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数量在有环境阻力(非理想)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如图为“S”型增长曲线的其他表现方式(图中dN/dt表示种群增长速率;MSY表示种群最大增 长速率;N表示种群数量;K值表示环境容纳量)。下列有关该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种群数量达到K/2时,控制有害动物最为有效 |
B.在种群数量达到K/2时,dN/dt最大,可以任意捕捞且不会影响种群再生 |
C.种群数量超过K/2时,dN/dt下降,会导致该种群的丰富度下降 |
D.建立自然保护区等措施可以提高K值(环境容纳量),从而达到保护濒危动植物的目的 |
尿嘧啶核糖核苷(简称尿苷)在细胞内可以转化为尿嘧啶核糖核苷酸。如果选用含有3H-尿嘧啶核糖核苷的营养液,处理活的小肠黏膜层,几小时后检测小肠绒毛,发现整个小肠黏膜层上均有放射性出现。推测与之密切相关的过程是下图中的
A.① | B.② | C.③ | D.①和② |
下列有关科学实验与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A.恩格尔曼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
B.证明DNA进行半保留复制的实验应用了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 |
C.研磨苹果获取还原性糖、研磨剪碎的绿叶提取色素都要添加SiO2和CaCO3粉末 |
D.艾弗里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证明了遗传物质是DNA |
请挑选出恰当的科学方法与实验目的组合()
选项 |
科学方法 |
实验目的 |
A |
建构模型 |
研究DNA分子结构 |
B |
光学显微镜观察 |
认识细胞膜磷脂双分子层 |
C |
用豌豆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 |
研究遗传的两个基本规律 |
D |
35S标记噬菌体的DNA,并以此侵染细菌 |
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
下列为某一段多肽链和控制它合成的DNA 双链的一段:“—甲硫氨酸—脯氨酸—苏氨酸—甘氨酸—缬氨酸—”、
密码子表:
甲硫氨酸AUG;脯氨酸CCA、CCC、CCU、CCG;
苏氨酸ACU、ACC、ACA、ACG;缬氨酸GUU、GUC、GUA、GUG;
甘氨酸GGU、GGA、GGG、GGC。
根据上述材料,下列描述中,错误的是()
A.该DNA中的①链起了转录模板作用B.这段多肽链中有4个“—CO—HN—”的结
构
C.该段DNA双链一定位于基因的外显子上
D.决定这段多肽链的遗传密码子依次是AUG、CCC、ACC、GGG、GUA
用标记了玉米体细胞(含20条染色体)的DNA分子双链,再将这些细胞转入不含
的培养基中培养,在第二次细胞分裂的中期、后期,一个细胞中的染色体总条数和被
标记的染色体条数分别是
A.中期20和20、后期40和20 |
B.中期20和10、后期40和20 |
C.中期20和20、后期40和10 |
D.中期20和10、后期40和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