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共16分)
即兴与推敲
即兴是作家因受某一外在刺激或内在冲动的作用,兴会来临,在文字操作过程中迅速地创造出某作品的状况。即兴的特点是趁热打铁。作家内在形象被唤醒并活动时,文思泉涌,势不可遏,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王勃写《滕王阁序》,李白“斗酒诗百篇”,都属即兴创作。有时,即兴表现为“我不觅诗诗觅我”的紧急状态。一连串的形象、意念、词句以及主要脉络的情节如排山倒海般自动涌现,写都写不及,作家只能抓住轮廓匆忙记下,过后再补充和完善。司汤达53天写出《巴马修道院》,巴尔扎克于1831年写出75种作品,都属此类。即兴作品大都有首尾贯通,情感炽热,有一气呵成之势。
但即兴不是没有酝酿而凭空出现的。首先,即兴需要足够的材料储备和情感积累,王勃铺排大量典故,李白诗歌中丰富的社会和人生经验,都是长期积累和有意储备的。任何酣畅淋漓的即兴创作,都是作家调集平生的记忆信息,厚积薄发形成的。其次,即兴创作要有气氛和契机。即兴的刹那似乎容易,实际上兴会的来临极难。没有气氛和契机,即兴无由发生。王勃拥被而卧,李白饮酒,巴尔扎克喝黑咖啡,便都是借此来制造某种刺激情境,以待兴会到来。第三,即兴的外在表现是突发性和一泻千里的冲动,但实际上却是作家综合心力的集中爆发,是长期酝酿的产物。司汤达写《巴马修道院》虽53天,但其准备和酝酿却花了6年。最后,即兴不是作家的理智所选择的,它和其所禀受的天赋、气质等先天因素以及后天所掌握的本领、技巧有关。
推敲是指作家在语言文字操作过程中反复选择单词、调动语序,以求准确、妥帖地把形象或意念具体化的操作手段。如果说即兴表现为灵感飞溅的快乐,那么推敲则表现了物化过程跋涉的艰难。李频“只将五字句,用破一生心”。《复活》中马丝洛娃的初次登台亮相的一个场景,托尔斯泰花费了10年时间,修改达23处之多。徐志摩说他作诗,从一点意思的晃动到一篇诗的完成,没有一次不经过“唐僧取经”似的苦难。
推敲不仅表现为词句的精选,也包括细节的提炼,人物的安排,章节的转换,意境的合成等等。由于文学创作的工具和媒介都是语言文字,因此,所有的推敲也都以语、词为主来进行。推敲的好处是精雕细琢,表达心象精确鲜明,无处不使人感到作家的匠心。正如即兴创造需要推敲一样,推敲创造有时也会出现颇为畅达的即兴。较长时间的词句斟酌,常常伴随着一连串的灵感和兴会。
即兴和推敲是同一操作过程的两个不同侧面,不可把它们绝对分开。对于具体作家来说,有的可能以即兴为主而以推敲为辅,有的则相反。不管他采用哪种操作方式,目的都是为了完满地把构思体现在纸上,把内在不可捉摸的形象物化为可以通过文字欣赏来消费的文学作品。
如果把即兴与推敲两种方式结合起来,也许更有利于物化的实现。在语言文字的操作实践中,凡著名作家都能发挥即兴与推敲之所长,为己所用。李贺每有兴会,便立刻记取一鳞半爪,存之“诗囊”,回家后反复修改。欧阳修兴会突至,即使如厕,也要马上笔录,过后挂于墙壁,再三推敲。                                     ——节选自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有删改
根据文意,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    )

A.虽然即兴创作在表面上具有突发性,但实际上,它是作家情感和经验累积后的必然结果。
B.一部经过推敲而创作的作品,无处不使人感到作家的匠心;而即兴创作的作品,我们很难感受到作家的匠心。
C.由于徐志摩的作品没有一次不是推敲出来的,因此,读徐志摩诗,我们感受不到那种一气呵成的气势。
D.为了完满地把构思体现在纸上,作家就必须借助即兴和推敲两种方式,把内在不可捉摸的形象物化为可消费的文学作品。

E.即兴创作是比较感性的,但它的背后需要的是长期的积累、积淀;推敲创作是比较理性的,但它的背后又常常伴随着一连串的即兴、灵感。
下列各项,最不能直接表现作者推敲过程的一句是(   )

A.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B.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C.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D.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请简要概述即兴创作产生的条件。
文中说到“如果说即兴表现为灵感飞溅的快乐,那么推敲则表现了物化过程跋涉的艰难”。根据文意,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请简要说明。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一些无序的过度开发和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导致城市悬浮物和污染物排放大量增加,空气质量下降,能见度降低,影响了居民的日常生产生活。雾霾天气已经逐渐被列为灾害性天气。
水平能见度小于10.0 km的空气普遍浑浊现象称为霾或灰霾,其是由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造成的。霾使黑暗物体微带蓝色,远处光亮物体微带红、黄色。空气中的有机碳氢化合物、灰尘等粒子也能使大气浑浊,因能见度恶化导致视野模糊,这种非水性形成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的视程障碍在水平能见度小于10.0 km时,该现象称为霾或灰霾。雾霾天气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天气现象,是雾和霾的混合物,还没有被列入气象观测规范。
雾与霾的区别在于霾发生时相对湿度不大,而雾发生时相对湿度接近饱和或饱和。霾导致能见度恶化,其发生是相对湿度小于60%,且能见度小于10.0 km时的大气浑浊导致视野模糊造成的。雾导致能见度恶化,其发生是相对湿度大于90%、能见度小于1.0 km时大气浑浊导致视野模糊造成的。因此,霾和轻雾的混合物共同造成的大气浑浊、视野模糊、能见度恶化,大多是在相对湿度为60%-90%时的条件下发生的,但其主要成分是霾。霾与晴空区之间没有明显的边界,这点与雾、云存在差异,灰霾粒子的尺度比较小,且霾粒子的分布较为均匀,其粒子是肉眼看不到的空中飘浮颗粒物,粒子大小为0.001-10.000 μm,平均直径为1-2 μm。
通常在低层大气中,气温是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的,但某些情况下会出现逆温现象,气温会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逆温层是指出现逆温现象的大气层。在逆温层中,较暖而轻的空气位于较冷而重的空气上面,形成一种极其稳定的空气层,笼罩在近地层的上空,严重地阻碍着空气的对流运动。对流运动受阻导致近地层空气中的各种有害气体、汽车尾气、烟尘以及水汽等,只能飘浮在逆温层下面的空气层中,无法向上向外扩散,有利于云雾的形成,导致能见度降低,甚至由于空气中的污染物不能及时向大气中扩散,造成大气污染加重,给人们生产生活及交通安全带来严重的危害。
随着空气质量的恶化,雾霾天气现象出现增多,危害加重。这些超细灰尘主要来自机动车尾气尘、燃油尘、硫酸盐、餐饮油烟尘、建筑水泥尘、煤烟尘和硝酸盐等,是雾霾有害颗粒的重要组成部分。雾霾天气时,大气中的气溶胶使空气浑浊受污染,进入人体后不易排出,停留在肺泡,会造成危害。长期吸入易致鼻炎、支气管炎等症。慢性支气管炎和哮喘病人在雾霾天长期停留,病情会加剧。雾霾天气还会使人们的心情灰暗压抑,影响心理健康。气溶胶颗粒凝聚后悬浮在空中,还会造成视程障碍,甚至引发交通事故。
(摘编自王润清《雾霾天气在气象学中的界定与防范》)
下列对于“雾霾”这一概念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造成的、水平能见度小于10.0 km的空气普遍浑浊现象即为霾或灰霾。
B.雾霾天气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天气现象,是雾和霾的混合物,还没有被列入气象观测规范。
C.霾导致能见度恶化,其发生是相对湿度小于60%,且能见度小于10.0 km时的大气浑浊导致视野模糊造成的。
D.雾霾天气时,大气中的气溶胶使空气浑浊受污染,进入人体后不易排出,停留在肺泡,会造成危害。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由于城市悬浮物和污染物排放大量增加,空气质量下降,能见度降低而形成的雾霾天气目前已经被列为灾害性天气。
B.霾和轻雾的混合物共同造成的大气浑浊、视野模糊、能见度恶化,大多是在湿度为60%-90%时的条件下发生的,但其主要成分是霾。
C.在逆温层中,较冷而重的空气位于较暖而轻的空气下面,形成一种极其稳定的空气层,笼罩在近地层的上空,对空气的对流运动会产生严重的影响。
D.雾霾天气不仅会导致鼻炎、支气管炎等症,而且对人的心理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如若造成视程障碍,则必会造成交通事故。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些无序的过度开发和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造成机动车尾气尘、燃油尘、硫酸盐、餐饮油烟尘、建筑水泥尘、煤烟尘和硝酸盐等有害物质不断增多,雾霾天气的出现在所难免。
B.雾与霾的区别在于霾发生时相对湿度较小,小于60%;而雾发生时相对湿度接近饱和或饱和,大于90%。霾和轻雾的混合物会共同造成大气浑浊、视野模糊、能见度恶化。
C.灰霾粒子的尺度比较小,且霾粒子的分布较为均匀,其粒子是肉眼看不到的空中飘浮颗粒物,因此,霾与晴空区之间没有明显的边界。
D.人们在雾霾天气长期吸入易导致慢性支气管炎或哮喘病,心情也会变得灰暗压抑,更为严重的可能造成精神抑郁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怎样认识和破解“碳排放”
陆健健
①联合国下属的气候专家组织的不少专家认为,现在温室气体排放太多了,应该马上减少二氧化碳类温室气体的排放,如果现在不降下来的话,全球气温会形成指数型上升趋势,会很快导致地球不适合人类居住,换句话说,地球毁灭的日子快要到了。实际情况好像并不是那么回事。
②碳循环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一种系统,属沉积型循环物质类型。据专家检测,整个地球碳的含量并不是太高。地球结构的0.027%是碳,而且大部分储存在石灰岩中。在岩石中,碳主要以碳酸盐的形态存在,在水体中主要以碳酸氢根的形态存在,在大气中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态存在。碳及其化合物,在地球圈包括生物体内不断转变形态,形成不同类型的循环圈.如果含碳能源利用多了,二氧化碳排放就多,大气中的浓度就会上升,除了温室效应,还会引起酸雨现象。在很多工业发达地区,下的雨不少是酸雨,这也是造成有些绿化植物生长不好的重要原因。同时,二氧化碳也会溶入水中,如果水中碳多了就会出现水体酸化现象。由此可见,目前全球生态系统的几个重大生态问题中,不少都与碳循环相关.
③由于碳循环引发了不少生态问题,事关全球人类发展,大家很自然地认为,应该想办法控制碳排放。目前主要有三个观点:不排碳、少排碳、使用无碳能源.不排碳的地区就是不发展的地区,甚至是没有生命的地区,所以完全不排碳是不可能的。少排碳,就是现在普遍提倡的“低碳社会”,所谓“低碳社会”主要是通过四方面达成:一是节能减排,尽可能提高能量的使用效率,特别是通过一些措施,提高工业生产的能效;二是“低碳一建筑业,提倡热传导率低的建筑,冬天保暖,夏天通风散热;三是“低碳”城市规划和区域规划,通过合理布局产业、居民区和交通来节约能量,这一块也包括产业结构调整在内;四是行为“低碳”。当前社会更感兴趣的,是寻找无“碳”能量。比如法国用得最成功的是核能,日本也用得很成功,但现在发现,核能的弊病越来越大,甚至比含碳能量造成的危害更多。不仅会有各种核泄漏事故,就是核电的废料处理也还没有特别好的方法。
实际上,一个区域既要发展,又不改变碳能利用方式,是不可能达到“零碳”效果的。再节能减排,还是会释放二氧化碳.不管是传统工业,还是未来要发展的新工业,包括“迪士尼”那样的游乐业,都不可避免消耗能源。太阳能在实施过程中发现了不少问题。比如太阳能光板的制作过程,一方面要消耗大量能源,另一方面也会产生大量污染,尤其是重金属污染。还有储能问题,因为太阳不是每天准时出来,即使出来了亮度也不固定。光能多时要把能量储存起来,而高效率的储能电池就成为新的发展瓶颈。还有,太阳能发电占地面积很大。尽管我国沙漠也很多,可没人去,如何输出电力也成问题.除此之外,我们还有风能,风能发电厂全国都在造,特别是沿海地区.也有人提议做潮汐发电,但是潮汐发电需要建坝,而建坝对环境的破坏很大。总而言之,目前我们通过节能减排等措施可以做到“低碳”,但还不能做到“零碳”。
④我们可以用无碳能源局部替代含碳能源,但由于开发无碳能源的设施装备还摆脱不了含碳能源的消耗,因此不能被称作是真正意义上的“零碳”。那么,是否有真正能做到 “零碳”的设想呢?换句话说,我们在未来100至200年内还要使用含碳能源,我们如何来使得地球环境在这个阶段不受损害,确保我们的经济和社会继续发展?或者我们如何来创造人类社会继续发展的动力,实现真正的“零碳”?我的设想是:师法自然,在碳循环的碳汇库上做文章。在认识自然碳循环客观规律的前提下,通过生态建设的措施,增强全球(或地球局部地区)的碳汇能力,特别是海洋及海洋生物的碳汇能力,从实现局部区域的“零碳”做起,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
(摘自《新华文摘》2013年9月8日,有删节)
关于控制碳排放,作者认为“目前我们通过节能减排等措施可以做到“低碳”,但还不能做到“零碳”,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原因。(4分)
简要分析第三自然段的论述层次。 (4分)
文章结尾画线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有何作用?(4分)
根据文章内容,你认为现阶段在我们的生活中如何看待和应对“碳排放”?(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茶壶
安徒生(丹麦)
从前,有一个茶壶很骄傲。
它看着自己光滑的瓷感到骄傲,看着自己长长的嘴感到骄傲,看到自己那个大把手也感到骄傲。它扭头看了看自己的前后,前面是一个壶嘴,后面是一个把手,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它老是谈着壶嘴和壶把手,就是不谈它的盖子。原来盖子早就被打碎了,是后来粘好的,所以它有缺憾,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这套喝茶的用具中有杯子、奶油罐和糖罐,它们把茶壶盖的缺点记得清清楚楚。说到它的缺点比说那个完好的把手和漂亮的壶嘴的时候多。茶壶心里知道这一点。
“我太了解它们了!”茶壶自己在心里说,“我也知道我的缺点,而且我也承认。我可是很谦虚,很朴素的。我们大家都有缺点,但是我们也都有优点。杯子只有一个把手,糖罐有一个盖子。这两样我都有,而且我还有它们所没有的一样东西一一壶嘴。凭着这个,我也能成为茶桌上的皇后。糖罐和奶油罐可以担任甜味的管家,而我是大家的指挥。我把幸福分给那些干渴的人群。在我的身体里面,中国的茶叶在那白开水中散放出香气。”这话是茶壶在它还年轻时说的。
它站在铺好台布的茶桌上,这时一只娇嫩的手揭开它的盖子。不过这只手很笨,居然没拿住茶壶,茶壶掉在了地上,壶嘴跌断了,把手也断裂了,那个壶盖更是摔得粉碎。茶壶躺在地上昏过去了,开水洒了一地。这对它说来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更糟糕的是大家都在笑它。大家只笑它,而不笑那只笨拙的手。
“我永远忘记不了这次经历!”茶壶后来回顾自己一生时说,“人们叫我为一个病人,把我放在一个角落里。一天以后,人们把我送给一个要饭的女人。我沦为贫民了,我难过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正在这时,我的生活开始好转起来。真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人们给我的身体里装进了土,对于一个茶壶说来,等于入葬。但是土里却种了一个花根。谁种进去的,谁拿来的,我都不知道。把花放进去算是弥补了失去的中国茶叶和开水的损失,也算是作为把手和壶嘴打断的一种补偿.
“花根躺在土里,躺在我的身体里,成了我的心脏,一颗跳动的心一一我从来还不曾有过这样的东西。我现在是有生命、有精神的了。花根慢慢发芽了,我开始有了感觉。它开出了花朵.我看到它了,我在这美丽的花香中忘记了自己。为了别人而忘记了自己,这可真是一件幸福的事。花没有感谢我,也没有想到我。它接受人们的赞扬。但是我听到也感到高兴,它一定也会很高兴的。
“有一天我听到一个人说,这么美丽的花应该有一个更好的花盆来配它。于是人们把我拦腰打了一下,可真是痛啊,花儿被挪出来,栽进一个更好的花盆里去了.
“我在哪呢?我被扔到院子里,已变一堆残破的碎片,但是我的记忆还在,我不会忘记的。”
(选自《语文周报》2013年9月)
请根据第一自然段的上下文,在文中的横线上补充上一句承上启下,并折射人性的句子。(4分)
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联系上下文,分析文中画线的句子表现了“茶壶”怎样的性格特征。 (4分)
(1)我可是很谦虚,很朴素的。
(2)真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请联系上下文,分析“花根”这一事物对本文情节发展起到的作用。(4分)
请梳理“茶壶”的心理历程,并联系原文谈一谈你对幸福的认识。(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通过读书——仕进而成为官僚士大夫,这是自汉代以来形成的重要的中国文化传统.汉代儒生读书仕进之路的形成,除了是整个社会对儒家思想文化的要求外,与汉代儒生的自我改造也是密不可分的.客观上讲,由于先秦的儒生以学习六经、传授知识为主,在秦汉官僚政治社会里是缺少从政的技能与本领的.为了实现他们的政治理想,走向仕途,他们就必须进行自我改造。以适应这个社会的需要.这个改造过程,实际上从汉初就已经开始.当时的几位著名儒生,如陆贾、叔孙通、贾谊、晁错、公孙弘,其思想和政治主张,已超出儒家学派的界域.汉武帝为儒生们开启了一条通向仕途之路,这在中国政治史和文化史上都是一件大事,这为儒生们实现自己的治世理想创造了条件,同时也对他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儒生们往往从书本出发,把现实社会理想化,其处世或议论常不免宏阔迂腐:而统治者则需要的是务实的治国人才.因此,一个儒生如何才能把自己通过经书学习而得到的文化知识变成政治智慧,是对他们的一个严峻考验.汉武帝在当时虽号称重儒,所重视的也不是那些腐儒,而是像董仲舒、公孙弘、兄宽那样“通于世务,明习文法,以经术润饰吏治”的儒家.
儒生和文吏在汉初属于两个不同的社会群体,二者之间有着严格的区别.儒生有时侯可以称之为“文学”,而文吏之俗称则为“刀笔吏”.由王充在《论衡.程材》可知,即便是在东汉,世俗仍有轻儒生而高文吏的习气.王充为此而为儒生抱不平,但在客观上也说明,儒生在事功方面确有不如文吏之处,他们在走入仕途时必须要改造自己,在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道德操守的同时,一定要具有优秀的管理能力。真正由读书出身而在政治上又居高位的优秀官僚,必须是二者的结合.据《宋书·百官下》:“汉武帝纳董仲舒之言,元光元年,始令郡国举孝廉……限以四科,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习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决断,材任三辅县令。”这四科当中,前两项是对文化修养与道德操守的要求,后两项是对管理才能的考量。事实也是如此,自汉以后的儒生在中国的政治领域之所以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就是因为他们经过了这样的改造,符合以上四科的要求。可以看出,这一改造的过程也是与文吏融合的过程。
在汉代政治舞台的较量中,经过自我改造的儒生最终打败了文吏.之所以如此,除了汉代社会历史发展的需要之外,文吏们缺少崇高的人文关怀是其最为致命的缺陷。文吏们以商鞅、韩非的法家理论治国,排斥礼义、仁爱、孝悌等人文道德关怀,严刑峻法,刻薄少恩。由此而反观儒生之从政,其意义不仅仅在于他们经过自我改造后也具备了吏治之才干,而在于他们把儒家的人文关怀渗透到国家的政治管理当中。一个真正优秀的儒家出身的官吏,不仅要使其民能够“安居乐业”,而且还能够做到“移风易俗”,其代表人物就是蜀守文翁。文翁的意义,不仅在于使蜀地人民安居乐业、移风易俗,为汉代树立了一个儒生出身的官吏的正面形象,而且还在于他的事迹从深层次上说明了儒家士大夫政治所以优于法家文吏政治之处。它使得这个社会的官僚体系不是仅仅停留在事功的层面上,而是把儒家的道德伦理观念深深地融注其中,使这个士大夫官僚体系具有高尚的道德价值取向,从而建立了一个新的道器相通的政治文化模式。
(选自《新华文摘》2013年19期,有删改)
对汉代“儒生打败文吏”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吏们虽在事功方面比儒生强,但缺少崇高的人文关怀。
B.朝廷令郡国限四科举孝廉,引导了儒生自我改造的方向。
C.统治者需要的是务实的治国人才,文吏未通过严峻考验。
D.儒生们能把儒家的人文关怀渗透到国家的政治管理当中。

下列关于汉初儒生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儒生在有自己的文化修养和道德操守的同时,还要具备优秀的管理能力。
B.儒生往往从书本出发,把现实社会理想化,处世或议论常不免宏阔迂腐。
C.儒生属于与文吏有着严格区别的社会群体,世俗有轻儒生高文吏的习气。
D.很多儒生缺少把自己通过经书学习而得到的文化知识变成政治智慧的能力。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儒生读书仕进之路的形成,除社会原因外,儒生自我改造是根本原因。
B.称儒生为“文学”,称文吏为“刀笔吏”,表明了儒生地位高于文吏。
C.到汉代,儒家士大夫政治终于取代法家文吏政治,形成官僚士大夫体系。
D.蜀守文翁,做到了“安居乐业”“移风易俗”,是儒家士大夫的代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城市的软肋
马国福
①到过一些大城市,给我的印象是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一样的高楼大厦,一样的几何形状,古板、冷峻、单调,豪华的橱窗闪现的不是城市的光彩而是一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寒光;夜幕下不停闪烁的霓虹灯光,闪烁的不是城市的辉煌,暧昧的气氛中,反而让人多了一分悲凉。一个城市物质的文明复制着另一个城市的文明,一个城市的繁荣追赶着另一个城市的繁荣,一个城市的进步翻版着另一个城市的进步,没有个性,没有底蕴,没有特色。如同一个患了软骨病的重症病人,表面上看起来健康,实际上却弱不禁风。
②拥挤的交通让步履匆匆的城里人倍感压力,浮躁不安,增长出口骂人的坏脾气;过度的开发污染让城里的月光像生了锈的钢铁,没了风姿没了风清云白的雅致;泛滥的商贸让大街小巷像裂缝的喇叭,噪音震天,头皮发麻;交通规则频频被践踏,欺诈行为屡屡出现,破碎的垃圾在城市的角落随意倾倒,像治不好的暗疮;代办假证的牛皮癣随处可见,无孔不入;扮成弱势群体的乞丐在热闹繁华的路段随时可以拉住你的衣角,强行让你行善,要想从此过,留下“慈善钱”,使得过往行人不得不成为一名阳光下的慈善家,以不多的零钱部分地满足他们的行骗愿望;那些充满诱惑图片暴露挑逗的名片、传单随时可能塞到你的手中……
③这些,都是城市的软肋和痔疮。
④我到过香港,也到过一些不知名的小城市和小镇。香港的夜晚尽管大街上车辆行人川流不息,但是夸张一点地说,地上掉下一根针都能听到声音。遇到堵车,后面的司机根本不会不停地按喇叭,更不会因为自己开了宝马就似乎高人一等地拉开车门对堵在前面的出租车以及行人破口大骂。而我们所处的城市呢?开了宝马似乎自己就是帝王将相,高人一等,不停按喇叭,甚至会动粗骂人打人,实在是让我等百姓汗颜。还有一些城市既保留自己的特色,又建造高楼大厦,文化传统在繁荣开放的经济建设大潮中不但没有被抹杀掉,反而保护得非常完好。让人感到身子走在古代的街市上,扑面而来的却是现代气息,古朴又不失现代,开放又不乏传统。这类城市以古城居多,是城市中的活宝。还有一些小镇,小桥流水人家,民风淳朴,没有现代城市的狡诈,他们给你奉献出的真实笑脸你在繁华的城市很难看到,真的是“人在巷中游,车在画中行”,让人感到舒适,感到一种源于自然的真实和惬意。
⑤依我很浅的资历,如果用女人来比喻城市,我认为,发达繁华的城市是脸上涂脂抹粉在舞台上走步的漂亮模特,尽管外表光彩照人,如果铅华洗尽,她们身上总有那么一块暗伤和软肋,文化底蕴不足,个性不突出,缺乏张力和十足的美感;发展中的城市是一个从农村走向城市的村姑,尽管用经济上的繁荣沾了些时尚的胭脂但是仍有那么一点点笨拙,脸面上时尚,但耳根背后还有那么一点黑黝黝的污垢,就好比一条漂亮干净整洁的街道上突然冒出的一堆垃圾,让人大跌眼镜。而那些有着悠久历史和传统的城市则像一个气定神闲的老妪,满脸的皱纹是她身上最美丽的花,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她衣襟上巧妙娟秀的花纹,越老越美丽,越老越显得可爱,越值得依恋。她们的骨头不但硬朗而且有一种穿透人心的力量。这是女人中的极品。
⑥有个性才有发展的未来,有个性才有超人的魅力。思路决定成败,方向决定未来。如果一个城市在发展的进程中只注重用经济的繁荣为自己脸上涂脂抹粉,在功劳簿上添油加醋,而不以文化传统发扬个性,以制度秩序捍卫个性,那么不久的将来,其势必会陷落在以几个阿拉伯数字衡量经济的误区上。这是一种悲哀。
⑦城市的软肋是文化的缺失,个性的没落,秩序的破坏。深厚牢固的文化个性是城市的根脉所在,有效的制度秩序是城市的筋骨所系,良好的品位素质是城市的脚趾,我想一个城市如果这三个部位出了问题,那么它的任何一根软肋都有可能让它跌倒在暂时的繁荣和进步上。
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文章开头写大城市“一样的高楼大厦,一样的几何形状”,在对比中暗寓作者的感慨。
B.“夜幕下不停闪烁的霓虹灯光”在描摹城市繁荣的同时,折射出城市建设的弊端。
C.“使得过往行人不得不成为一名阳光下的慈善家”讽刺了城市中人们的麻木、冷漠。
D.作者认为具有悠久历史与传统的城市如同气定神闲的老妪,是女人中的极品,比喻精当。

E.“文化个性”“制度秩序”“品位素质”是城市的要素,勿跌倒在暂时的繁荣与进步上。
阅读文章第②段,联系上下文解释“软肋”与“痔疮”的含义,并简要回答作者这样写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将城市比作“女人”,请概括回答作者笔下城市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第①段中有“让人多了一分悲凉”,第⑥段中有“这是一种悲哀”,有人说,这样写给人重复之感,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