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自由组合,如果F2的性状分离比分别为9:7,那么F1与隐性个体测交,与此对应的性状分离比分别是
A.1:3 | B.1:1 | C.1:2:1 | D.9:3:3:1 |
图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下列关于种群在某环境中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当种群数量到达e点后,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 |
B.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 |
C.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克服环境阻力生存下来的个体数量 |
D.若该种群在c点时数量为100,则该种群的K值为400 |
下列有关种群“S”型增长曲线的说法,正确是
A.“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 |
B.种群增长率在各阶段是不相同的 |
C.“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与时![]() |
D.种群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制约 |
在西部大开发中,要对部分耕地“退耕还草、还林”,在这个过程中农田的演替属于
A.初生演![]() |
B.先是初生演替,后为次生演替 |
C.次生演替 | D.先是次生演替,后为初生演替 |
下列实验中,甲、乙表示用不透光的锡箔纸套在燕麦胚芽鞘的不同部位,丙、丁表示用不透水的云母片插入燕麦胚芽鞘的不同部位,从不同方向照光,培养一段时间后.胚芽鞘的生长情况是
A.甲向右生长 | B.乙向右生长 | C.![]() |
D.丁向左生长 |
胚芽鞘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和弯曲生长的部位分别是
A.尖端、尖端、尖端 | B.尖端、尖端、尖端下面的部分 |
C.尖端、尖端下面的部分、尖端下面的部分 | D.尖端、尖端下面的部分、尖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