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对细胞内生物膜在结构上具有一定连续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内质网通过“出芽”形成小泡与高尔基体膜融合 |
B.细胞质中的小泡与核糖体膜融合 |
C.细胞膜向内凹陷形成小泡离开细胞膜回到细胞中 |
D.高尔基体膜突起形成小泡,离开高尔基体膜与细胞膜融合 |
某实验室做了下图所示的实验研究。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过程④产生的单抗,不需细胞膜上载体蛋白的协助就能释放到细胞外 |
B.与纤维母细胞相比,过程①形成的诱导干细胞的全能性较低 |
C.过程②是诱导干细胞的结构和遗传物质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
D.每个Y细胞只产生一种抗体,故过程③不需用选择性培养基进行筛选 |
某同学为了探究“植物体内有关过氧化氢酶催化过氧化氢分解的问题”设计了如下实验,将四种植物器官各称取3 g,切成小薄片,放入试管中,编号后进行实验。
序号 |
植物材料名称 |
3 mL 13% H2O2 |
反应现象 |
|
反应速率 |
产生气泡多少 |
|||
1 |
- |
+ |
缓慢 |
少量 |
2 |
马铃薯块茎 |
+ |
迅速 |
大量 |
3 |
苹果果实 |
+ |
慢 |
不多 |
4 |
胡萝卜直根 |
+ |
快 |
多 |
5 |
白菜叶柄 |
+ |
较快 |
较多 |
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试管1在本实验中起空白对照的作用
B.不同植物组织器官中过氧化氢酶的活性或含量可能不同
C.胡萝卜直根中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活性最高
D.若用以上3 g各器官研磨液,实验组的反应速率都加快
下列有关酶特性的实验设计中,最科学、严谨的一项是( )
选项 |
实验目的 |
主要实验步骤 |
A |
酶催化具有高效性 |
实验组:2 mL 3% H2O2+1 mL过氧化氢酶 保温5 min 对照组:2 mL 3% H2O2+1 mL蒸馏水 保温5 min |
B |
酶催化具有专一性 |
实验组:2 mL 3% 可溶性淀粉+1 mL新鲜唾液 保温5 min 斐林试剂检验 对照组:2 mL 3% 蔗糖溶液+1 mL新鲜唾液 保温5 min 斐林试剂检验 |
C |
探究酶作用的适宜温度 |
5 mL 3% 可溶性淀粉+2 mL新鲜唾液+碘液→每隔5 min将溶液温度升高10℃,观察溶液蓝色变化 |
D |
pH影响酶的催化活性 |
向三支试管中依次各加入:2 mL 3% 可溶性淀粉、1 mL不同pH缓冲溶液和1 mL新鲜唾液,在适宜温度下保温5 min ,斐林试剂检验 |
下列有关酶和ATP的叙述,正确的有几项( )
①酶在强酸、强碱和高温条件下均变性失活 ②酶是在细胞内的核糖体上合成,在细胞外或细胞内起催化作用的物质 ③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和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 ④自然界中的光能、热能、机械能、电能和化学能都可以转化为细胞中的ATP ⑤一个ATP分子彻底水解需要消耗2个水分子 ⑥人的心肌细胞中,ATP的合成速度远远大于分解速度,从而保证心肌细胞有充足的能量
A.一项 | B.二项 |
C.三项 | D.四项 |
动物脑组织中含有丰富的谷氨酸脱羧酶,能专一催化1 mol谷氨酸分解为1 mol氨基丁酸和1 mol CO2。某科研小组从小鼠的脑中得到该酶后,在谷氨酸起始浓度为10 mol/L、最适温度、最适pH的条件下,对该酶的催化反应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见图甲和图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甲:产物CO2浓度随时间乙:酶催化反应速率随酶浓度变化曲线
变化曲线(注:酶浓度固定) (注:反应物浓度过量)
A.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到一定程度以后不再增加,原因是酶失活 |
B.乙图中当酶浓度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催化反应速率不再增加 |
C.乙图中催化反应速率增加的原因是随着酶浓度的增大,酶的活性逐渐增加 |
D.将甲的纵坐标改成乙中的催化反应速率,坐标曲线和原曲线不一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