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称,自鸦片战争起思想界开启了引西救儒的过程,而经曾国藩、张之洞、王韬、康有为至严复,到20世纪初出现西儒对立状态。在近代中西文化碰撞交融过程中,蕴含的共同的主题是( )
| A.强国御辱 | B.实业救国 | C.民主共和 | D.科学理性 |
李绅的《悯农》诗曰:“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造成诗中自耕家境遇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 | B.没有土地,无偿为地主劳动 |
| C.封建国家沉重的赋税剥削 | D.家里人口过多,入不敷出 |
《沈氏农书》中记载:“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这段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
| A.与农业相结合,竞争力强 | B.手工的生产方式,效率较低 |
| C.以营利为目的,面向市场 | D.生产成本较低,自给自足 |
某古代水利工程“旱时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后来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征丁十二百人护之”,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
| A.都江堰 | B.郑国渠 | C.白渠 | D.芍陂 |
下列对中国封建社会“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现象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的必然结果 | B.引起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局势动荡 |
| C.封建统治者通过采取措施得以根本解决 | D.政府往往限制土地的高度集中 |
祈盼“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一个美好愿望,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是
| A.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家畜养殖的传统 | B.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
| C.用牛力耕田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 D.采用“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