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的概念,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其中“封建”阶段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A.政权和族权互为表里 | B.专制王权披上神权外衣 |
C.中央对地方直接控制 | D.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 |
宋代徽人“族人业无所就,令可治生理财。族中子弟不能读书,又无田可耕,势不得不从事商贾者,族众或提携之,或从亲友处推荐之,令有恒业,可以糊口。”这表明当时()
A.区域性商人群体形成 |
B.血缘关系是商人集团纽带 |
C.徽州地区的商业发达 |
D.重农抑商观念已经被打破 |
范文澜《中国通史》中指出“明代手工业者一律编入匠籍,隶属于官府,世代相袭,实行轮班或住坐为国家服役……1562年起,轮班匠一律征银,政府则以银雇工。”清政府决定废除这一制度,“各省俱除匠籍为民。”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君主专制的强化 | B.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
C.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 D.人身控制的弱化 |
韩非子警告君主:权贵可以为平民提供庇护,而平民却是生产者与士兵的,这是很危险的。为了杜绝此现象带的危险,后世君主采取的措施是:( )
A.废分封行郡县 | B.盐铁专营 |
C.重农抑商 | D.抑制兼并 |
有学者在对中国古代政治总结时说,在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建设中,古人为我们留下了诸多的治国智慧和法则,但也留下了许多的无奈。最大的局限性在于它是一个统治性政权,不是一个发展性政权,更不是一个为国民共享的服务性政权。可见中国古代所有制度设计都围绕的一个核心是( )
A.维护以“家天下”为核心的王权 |
B.维护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
C.维护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
D.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主权 |
1864年12月,在狄更斯主编的周刊《一年到头》上,谈到“科举……,是唯一没有被动摇过根基的制度,是在权威一再崩溃和颠覆中唯一能维持全面而广泛的影响的制度,当其他帝国的统治的代表一次又一次被推翻并被践踏为尘土是,它在全民族的眼中却是神圣的唯一避难所”。作者主要强调了科举制( )
A.发展的稳定性 | B.地位的神圣性 |
C.影响的持久性 | D.功能的综合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