等,也同样是随文化传承的。进一步说,文化的传承,也同样包含了"社会"的传承。一个社会基本的结构,夫妻、父母、社区结构,都是文化的一部分,是先人传下来的,是晚辈向长辈、后人向前人学来的。学习,继承中不断有修正和创新,但只有在继承中才可能有创新。没有一个社
会结构是完全凭空构建的,它总是要基于前一个社会结构,继承其中的某些要素,在此基础上建立新的东西。比如,即使像美国这样一个"人造"的国家,其社会结构也不是从美国建立时突然开始的,而是来自欧洲的移民从欧洲移植过去的,实际上是欧洲文化的延伸和变体。
(选自费孝通《文化的生与死》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有删改)
| 1. |
下列关于"文化"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2. |
下列推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3. |
文化为什么"具有历史性",请结合本文回答。 |
| 4. |
下面这段话说明了文中什么观点?你是怎么理解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