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奇零草》自序
张煌言①
余自舞象②,辄好为诗歌。先大夫虑废经史,屡以为戒,遂辍笔不谈,然犹时时窃为之。及登第后,与四方贤豪交益广,往来赠答,岁久盈箧。会国难频仍,余倡大义于江东,凡从前雕虫之技,散亡几尽矣。于是出筹军旅,入典制诰,尚得余闲吟咏性情。及胡马渡江,而长篇短什,与疏草代言,一切皆付之兵燹中,是笔墨之不幸也。
余于丙戌始浮海,经今十有七年矣。其间忧国思家,悲穷悯乱,无时无事不足以响动心脾。或提师北伐,慷慨长歌,或避虏南征,寂寥短唱。即当风雨飘摇,波涛震荡,愈能令孤臣恋主,游子怀亲,岂曰亡国之音,庶几哀世之意。
乃丁亥春,舟覆于江,而丙戌所作矣。戊子秋,节移于山,而丁亥所作亡矣。庚寅夏,率旅复入于海,而戊子、己丑所作又亡矣。迨辛卯昌国陷,而笥中草竟靡有孑遗。何笔墨之不幸,一至于此哉!
嗣是缀辑新旧篇章,稍稍成帙。丙申,昌国再陷,而亡什之三。戊戌,覆舟于羊山,而亡什之七,始知文字亦有阳九之厄也。
年来叹天步之未,虑河清之难俟,思借声诗代年谱。遂索友朋所录,宾从所抄,次第之。而余性颇强记,又忆可忆者,载诸楮端,共得若干首。不过如全鼎一脔耳。
嗟乎!国破家亡,余谬膺节钺,既不能讨贼复仇,岂欲以有韵词,求于后世哉!但少陵当天宝之乱,流离蜀道,不废风骚,后世至今,名为诗史。陶靖节躬丁晋乱,解组归来,著书必题义熙③。夫亦其志可哀,其情诚可念也已。然则何以名《奇零草》?是帙零落凋亡,已非全豹,譬犹兵家握奇之余,亦云余行间之作也。时在永历十六年,岁在壬寅端阳后五日,张煌言自识。
注:①张煌言(1620-1664),南明将领,诗人,民族英雄。②舞象:代指成童,成童即十五岁以上。③义熙:晋安帝年号。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笔墨之不幸也诚:实在 B.而丙戌所作矣亡:逃亡
C.年来叹天步之未夷:太平 D.求于后世哉知:了解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

A.尚得余闲吟咏性情  州司临门,急星火 B.又忆可忆者,载诸楮端 实迷途未远
C.思借声诗代年谱   处涸辙犹欢 D.岂欲以有韵词    悦亲戚情话

下列各句中,全都表现张煌言“好为诗歌”的一组是
① 然犹时时窃为之                     ② 往来赠答,岁久盈箧
③ 尚得于余闲吟咏性情                 ④ 无时无事不足以响动心脾
⑤ 嗣是缀辑新旧篇章,稍稍成帙         ⑥ 始知文字亦有阳九之厄也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③⑥ D.④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十七年中写诗编集遇到多次厄运,接连不断的“亡诗”记录,是诗的不幸,也是诗人的不幸,国家的不幸。
B.作者靠“索”“忆”只得了所有诗作的一部分,但他依然要编成诗集,这是因为作者青少年时期酷爱写诗,但诗稿很多都在战火中散失了。
C.作者笔下的杜甫、陶潜等历史人物,都经历了激剧动荡的年代,遭受过厄运的打击,他们的志向和情操使作者深受感动。
D.诗集之所以命名为“奇零草”,是因为诗篇散落,已非全貌;还因为集中所收,都是作者在战斗岁月的间隙中写成的。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但少陵当天宝之乱,流离蜀道,不废风骚,后世至今,名为诗史。
                                                                                           
(2)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陈情表》)
                                                                                           
(3)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滕王阁序》)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课内文言文阅读:
(文段一)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
(文段二)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师说》)
对下列两组加点词的含义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其为也,终不解矣③圣人之所以为圣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矣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从句式特征看,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句相同的一项()

A.不拘于时,学于余。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下列对选文(一)(二)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劝学》选段以学习的作用来论述“学不可以已”。认为人变得聪明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善假于物”。
B.《劝学》选段连用四个生活中常有的经历来设喻,阐明借助外部条件和注重积累的重要作用,借此证明人通过学习,能弥补自身不足。
C.《师说》选段承接对师道的论述,用三组对比,写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的结果,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师说》选段最后对士大夫之族的评论批判的力度加深,“其可怪也欤!”这个结语采用了感叹的语气,富有感情色彩,它不仅表露了作者的不满情绪,而且显示出对他所批判的论敌的鄙夷和蔑视。

文言翻译:
①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3分)
②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黄英
蒲松龄
马子才,顺天人。好菊,闻有佳种必购之,千里不惮。一日有金陵客寓其家,自言其中表亲有一二种,为北方所无。马欣动,即刻治装,从客至金陵。客多方为之营求,得两芽,裹藏如宝。
归至中途,遇一陶姓少年,与之论艺菊之法,马大悦。问:“将何往?”答云:“姊厌金陵,欲卜居于河朔耳。”马欣然曰:“仆虽固贫,茅庐可以寄榻。不嫌荒陋,无烦他适。”陶趋车前向姊咨禀,车中人推帘语,乃二十许绝世美人也。顾弟言:“屋不厌卑,而院宜得广。”马代诺之,遂与俱归。
日过北院为马治菊,菊已枯,拔根再植之,无不活。陶姊小字黄英,雅善谈。陶一日谓马曰:“君家固不丰,仆日以口腹累知交,胡可为常!为今计,卖菊亦足谋生。”马素介,闻陶言,甚鄙之,曰:“仆以君风流雅士,当能安贫;今作是论,则以东篱为市井,有辱黄花矣。”陶笑曰:“自食其力不为贪,贩花为业不为俗。人固不可苟求富,然亦不必务求贫也。”马不语,陶起而出。自是马所弃残枝劣种,陶悉掇拾而去。未几菊将开,闻其门嚣喧如市。怪之,过而窥焉,见市人买花者,车载肩负,道相属也。其花皆异种,目所未睹。心厌其贪,欲与绝;而又恨其私秘佳种,遂款其扉,将就消让。陶出,握手曳入。见荒庭半亩皆菊畦,其蓓蕾在畦者,罔不佳妙,而细认之,尽皆向所拔弃也。陶入室,出酒馔,设席畦侧,曰:“仆贫不能守清戒,连朝幸得微资,颇足供醉。”渐而旧日花畦,尽为廊舍。至秋载花去,春尽不归。而马妻病卒。意属黄英,微使人风示之。黄英微笑,意似允许。课仆种菊,一如陶。黄英既适马,于间壁开扉通南第,日过课其仆。马耻以妻富,恒嘱黄英作南北籍,以防淆乱。不半岁,土木大作,马不能禁。经数月,楼舍连垣,两第竟合为一,不分疆界矣。然遵马教,闭门不复业菊,而享用过于世家,马不自安。黄英曰:“妾非贪鄙;但不少致丰盈,遂令千载下人,谓渊明贫贱骨,百世不能发迹,故聊为我家彭泽解嘲耳。然贫者愿富为难,富者求贫固亦甚易。床头金任君挥去之。”马曰:“捐他人之金,抑亦良丑。”英曰:“君不愿富,妾亦不能贫也。无已,析君居:清者自清,浊者自浊,何害?”乃于园中筑茅茨,择美婢往侍马。马安之。然过数日,苦念黄英。招之不肯至,不得已反就之。隔宿辄至以为常。黄英笑曰:“东食西宿,廉者当不如是。”马亦自笑无以对,遂复合居如初。(选自《聊斋志异》,有删节)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与论菊之法艺:种植。
B.黄英既马适:到,往
C.嘱黄英作南北籍恒:常
D.仆种菊,一如陶课:督促完成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马子才“安贫”的一组是
①马素介,闻陶言,甚鄙之②自食其力不为贪
③心厌其贪,欲与绝④马耻以妻富
⑤享用过于世家,马不自安⑥清者自清,浊者自浊

A.①②⑥ B.②④⑤ C.①③④ D.③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子才爱好菊花。路遇少年,论菊投契,因此并邀姐弟俩回家借住。
B.马子才看不惯陶姓少年出售菊花的行为,但因为他私藏了好的菊种,又不得不虚以委蛇,和他一起喝酒。
C.黄英向马子才解释卖菊花的原因:不是贪图富贵,而是为贫穷爱菊的陶渊明扬眉吐气。
D.黄英一开始不能说服马子才改变自己对贩菊富贵的看法,就选择了和马子才分居;马子才因思念黄英,最后还是和她住到了一起。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家固不丰,仆日以口腹累知交,胡可为常!
(2)怪之,过而窥焉,见市人买花者,车载肩负,道相属也。
(3)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

阅读下列文言语段,完成后面小题。
岳飞与岳家军(《宋史·岳飞传》)
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师每休舍,课将士注坡跳壕,皆重铠以习之。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立斩以徇。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卒有病,亲为调药。诸将远戍,飞妻问劳其家;死事者,哭之而育其孤。有颁赏,均给军吏,秋毫无犯。善以少击众。凡有所举,尽召诸统制,谋定而后战。故所向克捷,猝遇敌不动。故敌为之语:“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错误的一项()

A.将士注坡跳壕课:督促
B.皆重铠以习之重铠:沉重的铠甲
C.民开门愿纳:交纳。
D.猝遇敌不动不动:不轻举妄动。

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善少击众习为常
B.哭而育其孤蚓无爪牙
C.谋定后战青,取之于蓝青于蓝
D.敌为之语木受绳则直

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将远戍,飞妻问劳其家;死事者,哭之而育其孤”体现了岳飞以“仁”治军的特点。
B.“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体现了岳飞以“信”治军的要旨。
C.“凡有所举,尽召诸统制,谋定而后战,故所向克捷”体现了岳飞以“勇”治军的特点。
D.“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立斩以徇”体现了岳飞以“严”治军的要旨。

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或问“天下何时太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小题。
甘罗者,甘茂孙也。茂既死后,甘罗年十二,事秦相文信侯吕不韦。秦始皇帝使刚成君蔡泽于燕,三年而燕王喜使太子丹入于秦,秦使张唐往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张唐谓文信侯曰:“臣尝为文信侯伐赵,赵怨臣,曰:‘得唐者,与百里地'。今之燕,必经赵,臣不可以行。”文信侯不快,未有以强也。
甘罗曰:“君侯何不快之甚也?”文信侯曰:“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燕太子丹已入质矣。吾自请张唐相燕而不肯行。”甘罗曰:“臣请行之。”文信侯叱曰:“去!我身自请之而不肯,汝焉能行之?”甘罗曰:“大项橐生七岁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试臣,何遽叱乎?”于是甘罗见张唐曰:“卿之功孰与武安君(白起)?”唐曰:“武安君南挫强楚,北威燕、赵,战胜攻取,破城邑,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也。”甘罗曰:“应侯(范睢)之用于秦也,孰与文信侯专?”张唐曰:“应侯不如文信侯专。”甘罗曰:“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专欤?”曰:“知之。”甘罗曰:“应侯欲攻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而立死于杜邮。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处矣。”张唐曰:“请孺子行。”令装行。
行有日,甘罗谓文信侯曰:“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文信侯入,言之于始皇,始皇奇之,召见,使甘罗于赵,赵襄王郊迎甘罗,甘罗说赵王曰:“王闻燕太子丹入质秦欤?”曰:“闻之。”曰:“闻张唐相燕欤?”曰:“闻之。”“燕太子丹入秦者,燕不欺秦也。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燕、秦不相欺者,伐赵,危也。燕秦不相欺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王不如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赵王立自割五城以广河间。秦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城,令秦有十一。甘罗还秦,始皇以其年少而立奇功,乃封甘罗以为上卿。复以始甘茂田宅赐之。
(节选自《史记·甘茂列传》)
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三年而燕王喜使太子丹入于秦质:做人质
B.破城邑,不知其数堕:同“惰”,使……懈怠
C.令装行治:准备
D.王不如臣五城以广河间赍:赠送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今燕,必经赵,臣不可以行②俗之所欲,因而予
B.①今臣生十二岁于兹,君试臣②将顺美,匡救其恶
C.①请孺子行 ②尧非不仁,狗吠非其主
D.①文信侯入,言之于始皇②再至,陛下疑矣

以下六句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始皇“封甘罗为上卿”原因的一组是
①君其试臣,何遽叱乎②召见,使甘罗于赵
③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城,令秦有十一④请因孺子行,K]
⑤臣不知卿所死处矣⑥赵王立自割五城以广河间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组是

A.当时,秦国派蔡泽出使燕国,燕国派太子丹到秦国做人质,秦国又准备派张唐去燕国做丞相,这样,秦燕两国和好,使赵国处于燕秦两国夹攻的危险之中。
B.吕不韦要张唐去燕国做丞相,张唐不肯出发,是因为他害怕对他有怨恨的赵国不会放过他,就连吕不韦亲自劝说也不肯答应。
C.甘罗劝说张唐,引导张唐将历史教训与现实情况进行比较,使张唐惊醒过来。为了秦燕联盟,他立即同意出使燕国,甘罗帮助张唐摆脱险境,显示了甘罗是一个智谋出众的人才。
D.甘罗出使赵国,游说赵王,三言两语就说服赵国割地给秦国,并唆使赵国去攻打燕国,让秦国从中渔利,显示了甘罗纵横游说,善于谋划的才干。

把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应侯之用于秦也,孰与文信侯专?
(2)燕秦不相欺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
(3)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管仲列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江秉谦,字兆豫,歙人。万历三十八年进士。除鄞县知县。用廉能征,拟授御史。久不得命,以葬亲归。光宗立,命始下,入台,侃侃言事。
天启元年,秉谦首陈君臣虚己奉公之道,规切甚至。户部尚书李汝华建议兴屯,请专遣御史,三年绩,所垦足抵年例饷银,即擢京卿。秉谦力驳谬,因言汝华尸素,宜亟罢。汝华疏辨,秉谦再劾之。
沈阳既失,朝士多思熊廷弼,给事中郭巩独论廷弼丧师误国。秉谦愤,力颂廷弼保守危疆之功。且曰:“今廷弼勘覆已明,议者犹一人私情没天下公论,宁坏朝廷封疆,不忘胸中畛域。”章下廷议。会辽阳复失,廷弼旋起经略。巩妄议夺官,遂与秉谦为仇。廷弼既镇山海,议遣使宣谕朝鲜发兵牵制。副使梁之垣请行,廷弼喜,请付二十万金为军赀。兵部尚书张鹤鸣不予,秉谦抗疏争。鹤鸣怒,力诋秉谦朋党。秉谦疏辨,帝不罪
鹤鸣既抑廷弼,专庇巡抚王化贞,朝士多附会之。帝以经、抚不和,诏廷臣议。秉谦言:“陛下既命廷弼节制三方,则三方之进战退守当一一听其指挥。乃化贞欲进,则使廷弼从之进;欲退,则使廷弼随之退;化贞倏进倏退,则使廷弼进不知所以战,退不知所以守。是化贞有节制廷弼之权,而廷弼未尝有节制三方之权也。故今日之事,非经抚不和,好恶经抚者不和。请专责延弼,实图战守。”
后朝议方撤廷弼,而化贞已弃广宁遁。秉谦益愤,帝以鹤鸣方行边,夺秉谦俸半岁。秉谦复上疏言:“鹤鸣一入中枢,初不过卤莽无远识,既乃至凶狠而动杀机。明知西部间谍俱虚,战守参差难合,乃顾自欺以欺朝廷。”当是时,大学士沈纮假劾鹤鸣疏,出秉谦于外。无何,郭巩召还,交通魏忠贤,力沮秉谦。是冬,皇子生,言官被谪者悉召还,独秉谦不与。家居四年,闻忠贤益乱政,忧愤卒。
(《明史·江秉谦传》,有删节)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三年绩,所垦足抵年例饷银课:按一定的标准考核。
B.因言汝华尸素尸素:占着职位,不干事情。
C.巩妄议夺官坐:坐着。
D.郭巩召还,交通魏忠贤,力沮秉谦交通:暗中结交

下列每组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秉谦力驳谬②尔无忘乃父之志
B.①给事中郭巩独论廷弼丧师误国②吾年未四十,视苍苍
C.①议者犹一人私情没天下公论②天子生人付公理。
D.①好恶经抚者不和②能衔诚致哀

下面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都表现江秉谦顾全大局、一心为朝廷的一组是
①秉谦首陈君臣虚己奉公之道,规切甚至。②秉谦力驳其谬,因言汝华尸素,宜亟罢。
③议遣使宣谕朝鲜发兵牵制。④秉谦愤,力颂廷弼保守危疆之功。
⑤帝以鹤鸣方行边,夺秉谦俸半岁。⑥家居四年,闻忠贤益乱政,忧愤卒。

A.①②④ B.③④⑥ C.②③⑤ D.①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秉谦是明代万历年间进士,先后被任命为鄞县知县、监察御史等职,他仗义执言,一再向朝廷上疏进言,一生忧国愤时,最后含恨而终。
B.江秉谦恳切陈奏君臣无私为国奉献的道理,极力反对户部尚书李汝华大兴屯田的建议,并多次弹劾李汝华,终于使得他的建议不被采纳。
C.沈阳失陷之后,给事中郭巩不顾大局,说熊廷弼的坏话,江秉谦愤慨,坚决地驳斥了他,因而两人结怨,后来江秉谦遭到郭巩的陷害。
D.兵部尚书张鹤鸣为官弄权,压制熊廷弼庇护巡抚王化贞,江秉谦上疏弹劾,大学士沈纮等人假借上疏弹劾张鹤鸣,将江秉谦逐出京城。

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和选修教材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用廉能征,拟授御史。 (3分)

(2)鹤鸣怒,力诋秉谦朋党。秉谦疏辨,帝不罪。(4分)

(3) 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而不克蒙其泽矣。(3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