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这是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下列哪一制度的评价
A.推恩令 | B.察举制 | C.九品正中制 | D.科举制 |
儒家主张“学而优则仕”,晋商家族则有“学而优则贾”的传统,这说明()
A.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
B.晋商经营理念先进 |
C.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 |
D.科举制度已经衰落 |
《中国古代史》中指出:在西周分封制度下,同姓集团授予封土,赐之以氏。当时,姓、氏是统治阶级的特权,“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到战国以后,姓氏的分野逐渐消失,平民逐渐获得姓氏。”下列各项与“平民得姓”关系最直接的是()
A.宗法制度的影响 | B.郡县制度的发展 |
C.儒家思想的发展 | D.小农经济的产生 |
2004年,陈水扁在就职演说中说:“台湾的民主发展与台海的和平稳定,一直备受国际关注。个人要代表我国政府及人民再一次表达由衷的感谢。面对海峡对岸持续增加的武力威胁,盼望国际社会继续关注并协助维护台海的和平与亚太地区的稳定。”这一演说()
A.取得了国际势力对台湾独立的支持 |
B.是对大陆“一国两制”的歪曲和误解 |
C.逐步地改变了海峡两岸的力量对比 |
D.严重违背了两岸达成的“九二共识” |
1959年9月,美国发表一份对华政策的研究报告:取消对中国大陆的禁运,赞成中共加入联合国,台湾则为普通会员;成立“台湾共和国”,台湾军队撤出金门、马祖等。对此,台湾方面回应:《开罗宣言》早已明文规定台湾归还中国,自1945 年起即无所谓有台湾的法律地位问题。这表明( )
A.蒋介石改变追随美国的政策 |
B.中美关系出现重大转折 |
C.台湾当局坚持“一个中国” |
D.海峡两岸关系日趋紧张 |
1978年5月,《光明日报》刊发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起了广泛关注。该文初稿作者在听到赞誉声的同时,也因看到一些报刊批评该文“违反中央精神和反对毛泽东思想”,转而安排“后事”:“我已经有思想准备了,我准备要坐牢。”上述材料表明当时()
A.社会舆论呈“百花齐放”之势 |
B.“左”倾束缚亟待突破 |
C.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渐入人心 |
D.“两个凡是”名存实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