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周润发主演的史诗电影《孔子》,投资1、5亿元,历时三年精心制作。2010年1月22日《孔子》正式全球公映,受到了国内外的极大关注。电影再现了两千多年前壮阔激荡的乱世画卷和千古圣人孔子雄浑跌宕的传奇生涯,为我们勾画出了一副惊天动地、大气磅礴的决战春秋图。
材料二 为了增进世界人民对中国语言和文化的了解,……从2004年底开始,我国……在海外设立汉语推广机构“孔子学院”。 截至2009年12月,已在88个国家和地区建设了282所孔子学院和272个孔子课堂。……受到当地社会各界的热烈欢迎。
材料三 在中国历史上,孔子的形象历经嬗变,他所开创的儒家思想也在传承中被不断的改造和重塑,从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材料四 厚敛于民以养禽兽,而使民饥以死,则无异于驱兽以食人矣……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材料五 维新变法运动中,康有为出版了《孔子改制考》一书,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论。新文化运动中,鲁迅发表了短篇小说《狂人日记》,揭露了封建礼教的罪恶,呼吁人们推翻这人吃人的制度。
(1)阅读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孔子开创的儒学为什么仍然受到中国以至世界其他国家的强烈关注?孔子的哪些主要思想主张对现代社会仍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2)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西汉董仲舒的主要思想主张是什么?对儒学产生了什么影响?宋明时儒学又有了怎样的新发展?
(3)材料四中朱熹认为爱民的关键是什么?这一时期儒学的地位如何?
(4)阅读材料五,结合所学知识,孔子及儒家思想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如何?
(5)一百多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对以儒学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存在不同看法。综合以上材料,你认为应该如何对待传统儒学?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侯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
——董仲舒《春秋繁露·顺命》
【材料二】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
【材料三】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必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四】夫治天卞犹曳大木焉,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臣》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天子批红,天子不能尽,则宰相批之。”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置相》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学校》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董仲舒怎样的思想?其实质是什么?(2分)
(2)材料二又反映了董仲舒怎样的思想?与材料~相比有何进步性?(2分)
(3)据材料三概括黄宗羲的基本政治观点。这一主张有何迸步性?(2分)
(4)据材料四概括黄宗羲提出的限制君权的具体办法。(2分)
(5)材料三、四与材料一相比,政治思想有何变化?导致变化的经济根源是什么?(2分)
阅读材料,加深对人文精神的理解。(16分)
材料一:(苏格拉底)用一问一答的方式反复考验一切世俗的命题,直至真善美的概念水落石出,从而为个人行为提供真实可靠的指导。……结果却是将他自己置于了城邦及其人民的对立面。
──吴晓群《希腊思想与文化》
材料二: “很显然,当钱币投入钱柜中“叮当”作响的时候,增加的只是利心和贪欲心,至于代祷是否有效,完全只能以上帝的意志为转移。”
“基督徒应当听劝,努力跟从他们的头基督,经历痛苦,死亡,和地狱。”
——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
“(宗教改革派)反抗由教会包办的信仰,回转头去,求之于《圣经》和良心……不承认罗马的教王,反对教权的政府。”
——高一涵《欧洲政治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并指出其历史价值。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马丁﹒路德的思想主张如何促进人文主义的发展。
材料一: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何以知其然也?老耽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贵清,子列子贵虚,陈骈贵齐,阳生贵己,孙膑贵势,王廖贵先,儿良贵后。有金鼓,所以一耳也;同法令,所以一心也;智者不得巧,愚者不得拙,所以一众也;勇者不得先,惧者不得后,所以一力也。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
——《吕氏春秋》(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集合而成)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孟子又有怎样的发展?
材料二: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2)材料二中董仲舒依据材料一、二说明从春秋战国到秦汉,中国古代思想界主要发展趋势是什么?推动这一趋势的历史因素有哪些?
( 20分)材料一:“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此句一般认为是宋人所说,特别是经朱熹引用后成为经典名言。而明代李贽不同意此句,曾引同时代人刘谐之言批评说:“怪得羲皇以上圣人尽日燃纸烛而行也(意:怪不得孔丘以前的人,整天得点着蜡烛走路)。”
(1)结合材料和所学,概括朱熹和李贽对待孔子的态度,并分析两人对此句话态度不同的原因。
材料二:1915年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发表《法兰西人与近代文明》一文,提出“世界而无法兰西,今日之黑暗不识仍居何等”。
(2)请依据所学说明18世纪中期法兰西对近代思想文明的贡献。
(3)从 “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到“世界而无法兰西,今日之黑暗不识仍居何等”,这反映中国先进分子的思想有怎样的变化?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读了各种各样的书,其中有达尔文的《自然选择》一书。它为我们的观点提供了自然史的基础。
——恩格斯
材料二:达尔文推翻了那种把动物、植物物种看作彼此毫无联系的、偶然的、神造的、不变的东西的观点,第一次把生物学放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确立了物种的变异性和承续性也。
——列宁
材料三:进化者,宇宙之大法也。人类社会即本于进化之理,国家亦何莫不然?
——土海《翻译世界》
材料四:严复是我国著名的维新派人物。通过赫胥黎的《天演论》,他把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引用到社会领域中来。他认为在种族与种族、国家与国家之间,也存在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残酷竞争。中国如果不甘沦亡,就必须奋发图强,并立即做出抉择,实行变法。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历史·必修3》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达尔文是怎样破解生命起源之谜的。
(2)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进化论在欧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据材料三、四,分析晚清时期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进化论的态度,并说明其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