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为中国某区域1月和7月的等温线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图示地区气温的分布特点。(10分)
(2)说出图示区域地形的主要特征及判断依据。(8分)
(3) 分析图示区域干旱、洪涝灾害多发的主要自然原因。
读图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M地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表
耕地 |
林地 |
草地 |
荒地 |
其他 |
|
1978年 |
55.0% |
19.8% |
4.9% |
15.4% |
4.9% |
2008年 |
48.2% |
36.1% |
6.2% |
1.3% |
8.2% |
(1)描述M地的地形特征,并根据上表说明M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的原因及对R河水文特征的影响。
(2)请结合M地自然环境特征,提出该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
“红三角”经济圈包括赣州、韶关、郴州的8万平方千米的土地。近年来,“珠三角”地区不断将服装、玩具等企业迁入到“红三角”地区。
(3)说明“红三角”地区承接上述企业转移的突出优势条件。
(4)从自然环境整体性角度分析,西电东送工程对调入区自然环境的影响。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南北方资源分布比较表
地区 资源 |
北方地区 |
南方地区 |
耕地面积 |
64% |
36% |
矿产资源 |
59% |
41% |
水资源 |
19% |
81% |
材料二我国各省区资源条件评价示意图和我国农业生产潜力分布简图
(1)我国耕地面积北方大于南方,而单产却低于南方,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2)图中A地区农业生产条件优越,但近年来已不再是我国商品粮的基地,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原因可能是什么?
(3)B、C两地都位于青藏高原,农业生产潜力差异却很大,比较二者生产潜力大小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4)D地种植业优势的自然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利的自然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E地区是我国沼泽面积最大的地区,分析其自然原因。
读我国某地区的干湿状况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地区年降水量分布变化的规律是。
(2)A处的天然植被,B处的天然植被是,C处的天然植被是。
(3)合理开发利用B处土地资源的措施是。
(4)简述西部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世纪80年代,香港与珠江三角洲地区逐步形成了“前店后厂”的加工贸易模式。90年代中后期,这种分布格局逐步改变。如今经济发展比较缓慢的广东北部山区和广东东部及西部等地,正与珠江三角洲地区联手,设立产业转移园区。图为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转移示意图,图为珠江三角洲产业结构演变图。
(1)20世纪80年代,香港大量导向型产业逐步北移,珠江三角洲成为香港产品的加工基地,香港担当研究开发和销售中心的角色,形成了“前店后厂”的加工贸易模式。
(2)珠江三角洲地区加工工业向广东省的北、东、西部转移,因为珠江三角洲地区()
A.土地租金高 B.企业经济效益提高
C.劳动力价格高 D.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3)上图中阶段Ⅰ和阶段Ⅲ工业的主导区位因素分别是()
A.市场技术、原料B.原料科技、市场
C.市场原料、劳动力 D.原料动力、市场
(4)产业转移对广东北、东、西部区域发展的积极影响。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东北平原(图)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随着近50年大规模的开垦,由于水土流失和大量化肥、农药的使用,土壤侵蚀严重,黑土土壤的自然肥力下降;沼泽面积萎缩,使得东北地区的生态平衡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气候条件恶化,旱涝灾害增加。再加上东北平原地区农业生产的产业链短,加工程度低,品牌价值含量低,在国内外农产品加工贸易中处于低端,经济发展受到制约。
(1)大兴安岭地区适宜发展林业,大兴安岭以西的高原地区适宜发展畜牧业,东北平原地区适宜发展 (农业部门),导致这种农业类型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2)东北平原粮食发展中出现的生态问题有、等,生产经营中的问题有、等。
(3)说出两种东北平原地区粮食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