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58%的翻译人员致力于工程技术,其中14%的人搞农业,24%的人搞纯科学,只有14%的人从事人文和社会科学的翻译……出版的中国书籍中译自俄文的书籍占了38%到45%,而其他语种的翻译只占3%到6%。这一状况最可能出现在
| A.洋务运动时期 | B.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 |
| C.“一五”计划时期 | D.改革开放新时期 |
明朝张瀚称:“善为国者,令有无相济,农末适均,则百工之事,皆足为农资,而不为农病。顾低昂轻重之权,在入主操之尔。”这段话反映的经济主张是()
| A.农业仅赖百工 | B.百工亦为本业 |
| C.农工比重适当 | D.农工任其消长 |
明清时期统治者实行“抑商”和“海禁”的根本目的是 ( )
| A.维护封建统治 | B.限制工商业发展 |
| C.保护农耕经济 | D.防范“外夷”入侵 |
“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市去处,通晓不绝……盖都人公私营干,夜深方归也”。这一记载,反映了北宋 ( )
| A.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
| B.市的启闭不再受官方统一规定的时间限制 |
| C.城市布局打破了坊市界限 |
| D.江南经济的繁荣 |
“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经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我们从这首唐诗不能看出 ( )
| A.商人经营范围广,商品种类多 |
| B.商人足迹遍布全国甚至边疆地区 |
| C.政府重农抑商政策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
| D.长安成为全国重要的商业中心 |
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某种对外贸易“在下只是些和平民众小规模的商贩活动,在上只是政府借以表示中国文化传播之一种光荣礼节而已。”下列符合这一认识的经济活动是()
| A.汉朝的丝绸之路 | B.宋朝的海上丝绸之路 |
| C.明朝的朝贡贸易 | D.晚清的中英鸦片贸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