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废除丞相,主要是由于
A.管理官吏、治理人民的需要 | B.过去的丞相大多平庸无能,败坏风气 |
C.发展社会经济的需要 | D.丞相的权力过于集中,经常威胁君权 |
史料记载“倭奴国奉贡朝贺……光武赐以印绶”。1784年在日本出土了“汉委
奴国王”金印,证实了史料的真实性。对此事理解正确的是
A.这是中国与日本关系的最早记载 | B.当时的倭奴国是中国的附属国 |
C.此事发生在东汉王朝前期 | D.倭人的物质文化生活丰富得益于此 |
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天下百姓打算;唯有
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作参谋,专替君主打算。这一家是
A.儒家 | B.法家 | C.道家 | D.墨家 |
孔子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一般认为孔子及儒家所称颂的这种理想社会终结于
A.夏朝 | B.商朝 | C.西周 | D.东周 |
《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庄王向周王“问鼎大小轻重”,这说明
A.楚庄王想了解青铜鼎的铸造 | B.楚庄王想借助周王室争霸 |
C.分封制受到挑战 | D.楚庄王已与周王平起平坐 |
商鞅一人多姓。史书上说:“秦封于商,故号商君。卫之诸庶孽公子也,人称卫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其中“商”姓来源于
A.国王的赐姓 | B.所在地方的地名 | C.继承始祖之姓 | D.因功得到的封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