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合成的生长素类似物,如2,4–D、萘乙酸等,具有与生长素相似的生理效应。它们在生产上的应用很广泛。
(1)2,4–D是一种最早应用的选择性除草剂,在农业生产上常用它除去单子叶农作物田间的双子叶杂草。单子叶农作物与双子叶杂草对2,4–D浓度的反应如下图曲线所示。
①从图中可以看出2,4–D作用的特点是__________。
②图中曲线_______代表双子叶杂草,图中X点(甲、乙的交点)对应的浓度对于双子叶杂草的作用效果是________,2,4–D作为除草剂的最佳使用浓度是________点所对应的浓度。
③近几年,媒体经常报道有些农民使用除草剂导致作物绝产的消息。如果某农民使用的2,4–D不是假冒
产品,请你分析导致作物绝产的最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4–D还能促进插条生根。为了探索2,4–D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某生物兴趣小组先做了一组梯度比较大的预实验,实验的结果如下图所示。
①图中纵坐标的标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推测最适浓度的大致范围在__________之间。
②做预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式实验中要实现实验目的,最少需要设置______组实验(相对浓度梯度为1)。
人类在预防与诊疗传染性疾病的过程中,经常使用疫苗和抗体。已知某传染性疾病的病原体为RNA病毒,该病毒表面的A蛋白为主要抗原,其疫苗生产和抗体制备的流程之一如图,请回答:
(1)过程①代表的是______________。
(2)过程②构建A基因表达载体时,必须使用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种工具酶。
(3)过程③采用的实验技术是____________,获得的X是____________。
(4)对健康人进行该传染病免疫预防时,可选用图中基因工程生产的__________所制备的疫苗。对该传染病疑似患者确诊时,可从疑似患者体内分离病毒,与已知病毒进行________比较;或用图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进行特异性结合检测。
(年)植物甲具有极强的耐旱性,其耐旱性与某个基因有关,若从该植物中获得该耐旱基因,并将其转移到耐旱性低的植物乙中,有可能提高后者的耐旱性。
回答下列问题:
(1)理论上,基因组文库含有生物的____________基因;而cDNA文库含有生物的________基因。
(2)若要从植物甲中获得耐旱基因,可首先建立该植物的基因组文库,再从中________出所需的耐旱基因。
(3)将耐旱基因导入农杆菌,并通过农杆菌转化法将其导入植物________的体细胞中,经过一系列的过程得到再生植株。要确认该耐旱基因是否在再生植株中正确表达,应检测此再生植株中该基因的________,如果检测结果呈阳性,再在田间试验中检测植株的________是否得到提高。
(4)假如用得到的二倍体转基因耐旱植株自交,子代中耐旱与不耐旱植株的数量比为3:1时,则可推测该耐旱基因整合到了________(填“同源染色体的一条上”或“同源染色体的两条上”)。
人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htPA)是一种重要的药用蛋白,可在转htPA基因母羊的羊乳中获得。流程如下:
(1)htPA基因与载体用___________________切割后,通过DNA连接酶连接,以构建重组表达载体。检测目的基因是否已插入受体细胞DNA,可采用__________________技术。
(2)为获取更多的卵(母)细胞,要对供体母羊注射促性腺激素,使其______________。采集的精子需要经过____________,才具备受精能力。
(3)将重组表达载体导入受精卵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为了获得母羊,移植前需对已成功转入目的基因的胚胎进行__________。利用胚胎分割和胚胎移植技术可获得多个转基因个体,这体现了早期胚胎细胞的__________。
(4)若在转htPA基因母羊的羊乳中检测到__________,说明目的基因成功表达。
科学家通过基因工程,成功培育出能抗棉铃虫的棉花植株——抗虫棉,其过程大致如图所示。
(1)基因工程的核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述过程中,将目的基因导入棉花细胞内使用了___________法,先要将目的基因插入农杆菌Ti质粒的_________中,然后用该农杆菌感染植物细胞,通过DNA重组将目的基因插入植物细胞的 上。这种导入方法首先必须用_____处理土壤农杆菌,使土壤农杆菌转变为感受态细胞。
(3)如果把该基因导入叶绿体DNA中,将来产生的卵细胞中_________(填“一定”或“不一定”)含有抗病基因。
(2014年)植物秸秆中的纤维素可被某些微生物分解,回答下列问题:
(1)分解秸秆中纤维素的微生物能分泌纤维素酶,该酶是由3种组分组成的复合酶,其中葡萄糖苷酶可将分解成 。
(2)在含纤维素的培养基中加入刚果红(CR)时,CR可与纤维素形成 色复合物。用含有CR的该种培养基培养纤维素分解菌时,培养基上会出现以该菌的菌落为中心的 。
(3)为从富含纤维素的土壤中分离获得纤维素分解菌的单菌落,某同学设计了甲、乙两种培养(成分见下表):
酵母膏 |
无机盐 |
淀粉 |
纤维素粉 |
琼脂 |
CR溶液 |
水 |
|
培养基甲 |
+ |
+ |
+ |
+ |
- |
+ |
+ |
培养基乙 |
+ |
+ |
+ |
- |
+ |
+ |
+ |
注:.“+”.表示有,“-”表示无。
据表判断,培养基甲(填“能”或“不能”) 用于分离和鉴别纤维素分解菌,原因是 ;培养基乙(填“能”或“不能”) 用于分离和鉴别纤维素分解菌,原因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