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为拿破仑创作了《第三交响曲》,并题字:“献给拿破仑波拿巴”。1804年,当他听到一个消息后,愤然将题字改为“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位死去的英雄而作”。这消息指( )
| A.拿破仑发动政变 | B.拿破仑称帝 | C.拿破仑下台 | D.拿破仑病逝 |
据史料记载:“大量苏联小说、歌曲、电影涌入中国,唱苏联歌曲、读苏联小说、看苏联电影、学习俄语成为当时国人的时尚……”。据此判断该记载反映的史实发生在
| A.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时 | B.苏联出兵东北,对日作战时 |
| C.新中国成立初期 | D.改革开放后 |
1992年1月,88岁高龄的邓小平启程南下,他先后来到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一路走一路讲,这就是著名的南方谈话。这次南方谈话的背景不包括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
| B.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
| C.改革开放遇到姓“资”姓“社”等问题的困扰 |
| 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步走战略部署的提出 |
清明时节,小明和父母去扫墓,在拉萨金珠路一座纪念碑上看到这样的碑文“三千志士英勇捐躯,一代业绩永垂青史。高原公路,亘古奇迹。四海闻名,五洲赞叹”。 以下成就与碑文中提到的历史事件发生在同一时期的是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 B.大庆油田建成 |
| C.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 D.玉兔号月球车成功落月 |
下面图片中的历史人物在中国近代不同时期都做出过重大贡献。他们所起的共同作用是
康有为孙中山毛泽东
| A.推动了民主政治进程 | B.引起了社会的巨大变化 |
| C.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 | D.领导了反对旧政权的斗争 |
甲、乙两位同学对20世纪初的中国进行研究后,发表了以下看法。甲:20世纪初的中国,已经出现了民主政治的曙光。乙:很可惜,民主与近代中国擦肩而过。下列史实能支持甲、乙同学观点的是
| A.甲:百日维新乙:戊戌政变 |
| B.甲:辛亥革命乙: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
| C.甲:洋务运动乙: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
| D.甲:北伐战争乙:国民革命运动失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