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漫画《思想家的话语》
材料二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夫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进行教学的场所)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去真人……故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见:见识)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之见尽长,女人之间尽短,又岂可乎?
—— 李贽《焚书》
材料四 孔夫子之在中国,是权势者们捧起来的。……凡有企图获得权势的人,就是希望做官的人,都是读‘四书’和‘五经’, ……孔子这人,其实是自从死了以后,也总是当着权势者们 的‘敲门砖’的差使的。
——鲁迅《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中三位思想家的主张,人物A、人物B和人物C分别是谁?
(2)据材料二,董仲舒提出了怎样的主张或措施?这一主张对我国后世思想领域的影响是什么?
(3)据材料三,概括李贽的基本主张,指出这些主张产生的时代背景。
(4)汉代以后中国出现了一切“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的现象,其原因何在?
(5)在今天,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地对待以孔子思想为主的传统文化?(2分)
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材料二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材料三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的一切黑暗。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作者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写出此书的名称。
(2)材料二的观点属于那一派别?为实现其变官制(政治制度)的目的,该派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
(3)材料三的作者是谁?“两位先生”指的是什么?
(4)据上述材料,试说明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不同区域的文明,产生了不同特征的法系。观察该图,
回答问题。
“公元395年,罗马帝国一分为二。奴隶制大田庄在东罗马帝国不占主要地位。君士坦丁堡和阿拉伯、伊朗、印度有贸易关系,是“沟通东西方的金桥”,成为繁荣的工商业中心。”
——《罗马法论纲》
结合材料和已有知识分析评价罗马法产生的历史根源及影响。( 12分)
该图是中世纪西欧封建等级制度演变的示意图,仔细阅读分析后,回答问题
(1)图一中的政治体制是在哪件重要历史事件之后形成的?该体制产生的主要影响是什么?
(2)图二中的政治体制是什么?简要概述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3)扼要概述图二中的政治体制的主要特征。
(4)同图一的政治体制相比,图二政治体制有何历史进步性?
(5)王权在强化过程中与等级代表会议(新型资产阶级)既联合又斗争,最后走上对立。请用叙述的方式论证这一观点。
试述古代东方文明的历史价值和共同特征。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北魏孝文帝说)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收《魏书》
请回答:
(1)图一和图二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的鲜卑族人所穿的不同服装,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2)依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迁都的原因,评价迁都的影响。
(3)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的共同点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