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臣读各国史,至法国革命之际,君民争祸之剧,未尝不掩卷而流涕也。流血遍国中,巴黎百日而伏尸百二十九万,变革三次,君主再复,而绵祸八十年。”这说明康有为对革命的态度是( )
A.赞成革命,为革命流血是值得的 |
B.赞成革命,法国的革命道路是正确的 |
C.反对革命,革命会造成悲惨的后果 |
D.反对革命,革命不利于实行民主共和 |
1937年7月《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中提出:“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这一决定主要基于
A.八路军取得百团大战的胜利 | B.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
C.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 D.日军攻陷南京,制造大屠杀惨案 |
粱启超曾说:“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其所说的“割台湾、偿二百兆”的不平等条款来自于
A.《南京条约》 | B.《马关条约》 |
C.《辛丑条约》 | D.《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
允许列强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并可驻兵保护的不平等条约签订于
A.鸦片战争后 | B.中法战争后 |
C.甲午战争后 |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
某皇帝曾经“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这一机构后来发展为参与朝政决策的重要机构。这位皇帝是
A.唐太宗 | B.清雍正帝 | C.明成祖 | D.明太祖 |
图1为唐代中央机构示意图,其积极意义在于
A.有效地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
B.相权一分为三,有利于皇帝独揽大权 |
C.中央机构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办事效率 |
D.分清了中央与地方机构的不同职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