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限划9处)
危 邦 不 入 乱 邦 不 居 天 下 有 道 则 见 无 道 则 隐 邦 有 道 贫 且 贱 焉 耻 也 邦 无 道 富 且 贵 焉 耻 也 。 (选自《论语·泰伯篇》)
用“/”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孟 子 曰 君 子 深 造 之 以 道 欲 其 自 得 之 也 自 得 之 则 居 之 安 居之 安 则 资①之 深 资 之 深 则 取 之 左 右 逢 其 原 故 君 子 往 其 自 得 之 也。
――《孟子》
注释:①资:积累。
课外文言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后面习题。
朱昭,字彦明,府谷人。以效用进,累官秉义郎,浮湛班行①,不自表异。宣和末,为震威城兵马监押,摄知城事。金兵内侵,夏人乘虚尽取河外诸城镇。震威距府州三百里,最为孤绝。昭率老幼婴城,敌攻之力,昭募骁锐兵卒千余人,与约曰:“贼知城中虚实,有轻我心,若出不意攻之,可一鼓而溃。”于是夜缒兵出,薄其营,果惊乱。城上鼓噪乘之,杀获甚众。夏人设木鹅梯冲以临城,飞矢雨激,卒不能施,然昼夜进攻不止。其酋悟儿思齐介胄来,以毡盾自蔽,邀昭计事。昭常服登陴,披襟问曰:“彼何人,乃尔不武!欲见我,我在此,将有何事?”思齐却盾而前,数宋朝失信,曰:“大金约我夹攻京师,为城下之盟,画河为界;太原旦暮且下,麟府诸垒悉已归我,公何恃而不降?”昭曰:“上皇知奸邪误国,改过不吝,已行内禅,今天子圣政一新矣,汝独未知邪?”乃取传禅诏赦宣读之,众愕眙,服其勇辩。是时,诸城降者多,昭故人从旁语曰:“天下事已矣,忠安所施?”昭叱曰:“汝辈背义偷生,不异犬彘,尚敢以言诱我乎?我唯有死耳!”因大骂引弓射之,众走。凡被围四日,城多圮坏,昭以智补御,皆合法,然不可复支。昭退坐厅事,召诸校谓曰:“城且破,妻子不可为贼污,幸先戕我家而背城死战,胜则东向图大功,不胜则暴骨境内,大丈夫一生之事毕矣。”部落子有阴与贼通者,告之曰:“朱昭与其徒将出战,人虽少,皆死士也。”贼大惧,以利啖守兵,得登城。昭勒众于通衢接战,自暮达旦,尸填街不可行。昭跃马从缺城出,马蹶坠堑,贼欢曰:“得朱将军矣!”欲生致之。昭瞋目仗剑,无一敢前,旋中矢而死,年四十六。
(节选自《宋史•朱昭传》)
注释:①浮湛班行(háng):浮湛,随波逐流,随顺。班行,班次行列。本指在朝做官的位次,后亦指同列、同辈。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震威城兵马监押,摄知城事摄:代理 |
B.数宋朝失信 数:屡次 |
C.公何恃而不降 恃:依靠 |
D.城上鼓噪乘之,杀获甚众乘:追逐 |
以下句子中,全部表明朱昭坚决主张抗敌的一组是(3分)
①今天子圣政一新矣②取传禅诏赦宣读之
③汝辈背义偷生,不异犬彘④妻子不可为贼污
⑤大丈夫一生之事毕矣⑥昭跃马从缺城出
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⑤⑥ D.③④⑤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朱昭凭着功绩官至秉义郎,他顺从时俗,不刻意地表现自己。在震威期间,夏人乘虚入侵,他招募千余勇猛精锐士卒,夜缒出城,乘势杀敌,获得胜利。 |
B.夏人部队昼夜进攻,其首领悟儿思齐邀请朱昭议事,数落宋朝失信,企图招降宋军。朱昭反驳说,宋朝国君内部禅让,新君政令一新;坚决拒绝投降。 |
C.在众多城池投降后,朱昭旧友也暗示他投降。朱昭厉声斥骂,张弓要射他;不久又表示,只要背城死战,获胜可再图功业,失败陈尸境内也问心无愧。 |
D.朱昭方面有人暗中与敌人串通,透露了朱昭准备突围的消息。敌人害死守兵,得到城池。朱昭不幸坠入沟堑,他怒目提剑,无人敢前,最后中箭而死。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于是夜缒兵出,薄其营,果惊乱。
②汝辈背义偷生,不异犬彘,尚敢以言诱我乎?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徐文长传
[明]袁宏道
文长为山阴秀才,大试辄不利,豪荡不羁。总督胡梅林公知之,聘为幕客。文长与胡公约:“若欲客某者,当具宾礼,非时辄得出入。”胡公皆许之。文长乃葛衣乌巾,长揖就坐,纵谈天下事,旁若无人。胡公大喜。是时公督数边兵,威振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信心而行,恣臆谈谑,了无忌惮。
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凡公所以饵汪、徐诸虏者,皆密相议然后行。尝饮一酒楼,有数健儿亦饮其下,不肯留钱。文长密以数字驰公,公立命缚健儿至麾下,皆斩之,一军股栗。有沙门负资而秽,酒间偶言于公,公后以他事杖杀之。其信任多此类。
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恣情山水,走齐、鲁、燕、赵之地,穷览朔漠。其所见一切可惊可愕之状,一一皆达之于诗。当时所谓达官贵人、骚士墨客,文长皆叱而奴之,耻不与交,故其名不出于越。悲夫!一日,饮其乡大夫家。乡大夫指筵上一小物求赋,阴令童仆续纸丈余进,欲以苦之。文长援笔立成,竟满其纸,气韵遒逸,物无遁情,一座大惊。文长喜作书,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跃出,超逸有致。
卒以疑杀其继室,下狱论死。张阳和力解,乃得出。既出,倔强如初。晚年愤益深,狂益甚。显者至门,皆拒不纳。当道官至,求一字不可得。时携钱至酒肆,呼下隶与饮。或自持斧击破其头,血流被面,头骨皆折,揉之有声。然文长竟以不得志于时,抱愤而卒。
石公曰:先生数奇不已,遂为狂疾;狂疾不已,遂为囹圄。古今文人,牢骚困苦,未有若先生者也。梅客生尝寄余书曰:“文长吾老友,病奇于人,人奇于诗,诗奇于字,字奇于文,文奇于画。”余谓文长无之而不奇者也。无之而不奇,斯无之而不奇也哉!悲夫!
(节选自《徐渭集·附录》)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信心而行信:任凭 |
B.凡公所以饵汪、徐诸虏者,皆密相议然后行饵:招待 |
C.阴令童仆续纸丈余进,欲以苦之阴:暗中 |
D.卒以疑杀其继室,下狱论死论:判罪 |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徐文长“豪荡不羁”的一组是()
①恣臆谈谑,了无忌惮②其所见一切可惊可愕之状,一一皆达之于诗③文长援笔立成,竟满其纸④显者至门,皆拒不纳⑤时携钱至酒肆,呼下隶与饮⑥或自持斧击破其头,血流被面
A.①②③ | B.①④⑤ | C.②⑤⑥ | D.③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文长未能得志,于是寄情山水,游历北方,并以诗作记游抒怀。他写文章才思敏捷,意韵刚健飘逸;书法风格刚柔相济,富有情趣。 |
B.徐文长有才略,好出奇谋,深得胡公信任,参与军中机密。然而多次科举失利,晚年愤慨更深,狂疾益甚,最终心怀怨愤而死。 |
C.胡公统率重兵,威震东南,深为将士敬畏。有个和尚却依仗财势,在酒筵上对胡公出语不敬,后来胡公借其它事将他以杖刑处死。 |
D.石公认为古今文人忧愁困苦没有比得上徐文长的;梅客生认为徐文长不仅是个奇才,更是个奇人;作者认为徐文长的一生无所不奇。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欲客某者,当具宾礼,非时辄得出入。
译文:
(2)文长皆叱而奴之,耻不与交,故其名不出于越。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薛万均,本燉煌人,后徙京兆咸阳。父世雄,大业末为涿郡太守,万均与弟万彻因客幽州,以材武为罗艺所厚善。与艺归款,高祖授万均上柱国、永安郡公。
建德帅众十万寇范阳,艺迎拒之。万均曰:“众寡不敌,宜以计胜。”即教艺羸兵阻水以诱之,万均自以精骑百匿城左。建德师度水,邀半度击之,大败其众。明年,建德以二十万骑来攻,兵已缘堞,万均与万彻率死士百人出地道,掩击其背,众惊溃去。 柴绍之讨梁师都也,以万均为副,万彻亦从。距朔方数十里,突厥兵骤至,王师却,万均兄弟横击之,斩其骁将,虏阵欢,乘之,俘杀相藉。突厥走,遂围师都。诸将以城险未可下,万均曰:“城中气死,鼓不能声,破亡兆也。”既而贼果斩师都降。俄从李靖讨吐谷浑。军次青海,万均、万彻各以百骑行前,卒与虏遇,万均单骑驰突,无敢当者。还语诸将曰:“贼易与。”复驰进击,斩数千级,勇盖三军。追奔至积石山,大风折旗,万均曰:“虏且来!”乃勒兵。俄而虏至,万均直前斩其将,众遂溃,追至图伦碛乃还,与靖会青海。副侯君集击高昌,曲智盛坚守未下,万均麾军进,智盛惧,乃降。进潞国公。
会有诉万均与高昌女子乱,太宗欲穷治。魏徵曰:“君使臣以礼,若所诉实,罪且轻,虚则所失重矣。”诏勿治。后帝幸芙蓉园,坐清宫不谨下狱,忧愤卒。帝惊悼,为举哀,诏陪葬昭陵。后尝赐群臣貘皮,及万彻而误呼万均,怆然曰:“万均朕勋旧,忽口其名,岂死者有知,冀此赐乎?”因命取焚之,举坐感叹。
(选自《新唐书》)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德以二十万骑来攻,兵已缘堞缘:向上爬,攀援 |
B.各以百骑行前,卒与虏遇 卒:通“猝”,猝然,突然 |
C.乘之,俘杀相藉藉:抚慰 |
D.岂死者有知,冀此赐乎冀:希望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薛万均作战勇猛的一项是()
①邀半度击之,大败其众 ②万均兄弟横击之
③既而贼果斩师都降 ④万均单骑驰突
⑤万均直前斩其将 ⑥万均麾军进,智盛惧,乃降
A.②④⑤ | B.①②⑤ | C.①③⑥ | D.③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薛万均本是敦煌人,而且是隋朝官员的后代,但后来他同弟弟跟罗艺一起归顺了唐朝,并和罗艺迎击过窦建德入侵范阳的十万军队。 |
B.柴绍出讨梁师都时,命薛万均为副帅,万彻也随同出征。离朔方数十里地时,突厥兵马突然而至,唐军退却,在这种不利的情况下,薛氏兄弟却扭转了战局。 |
C.随同李靖抵达青海征讨吐谷浑时,薛万均所向披靡,还鼓励诸将说贼寇是容易对付的,并第二次驰马杀回敌阵,斩杀敌兵几千人,勇冠三军。 |
D.有人控告薛万均,虽经魏征劝说,太宗没有追究他,但已心存怨怒,以致后来为一点小事,把他囚禁。薛万均忧愤而亡后,太宗却又非常悲痛。 |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万均与弟万彻因客幽州,以材武为罗艺所厚善。
(2)城中气死,鼓不能声,破亡兆也。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魏文侯以卜子夏、田子方为师。每过段干木之庐必式①。四方贤士多归之。
使乐羊伐中山,克之;以封其子击。文侯问于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日:“仁君。”任座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文侯怒,任座趋出。次问翟璜,对曰:“仁君。”文侯曰:“何以知之?”对曰:“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
文侯与田子方饮,文侯曰:“钟声不比乎?左高。”田子方笑。文侯曰:“何笑?”子方曰: “臣闻之,君明乐官,不明乐音。今君审于音,臣恐其聋于官也。”文侯曰:“善。”
子击出,遭田子方于道,下车伏谒。子方不为礼。子击怒,谓子方曰:“富贵者骄人乎?贫贱者骄人乎?”子方曰:“亦贫贱者骄人耳,富贵者安敢骄人!国君而骄人则失其国,大夫而骄人则失其家。失其国者未闻有以国待之者也,失其家者未闻有以家待之者也。夫士贫贱者,言不用,行不合,则纳履而去耳,安往而不得贫贱哉!”子击乃谢之。
文侯谓李克曰:“先生尝有言曰:‘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今所置非成则璜,二子何如?”对曰:“卑不谋尊,疏不谋戚。臣在阙门之外,不敢当命。”文侯曰:“先生临事勿让!”克曰:“君弗察故也。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克哉!”文侯曰:“先生就舍,吾之相定矣。”李克出,见翟璜。翟璜曰:“今者闻君召先生而卜相,果谁为之?”克曰:“魏成。”翟璜忿然作色曰:“西河守吴起,臣所进也。君内以邺为忧,臣进西门豹。君欲伐中山,臣进乐羊。中山已拔,无使守之,臣进先生。君之子无傅,臣进屈侯鲋。以耳目之所听睹记,臣何负于魏成!”李克曰:“子言克于子之君者,岂将比周以求大官哉?君问相于克,克之对如是。所以知君之必相魏成者,魏成食禄千钟,什九在外,什一在内;是以得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此三人者,君皆师之;子所进五人者,君皆臣之。子恶得与魏成比也!”翟璜逡巡再拜曰:“磺,鄙人也,失对,愿卒为弟子!”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
注释①式:通“轼”。古代车厢前扶手的横木。在这里的意思是低头抚轼,表示敬意。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过段干木之庐必式过:经过 |
B.文侯怒,任座趋出趋:驱赶 |
C.君欲伐中山,臣进乐羊进:举荐 |
D.子恶得与魏成比也比:并列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魏文侯以卜子夏、田子方为师/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
B.文侯问于群臣曰/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C.所以知君之必相魏成者/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D.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 |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能表现魏文侯善于“纳谏”的一组是
①每过段干木之庐必式②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③“今君审于音,臣恐其聋于官也。”文侯曰:“善。”④钟声不比乎?左高。⑤亦贫贱者骄人耳,富贵者安敢骄人⑥先生就舍。吾之相定矣
A.①⑤⑥ | B.②③⑥ | C.②③④ | D.①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文侯派遣乐羊讨伐中山国,却将其封给了自己的儿子,任座据此对魏文侯“仁君”之说提出质疑。 |
B.在田子方看来,国君对人骄傲就将亡国,大夫对人骄傲就将失去封地。惟有贫贱之士无所畏惧,不在乎什么“言不用,行不合”。 |
C.在如何识别人上,李克向文侯提供了五项标准,并得到了文侯的认可,文侯据此选定了李克为国相。 |
D.翟璜曾向李克探听国相的人选,当得知国相人选不是自己时,勃然大怒,继而历数自己的功劳,指责李克,在李克解释原因后,翟璜承认自己错了,愿意做他的弟子。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3分)
(2)卑不谋尊,疏不谋戚。臣在阙门之外,不敢当命。(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