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作为近代前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可以支持这一观点的依据有( )
①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完全确立
②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开始向资本输出为主转变
③使中国由一国独霸向列强共同支配的局面过渡
④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⑤中国社会两大矛盾汇流,集中表现在反对清朝统治的斗争上
A.①②③ | B.③④⑤ | C.①③⑤ | D.①④⑤ |
1938年,蒋廷黻先生在所著《中国近代史》中指出:“当时的人对于这些条款(指《南京条约》内容)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来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的人并不这样看。”对《南京条约》内容中关于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的轻看说明清朝统治者
A.重在防范西方对华经济侵略 |
B.近代国家主权意识淡薄 |
C.对西方各国给予同等待遇 |
D.执行传统的抚夷外交政策 |
据清代《畴人传》统计,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到清初,在天文历算方面有一定成就的共收录243人,其中自西汉至明中叶约150人中,出生于官学的“司天学生”和“星历生”仅有2人;出生于“司天官属”和“司天役人”的也只有2人。这一数据反映出
A.科技教育成为私学的主要内容 |
B.理学传播成为官学主要教育内容 |
C.官员选拔标准制约官学教育内容 |
D.封建儒学教育扼杀士子创新思维 |
意大利人利玛窦在中国传教时声称:“佛者,天主所生之人,天主视之,与蚁正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明朝后期天主教传播的特色是
A.借助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
B.借助了西方先进的科技 |
C.贬低佛教的地位和影响 |
D.以儒家思想形式为载体 |
宋代对外贸易中,从东南亚等地进口香料、药材、犀角、象牙、珊瑚、珍珠等,从日本进口硫磺、水银、沙金及扇子等工艺品,从高丽进口人参、绫布、文具等。这些物品的进口
A.满足了特定人群的消费需求 |
B.反映了政府垄断对外贸易的特征 |
C.推动了国内民间贸易的发展 |
D.促进了传统自然经济的松动 |
隋朝开通了京杭大运河,把北方政治同南方的经济连接起来,经历五代十国的分裂以后,北宋恢复了这条南北枢纽,京师开封已日益依赖通过运河运来的南方米粮,漕运成为北宋朝廷的生命线。材料观点实际上说明了
A.发展京师经济的重要性 |
B.建设都城防御的急迫性 |
C.国家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向南方 |
D.京杭运河是北宋水路交通枢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