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此外复有杂调。”以下理解与材料相符的是( )
A.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 |
B.国家将土地按人头平均分配 |
C.国家将土地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 |
D.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需承担国家的租税役 |
罗马法的监护制度十分先进,罗马法将保护未成年人及其它社会弱者的利益看成是一种义务,一种社会公职,强调国家和社会对未成年人的保护责任。这体现了罗马法的
A.法律至上原则 | B.对公民权的尊重 |
C.自由公正意识 | D.人文主义精神 |
明清时期,“苏(州)城花素缎机工业,向分京苏两邦,各有成规,不相搀越。……(技艺)均系世代相传,是以各归主顾,不得紊乱搀夺。”材料表明当时的苏州
A.纺织业由政府专营 | B.手工业者缺乏人身自由 |
C.技术垄断成为行规 | D.私营手工业分工明确 |
某老师在一堂历史课上强调:宋人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四句话,就内容而言反映了宋代学者的远大抱负。请问老师判断的依据主要是
A.为天地立心,说明宋代学者以人为主体解释天理 |
B.为生民立命,说明宋代市民崛起,受到政府重视 |
C.为往圣继绝学,说明宋代印刷术发达,书籍流通 |
D.为万世开太平,说明加强集权后,社会和谐太平 |
钱钟书在《管锥编》中指出:“史家追叙真人实事,每须遥体人情,悬想事势,设身局中,潜心腔内,忖之度之,以揣以摩,庶几入情合理。盖与小说、院本之臆造人物、虚构境地,不尽同而可相通;记言特其一端。”这说明他认为历史学家( )
A.研究历史不可借助想象和推论 |
B.在研究历史时要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
C.要亲自参与历史实践感悟历史 |
D.进行历史想象时要尊重历史原貌 |
学术界普遍认为:“邓小平继承和借鉴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思想,并同时发展和提升了这一思想。”邓小平“继承和借鉴”主要表现在 ( )
A.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政策 |
B.引进外资并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
C.引进固定的粮食税减轻农民负担 |
D.废除平均主义,实行按劳分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