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反对任何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偏向。
——摘自《中国共产党章程》(1945年6月11日中共七大通过)
材料二 1956年,毛泽东在探究斯大林犯错误的原因和教训时说,最重要的是独立思考,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实践相结合,“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
——梁柱《毛泽东倡导实行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
材料三 这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反复证明,什么时候我们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遵循毛主席的指示,革命就胜利,什么时候离开了毛主席的革命路线,违背了毛主席的指示,革命就失败……让我们高举毛主席的伟大旗帜,更加自觉地贯彻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人民日报》社论《学好文件抓住纲》(1977年2月7日)
材料四 毛泽东思想永远是我们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完整地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原理,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发展。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思想成熟于什么时期?该时期的重大理论成果是什么?
(2)材料二中“第二次结合”具体指什么?探索初期毛泽东有哪些著名论著?
(3)材料三与材料四最根本的分歧是什么?材料三、四对该问题分别提出了什么观点?
(4)综合上述内容,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阅读下列图片
图1 马克思和恩格斯图2列宁回到彼得格勒
图3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请回答:
(1)图1中,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重大理论贡献是什么?其重大意义是什么?(2分)
(2)结合图2、图3,说明列宁和毛泽东对社会主义革命运动的重大贡献分别是什么?(2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都有一定的创新和发展。就革命道路而言,他们各自走的是什么道路?(4分)
(3)对此你有什么认识?(2分)
下面四幅与三次工业(科技)革命相关的图片揭示了科技进步对人类历史发展的重大影响。
(1)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始都是在19世纪。简要分析导致第一、二次工业革命进行的类似历史条件。
(2)电话和汽车等新机器和新产品的发明都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这次革命有什么特点?
(3)第三次科技革命又出现了哪些新的特点?
(4)通过以上比较分析,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一方面,孔子及其儒家学说对后世影响极大;另外一方面,我们也不难发现,在历史的舞台上,孔子的形象可谓随时而迁、依人而异,其思想在中国的大地上不断地演变和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
请回答:
(1)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主要有哪些政治思想主张?“三孔”(孔府、孔庙、孔林)是世界文化遗产,“三孔”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原因是什么?
(2)指出董仲舒提出了怎样的主张,指出其目的和影响。
(3)康有为为什么要把孔子打扮成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结合时代背景评论这一历史现象。
(4)近代史上有人提倡“尊重孔教”,其“尊重孔教”的真实意图何在?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是怎样看待儒家思想的?其产生了什么影响?
(5)今天我们应如何看待孔子的学说,请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清代沿袭明制设置的钞关且大有增加,共计设户关26个,工关5个,清代税关对商船户缴税也极为苛重,全国叉欠缺统一税率,以致各关税吏敢于巧立名目,动辄以商人违反规定为由.没收财货,李人龙奏称,关税害商,在这样的苛刻税收下,商贾望见关津,若赴汤蹈火之苦。
——摘自彭雨新《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
材料四 (乾隆时人说)近日富商巨贾,抉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
——摘自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
请回答:
(1)材料一所反映的共同历史主题是什么?请依据这个材料说明其具体表现,并简要分析该现象出现的积极意义。
(2)依据材料二指出,在明朝时期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什么新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些新现象产生的有利因素。
(3)材料三和材料四揭示了清朝的什么社会现象?这种现象对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仁宗之世,契丹增币,夏国增赐,养兵西陲,费累百万。
--摘自《宋史》
材料二陛下(宋神宗)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数千百事……其议论最多者,五事也:一日和戎,二日青苗,三日免役(也称募役),四日保甲,五曰市易。……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市易之法成.则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
--摘自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材料三 (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
--摘自苏辙《栾城三集》
材料四 (司马光)请更张新法,日:"……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送至民多失业,闾里怨嗟。……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
--摘自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请完成:
(1)北宋"积贫"的原因,除材料一中涉及的以外,还有重要的一项是什么?
(2)王安石变法针对"积贫"采取的措施,除材料二中提及的以外,还有哪两"事"?依据材料二,概括王安石变法取得的成效。
(3)依据材料三和材料四,指出王安石"新法"遭到废除的原因。
(4)有关王安石变法的评价,目前史学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肯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一是否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是一场脱离实际的改革。请选择其中一种观点,发表你的看法。