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为水利研究部门实验室模拟,同一降水过程中径流量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图中四条曲线:自然状态的洪水过程线、自然状态的地下径流过程线、城市化后的洪水过程线、修建水库后的洪水过程线,依次对应的序号分别是
A.①、②、③、④ | B.③、④、①、② |
C.②、④、①、③ | D.①、③、④、② |
防治城市暴雨时发生内涝的最有效措施是
A.保护城市原有湿地 | B.提高地面透水能力 |
C.扩大城区绿地面积 | D.完善城市排水系统 |
读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46—48题。图中三条以运输煤炭为主的铁路干线中,由北向南依次是
A.大秦线、神黄线、胶济线 |
B.大秦线、神黄线、焦(作)日(照)线 |
C.神黄线、焦(作)日(照)线,胶济线 |
D.神黄线、大秦线、焦(作)日(照)线 |
制约该地区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资源及其解决措施是
A.水—南水北调 | B.天然气—西气东输 |
C.电—西电东送 | D.煤—西煤东运 |
关于山西省煤炭基地建设,叙述正确的是
①把山西省建成能源基地的优越条件是煤炭资源丰富,地理位置适中
②有利因素之一是交通发达,水资源丰富
③新建铁路大秦线,目的是为了增加煤的外运量
④扩大煤田面积,提高煤炭的开采量
A.①② | B.①③ | C.③④ | D.①④ |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位于有“中华水塔”之称的青海省,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测算,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澜沧江总水量的15﹪等都来自这里。这里是世界海拔最高的湿地和生物多样性最为集中的地区,被科学家誉为“生态处女地”。近年来,三江源地区过渡放牧、淘金、采药、偷猎野生动物等现象屡禁不止。据此完成44-45题。关于三江源生态环境遭破坏,产生后果的正确叙述是
①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大江的径流增加,而地下水相应地减少
②地表蒸发更加旺盛,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大江源头会干涸,长度也会缩短。
③由于这里野生动植物资源稀少,破坏后较容易再生并恢复原貌
④植被退化、减少、既会造成荒漠扩大,又会导致水土流失
A.①② | B.②④ | C.③④ | D.①④ |
关于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保护适宜采取的发展战略与措施,叙述正确的是
①必须停止经济建设,将居民全部迁出自然保护区,切实保护环境
②只有加快青海省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促进当地居民转产、迁移、脱贫,才能有效保护生态环境
③青藏铁路不应该在此穿过,否则保护生态环境的规划将落空
④要积极建设人工草场,恢复天然林,不能实施把生态优势变为经济优势的发展战略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④ | D.②④ |
读我国某区域示意图,回答42—43题图中湖泊的最大水量一般出现在
A.春季 | B.秋季 |
C.冬季 | D.夏季 |
与华北平原相比,图中绿洲发展农业生产的优势条件是
A.太阳辐射强 | B.热量充足 | C.水源丰富 | D.土壤肥沃 |
27日返回北京。这是我国科学家首次对亚马孙河地区进行的地理和生态环境综合科学考察。据此回答38-41题。亚马孙地区有世界最大的、被称为“地球之肺”的生态系统,对其带来严重破坏的主要是
A.热带雨林迁移农业 | B.粗放的畜牧方式经营方式 |
C.滥捕滥杀野生动物 | D.过渡引水灌溉 |
亚马孙地区热带雨林分布面积比刚果盆地更大,原因有
①西高东低的地形,有利于东南风的深入
②受暖流的影响大
③受寒流的影响大
④纬度低,热量充足
⑤平原面积广
A.①③④ | B.②④⑤ | C.①②④ | D.①②⑤ |
亚马孙雨林面积减少直接导致的后果是
A.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地势较低的地区 |
B.全球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平衡受到破坏,大气二氧化碳的含量上升 |
C.产生厄尔尼诺现象,亚马孙平原形成洪涝灾害 |
D.中纬度地区降水增加,欧洲西部形成干旱少雨的天气 |
雨林被誉为世界生物基因宝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雨林受人类破坏最少,因而保存完好 |
B.亚马孙雨林的物种资源占全球陆地物种的一半以上 |
C.亚马孙雨林的减少对物种基因的影响不大 |
D.雨林生态的脆弱性是导致物种减少的直接原因 |
读我国两个三角洲略图,据此回答35-37题从自然条件看,两地的差异是
A.甲比乙土壤肥沃 | B.甲比乙矿产丰富 |
C.甲海洋比乙广阔 | D.甲比乙热量条件差 |
利用各自的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两地都发展了
A.钢铁和造船 | B.甘蔗种植业 | C.淡水养殖业 | D.造纸和化工 |
下列工业基地与其所在三角洲的组合中,正确的是
A.京津唐工业基地——甲三角洲 |
B.沪宁杭工业基地——乙三角洲 |
C.珠江三角洲轻工业基地——乙三角洲 |
D.辽中南重工业基地——甲三角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