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一个走运的人
在我家附近的一个路口,有一株高大茂密的香樟树,粗大苍劲的树干,四面伸长的枝叶,昭示这是一株历经沧桑的百年古树,香樟树的清幽常引人驻足。
香樟树下卧着一个小小的杂货铺。小商铺出售一些糖果、烟草之类的小东西,那些瓶瓶罐罐上没有一点积尘。
女店主是一个端庄美丽的女子,她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真走运啊!”
女店主总是端坐在那里,含笑着招呼客人。闲下来时,她就低下头用丝线编织些小饰物,诸如手链啦、发带啦,随后就挂在店里,有谁喜欢就买走。
最初,我到她的店里,就被她编的一个精巧的笔袋所吸引,淡绿色的,像很娇嫩的草。“这笔袋就像春的颜色。”我说,“特别美。”
“我真走运,”她的眼里漾起了春光,“遇到了一个知道我心思的人。”
她见我喜欢,随即从桌子下面拿出她编的各种小饰物,我惊讶地发现,整个世界都在她的手上呢:天空的云朵,海上的浪花,草原的骏马,还有那永远开不败的四季花。
我买下了笔袋,也牢牢地记住了这位制作者,也许是受到了她友好的对待,也许是她单纯的眼神,也许是她那句“真走运啊”。
我常会顺道去看看那家杂货店,有时买些东西,有时只是看看。因为在我的生活圈里很少有人认为自己很幸福。有些人在外人看来已经过得相当不错了,但他们本人总觉得还缺点什么,远远谈不上“走运”。
可这店主,多么平凡。她终日坐着,等待人们的光顾,还得一张一张抚平那些乱糟糟的零钱。但就是这个人,每天穿着得体的衣裳,还把头发梳得漂漂亮亮。
有一天中午,我路过后门口,她正在吃午饭,就着开水吃一只大大的糯米团,看见我她笑笑,又说自己真走运,吃到了香甜的团子。
“你该到对面的店里吃一碗热面。”我说,“那才舒服。”可她说,那团子可不是普通的东西,是她的一位老顾客亲手蒸的,那老太太已经八十多岁了,非常健康,还能爬山呢。
“我有这样的朋友,”店主说,“真走运。”
还有一次,我到店里买了她编的发卡,绾头发用的,我说去爬黄山时,用它来盘头发。
她让我归来时替她带一张黄山的风景照。她又说:“真走运啊!”像是恭喜我,又像是在说她分享了这个“走运”。
归来后,我如约前去把我拍摄的最好的一张照片带给她。我还怂恿她,哪天请人照看一下杂货铺,亲自爬上黄山。“有缆车吗?”她问,“真的有?和我想的一样,真幸运啊,要有一天我也能去看看就好了!”
“不必坐缆车,慢慢往上攀,爬上天都峰!”我说。
“是啊!是啊!”她微笑着,沉醉着,“我梦到过。”
后来我搬了住处,好久没有去店里。有一天,我忽然想念起她来,便匆匆赶去。
可到了那,香樟树依旧挺立,却不见了小商铺,也不见了女店主,只有石凳上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太太。我惊诧极了,连忙上前打听,老太太说:“搬迁了。”
“那您知道女店主去哪儿了吗?”“不知道。”老太太浑浊的眼里一片黯淡。
“不容易呀,一个下肢瘫痪的女子!”
“谁?”“女店主啊,你不知道?”我瞪大眼睛,张着嘴却说不上话。原来她是个不能行走的女子!她是坐在特制的轮椅上看管小店的!而我,由于她阳光一样的笑容,却从没在意她缺少什么,还怂恿她去登黄山……
一瞬间,歉疚与失落漫上心头。或许今生再难相见了!
夕阳中,历尽沧桑的香樟树依旧高峻挺拔,依旧香远益清,淡淡的幽香沁入心脾。抬头间,那灿烂的笑容似在眼前……
小说围绕“我”与女店主的交往,写了四件事。请概括其中两件事。
第一件事:“我”被女店主编织的精巧笔袋所吸引,买下了笔袋。
第二件事: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件事:“我”送照片给女店主,并怂恿她去登黄山。
小说中的女店主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结合语境,品析下列加点词语和画线句子,分析其表达效果。
①我瞪大眼睛,张着嘴却说不上话。
②夕阳中,历尽沧桑的香樟树依旧高峻挺拔,依旧香远益清,淡淡的幽香沁入心脾。抬头间,那灿烂的笑容似在眼前……
有人认为“香樟树下”也可作为这篇小说的标题,你更喜欢哪个标题?请说明理由。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12分,每题3分)
瘦马铜声
张守印
①马霜天马老师夹着课本,微笑着走进教室时,顽劣的初二(2)班的小男生小女生差点没笑出声来:一米八的瘦削身架,鼻梁上架着副很夸张的眼镜,以至于半个面孔都闪烁在厚重的玻璃镜片的后面,给人以一种头重脚轻的感觉。
②虽然早有“探马”来报,这个从外校新调来的班主任,是专带差班的高手,很有能耐,但他是我们的对手吗?要知道,这个班一年中气走了三个班主任。
③第一节课,水波不兴,45分钟在马老师的微笑和同学们的游离目光中平静度过。马老师走出教室。走出教室的马老师身后被一双双明亮的眼睛盯着。他们在证实一则听到的消息:马老师的右腿有点跛。是的,上大学时马老师在一次篮球赛中,摔折了腿。医生的轻率治疗,使他的右腿短了那么一点点。走快的时候,便有了跌宕起伏的效果。此时的马老师并不知道他行走的姿势已经令他的学生产生了小小的兴奋。
④下午自习课。马老师走进教室时,便见黑板前围着一群同学,见他来,便轰地四下散开。黑板上画着一幅画:一匹嶙峋的瘦马直立着后腿,马脸上很滑稽地罩着副大大的眼镜。旁边有诗两句:“远看金鸡独立,近看瘦马悬蹄。”马老师看看画,又看看全班同学。此刻,全班每个人都努力呈现出“与己无关”的坦然神情,但又不时地瞟着老师的面部表情。马老师笑笑,在诗的后面挥毫续上:“行走风吹落叶,躺下长短不齐。”问:“此意如何?”全班同学一下子如绷断的弦、决堤的水,大笑不已。
⑤马老师不笑,作严肃状:“今后这位同学可任语文科代表,兼出黑板报。”全班复大笑,可笑着笑着,都不笑了。诗画作者吴晓阳慢慢站了起来,红着脸,嘴唇翕动着想说什么。马老师微笑着拍拍他,示意坐下。复转身,在黑板上重重写下四个字:尊师重教。
⑥于是,每日踏着晨光,路上、校园里,处处都能听到初二(2)班同学嘹亮的声音。马老师的自豪溢于言表:到处都是我们班的人。有的同学低头走路,马老师会很认真地走到他面前,喊一声:同学好!在你小吃一惊之后,你会看到一个高出你一个多头的瘦长个子和他从镜片后荡漾出的微笑。半月后,师生互致问候蔚然成风。
⑦马老师教数学。热门的主科教师大抵都做家教,可马老师不做家教。不做家教的马老师便成了“另类”。马老师的爱人劝他挣一份家教钱,补贴家用。马老师说,手心手背都是身上的肉,好生差生都是我的学生。于是,便自己给自己加课,弄得累累的。后来,拗不过几个差生家长的苦苦恳求,开了小灶,可又不收人家的钱。有人便说,鲁迅笔下的孔乙己还晓得没钱先赊碗黄酒,他怎么这么迂?
⑧马老师的班主任固若金汤,一连当了两年。这个班的成绩扶摇直上,从全年级最后一名,一口气超过5个班,直逼第一名。
⑨初三毕业前的最后一次班会,马老师照例微笑着走进教室,吴晓阳早已又在黑板上画了匹瘦马,马脸上还是罩着副大大的眼镜,旁边写了四个字:“瘦马铜声”。见老师进来,班长走上讲台,用红粉笔写下了一横。马老师惊诧,怎么不写了?只见全班45位同学按学号,一个接一个上来,每人也只写了一笔。黑板上出现了醒目而鲜红的六个大字:“老师,我们爱您!”
⑩掌声响起来,持久而热烈。马霜天老师的眼睛湿润了,有晶亮的东西要涌出来。
【注】①“瘦马铜声” 一词出自唐代诗人李贺的咏马诗。“铜声”意为铜声悦耳,表明器质精良。这一词语生动地显示了这匹马骨力坚劲的美好素质。诗人借天马来讴歌逆境中人的高尚品德与气节。
文章第②至⑥段,作者四次提到马老师的“笑”,请参照示例加以概括。
      
②马老师笑对同学的嘲讽;
      
      
阅读文章第④、⑤段,说说为什么全班同学“笑着笑着,又不笑了”?
文章第④段、第⑨段都出现了吴晓阳画马的情节,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吴晓阳两次画马的目的分别是什么?
文中的马老师性格鲜明,人格高尚。请就其中你印象最为深刻的一点,结合文章内容和自身经历谈谈感受。(限60字左右)

阅读下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15分,每题3分)
悠长的铃声
毕淑敏
雨天,是城市的忌日。
花花绿绿的伞,填满每条街道,到处堵车。我大清早出门,赶到读书的学院,还差一分钟就要上课了。
“今天你晚了。”看大门兼打铃的老师傅说。他瘦而黑,像一根铁钉。别的同学都住校,惟我走读。开学才几天,他这是第一次同我讲话。
“不晚。”我撒腿就跑。从大门口到教室的路很长,就是有本·约翰逊的速度再加了兴奋剂,也来不及。课堂纪律严格,我只是想将损失减少到最小。
上课的铃声在我背后响起来了,像一条鞭子,抽我的双腿。有一瞬,几乎想席地坐下,喉咙里发咸,仿佛要吐出红色来。迟到就迟到吧!纪律虽严,健康还是最重要的!
我的脚步迟缓下来,仿佛微风将息的风车。然而铃声还在宁静而悠远的响着,全然没有即将沉寂的细弱。
只要铃声响着,我就不该停止奔跑,我对自己说。终于,到了。
老师和同学们都在耐心的倾听着,等待铃声的完结。
放学时,我走过大门,很想向老人表示感谢。可是,说什么好呢?说谢谢您把铃绳拽得时间那么长吗?我想在学府里,最好的谢意莫过于知识者对普通人的尊敬,便很郑重地问:“老师傅,你贵姓?”
“免贵”,然后,他告诉我姓氏。
我的脑幕上管记忆一般人姓氏的区域,似乎被虫蛀过,总是容易搞错。不过这难不住我,我创造了联想方式。比如,听了看门师傅的姓氏,我脑海中就幻化出花果山水帘洞的景象。这法子秘不传人,却是百试百灵的。
上学三年,我认真称呼他的机会并不多。惟有恰恰赶在上课铃响之时,我经过校门,才会恭恭敬敬地称他一声:“侯师傅好!”若是他一个人,会冲着我宽厚地笑笑。有时围着做饭,植花的其它师傅,我便格外响亮地招呼他,表示我对他的尊重。周围的人看看他嬉笑,他就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其后,便会有悠长的铃声响起,像盘旋的鸽群,陪伴我走进教室。
当我伸直双腿安稳地坐在课桌前,铃声才像薄雾一般散去。“看门的老头拽着铃绳睡着了。”同桌说。
只有我知道这秘密,但我永远不会说。说出来,便破坏了这一份温情、这一番默契。
终于,我以优异的成绩良好的品行,毕业于学院。我拎着沉重的书包走出校门,最后一次对打铃老人说:“侯师傅好!”他瞅瞅四周无人,很贴切地靠近我:“你就要走了。我想同你说一件事。”
我稍稍后退了一步:这个老头,要做什么?凭着有几次将铃声响的久远,便要有求于我吗?
“你不要放在心上。”他果然踌躇了,“我只想告诉你……唉,不说了……不说了……”他苍老的头颅在秋风中向芦花一般摆动着,脸色因为窘迫,像生了红锈。
“到底是什么事呢?”我的好奇心发作了。
“他们说你是成心的,我说不是……”老人舔了一下嘴唇,好像那里粘着一粒砂糖,慈善地看着我。
“您快说嘛!”听这口气,与我有关,忙不迭的追问。
“你千万别介意……我不是姓侯,我姓孙……”
下面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悠长的铃声是老人对我迟到的一种善意包容,但也有提醒、催促等意味在里面;它是我们之间的一个默契,也是在我学生生活中的一段美好记忆。
B.“雨天,是城市的忌日”这句话实际上表现出我对于雨天堵车、拥挤带来迟到的一种抱怨之情。
C.我毕业离校时,最后一次称呼、问候老人 “侯师傅好!”我并不是刻意嘲笑老人,只是记错了,大家都是这样认为的。
D.文章事件很小,却安排精巧。故事的高潮部分在于结尾部分,解释出真相后戛然而止,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

“其后,便会有悠长的铃声响起,像盘旋的鸽群,陪伴我走进教室。”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本文在刻画打钟老人时,运用了那些描写方法?
文章结尾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因为前文多处为这个结尾作了铺垫,请找出两处并写在下面。
文章结尾,“我”最后听了孙师傅的话后,会有哪些反应?请发挥想象,写出省略号所省略的内容。(60字左右)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枕月而眠
  ①一个夏天的夜晚,我在乡下枕月而眠。
  ②那是一个多么惬意而美丽的夜晚,乡村的夜静静的,明净的月光照在静寂的田野上,我却十分悠闲地躺在父亲承包的鱼塘边的小屋里,看着布满星星的天空,枕着落在水里的月亮,心中却情不自禁地吟咏着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③那是夏天的一个周末,我回到乡下老家看望父亲。尽管乡下树木密集、空气清新,但火辣辣的太阳似乎要把一切都烤焦似的。乡下人除了早晚上坡干点必要的农活外,多半都呆在家里,或者在院前的竹林下乘凉,都尽力去寻找最凉爽的地方呆上一时半会,合合眼打个盹,也是乘凉的一种方式,更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
  ④我的父亲乘凉的最好去处是他承包的那个鱼塘,因为要喂养和照看鱼塘里的鱼,父亲就在鱼塘边搭起一个简陋的棚子,棚子是用竹子编的,父亲还用稀泥巴在外面涂了一层,这样就冬暖夏凉。冬天把门关上,里面升上一个炉子,不管外面下起多大的雪,里面也一样的暖暖的;夏天只要把门打开,凉凉的风就轻轻地吹拂着小屋,里面凉悠悠的就是天然的“避暑山庄”。棚子里虽然只能放下一张床和几个小凳子,但在这空旷的田野上,在这宽宽的鱼塘边,在这清清的水面上,别有一番风味。
  ⑤也许我早就知道父亲鱼塘边的小屋冬暖夏凉,我一到老家就直往父亲的鱼塘跑去,只见父亲的小屋里正坐着几个人在高兴地聊着天。他们见我回来了,就赶忙叫我进去坐,他们仍天南地北地聊着,我却在屋里坐着乘凉,也许是我在城里吹惯了空调,回到乡下尽管手中的扇子扇个不停,还是感觉到很热,全身都被汗水浸透,可来到这小屋里,一会就感觉到凉悠悠的。
  ⑥不一会,那几个跟父亲聊天的人走了,父亲就与我聊起天来。在这清清的鱼塘边,时不时有鱼儿游出水面,在清澈透明的水里游来游去,时不时弄出“叮叮咚咚”水声,父亲看着顽皮的鱼,高兴地说:“这些鱼,多可爱,我看见它们就像看见你们小时候一样,多高兴多快乐呀!”我说:“听说你这鱼塘承包期快满了,还承包么?”父亲说:“当然要承包,只要在这鱼塘边一坐,心中就有一种快乐和踏实的感觉哟!”我似乎明白了父亲的心情,虽然我们都劝父亲不要再承包这鱼塘,因母亲常年在城里帮着做生意的弟弟带孩子,也想叫父亲去城里享享福,可他总以有鱼塘走不开为由一再拒绝。
⑦晚上,父亲说我怕热就在鱼塘边的小屋里睡,他回家去睡,我高兴地接受了父亲的这一安排。这是一个多么静寂而美丽的夜,当人们在唤回未到家的鸡鸭之后,月亮便渐渐地沿着那山顶升起,虽然农家小院的灯火通明,但还是挡不住这月光的明净,那皎洁的月光照在
那片静静的田野上,好一幅山村田园美景。我走出小屋,站在鱼塘边,看着月光映照下的水面,如身临仙境一般。
⑧夜已经很深了,我不知是因为这山村的静寂而沉思,还是因为月光下的山村夜色而陶醉,却无法入眠。尽管我躺在这凉爽的小屋里,但眼前却是被月光点缀的鱼塘美景,我透过这一片清清的水面,看见落在水里的月亮比天上的月亮更明更大更亮。我想起了李白的《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白云端……”我再低头一看,落在水中的月亮就慢慢在向我靠近,此时,月亮似乎就在我枕下……
“一个夏天的夜晚,我在乡下枕月而眠”一句中的“枕”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母亲也想让父亲不要再承包这鱼塘,去城里享享福。可父亲不去。他说:“只要在这鱼塘边一坐,心中就有一种快乐和踏实的感觉哟!” 怎样理解这“快乐”和“踏实”?
文章结尾引用了李白的《古朗月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本文写了夏夜、月色,你认为哪一个是主要的?请阐述你的看法。

阅读《淘米水的妙用》一文,按要求完成小题。(计10分)
①淘米水很不起眼,平时常被白白倒掉。可是你知道吗?它在生活中却有许多妙用。
淘米水是天然的去污剂。与一般的工业去污产品相比,淘米水不仅洗净力适中,而且无任何副作用,比如,浅色衣服用淘米水浸泡一下,然后用肥皂洗涤,就会洁净如新;起霉斑的衣服,放入淘米水中浸泡一夜,可退斑洗净。又如,面对一堆有油污的碗、碟、瓶子时,与洗洁精相比,淘米水是更好的选择。淘米水经加热后,其淀粉质变性,而变性淀粉具有良好的亲油性和亲水性,所以油污一旦遇到淘米水,就会被淘米水中的淀粉吸附,从而脱离碗碟。
③淘米水是不花钱的化妆品。淘米水里含有淀粉质、维生素、蛋白质,这些营养物质可以对皮肤起到保湿、抗老化、美白的作用。经常用淘米水洗手、洗脸,皮肤会变得光滑白皙,淘米水还具有护发、亮发的功效。据说,傣族姑娘的一头秀发就是淘米水的佳作。傣族姑娘常用糯米的淘米水来护发。不过,她们用的淘米水要存放半个月或一个月的时间才能使用。因为淘米水经过沉淀发酵以后,含有非常丰富的B族维生素。B族维生素可以帮助头发的色素细胞生成黑色的色素颗粒。所以经常用淘米水洗头,可以营养头发,使头发变得乌黑亮丽。如果你想保持美好的形象,又不使身体受到任何伤害,还想节省费用,那么淘米水不失为一种首选的化妆品。
④淘米水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淘米水含有一定的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特别是头一两次淘米水含有钾且呈弱酸性加入食盐入药后,具有清火、凉血、解毒的功效。用淘米水加食盐煮开后,外洗或外擦皮肤,对皮肤有比较温和的清洁作用,而且可以保持皮肤表面正常的酸碱度,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防止皮肤搔痒,等等。
⑤此外,淘米水中含有蛋白质、淀粉质、维生素等丰富的营养物质,可用作上等饲料;淘米水中含有氮、磷、钾等微量元素成分,可用作上好的肥料。
⑥淘米水有如此多的妙用,你还会白白倒掉它吗?
请将选文所介绍的淘米水的妙用依次填入下面的方框内。

选文④段中加横线的词语可以去掉吗?请说出理由。
第②中划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选文第⑥段在全文的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阅读《枣核》的一个语段,按文后要求完成小题。
她把我安顿在二楼临湖的一个房间后,就领我去踏访她的后花园。地方不大,布置得却很精致匀称。我们在靠篱笆的一张白色长凳上坐下,她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经她指点,我留意到台阶两旁是她手栽的两株垂杨柳,草坪中间有个睡莲池。她感慨良深地对我说:“栽垂柳的时候,我那个小子才5岁。如今在一条核潜艇上当总机械长了。姑娘在哈佛教书。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可是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也许是没出息,怎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我现在可充分体会出游子的心境了。我
想厂甸,想隆福寺。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所以才托你带几颗种子,试种一下。”
说说下面划线的词语表达了人物什么思想感情。
①她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
②这里一圣诞,我想旧历年。
“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这句话中的“家乡味道”指的是什么?
“家庭事业都如意”,“可我心上总像缺点什么。”他缺的是什么?
这段话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